书写社会百态,描绘人生沉浮——略论话剧《茶馆》的艺术特
2020-07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民族文艺
书写社会百态,描绘人生沉浮
——
—略论话剧《茶馆》的艺术特
王傲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00)
摘要:老舍的话剧《茶馆》以其个性化的语言,“京味儿”的腔调,以及典型人物的塑造,一直在戏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由此,本文通过对话剧《茶馆》的剧本创作与舞台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作品的艺术特及魅力。
关键词:《茶馆》;时代真相;语言结构;典型人物;艺术特
中图分类号:J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1-0130-02
一、前言
话剧《茶馆》是我国当代经典艺术作品之一。1958年由焦菊隐先生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成功,在剧界引起巨大反响。话剧《茶馆》共有三幕,将新中国建立前的三个时代还原在小小的茶馆之中。从康梁维新运动失败后的晚清时代、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的混战时代,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与美国兵的横行时代。社会小角落里浓缩了近代中国最黑暗的三个时期。茶馆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三个好人为代表,既描绘社会百态,也书写人生沉浮,将中国社会与国民的现状挖掘至深,引人思考。话剧《茶馆》从剧本到舞台,剧作者和导演都对这部戏有其精心的处理,从人物、语言,最后到结构,创作者不仅兼顾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发扬其思想价值,使这部作品成为成为当代话剧发展的排头兵。
二、在人物命运的走向中发现时代真相
话剧《茶馆》虽然人物众多,但枝蔓丝毫不乱。三幕剧以大傻杨说唱数来宝进行换幕,三段数来宝不仅是幕与幕的衔接与切换,而且也对观众进行“预告”和“解释”,将茶馆里众人的命运沉浮与时代的变迁相承接。大傻杨说唱数来宝,其实质即是说出数不尽的兴衰,唱出数不见的哀愁。同时,《茶馆》的人物出场有序,整部剧作并没有因为人物的繁多而导致枝蔓过多,影响观剧体验,反而每一位人物的出场都能引起观众思考,有着1+1>2的效果。从剧情的发展来看,大茶馆中所有人的最终命运与所处
的时代密不可分。人物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控在封建势力、帝国主义手中。老舍对于新中国成立前三个时期的批判,集中表现在“越是没落的王朝,其政府愈是‘疯狂’”的艺术处理中。如同常四爷所说,一善扑营的官兵不去保家卫国,反而因为几只鸽子“窝里斗”起来。此外,茶馆里公然“探讨”道旁的大蜘蛛被雷击成精,卖儿卖女在人们眼里竟成为常见的情景,“莫谈国事”亦变成裕泰茶馆无形的“宣传语”。这些戏剧情节,无不表现出清王朝的没落和灭亡是历史必然。而随着清王朝破灭,好日子并没有到来,军阀混战的状况反使裕泰茶馆的经营愈加困难。同时,抗战的胜利也没有让王利发等人看到希望的曙光,反而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国兵在北京城中横行霸道。此外,舞台上代表王利发生存空间的“茶馆空间”越来越小,以及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他们儿子们的“职业”也被“继承”下来,继续迫害广大人民。也就是说,旧社会的根基并没有随着政府的“换代”而改变,反而愈加腐朽黑暗。直至剧末,王利发、秦二爷等人的悲惨晚年映入观众眼帘,更将《茶馆》里的人物命运走向与时代的真相结合升华,引人深思。
三、在语言的自然幽默中升华主题
话剧《茶馆》里的人物鲜活饱满,人物出场的顺序与剧情紧
密结合,互相碰撞。哪怕只有一两句台词的马五爷,都体现出相
当庞大的信息。同时,《茶馆》的语言带有明显的“京味儿”。北京
在旧社会是一座很有代表性的城市,清王朝在此灭亡,新中国在
此建立。一旧一新中,夹杂着老北京城和老北京人的“爱恨情
仇”。老舍挑选北京这个地方,北京城内这个茶馆,不是因为创作
者一时兴起而作,而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加上自己所经历的人与
事,“
京味儿”《茶馆》才由此诞生。此外,话剧《茶馆》的语言诙谐
幽默、朴素自然,一些“出乎意料”的“冷词”只有在观众仔细品味
时才可能回味无穷。如“请安”、口“嗻”等满清旗人特有的语气词
和身体动作,只有在特定的戏剧环境中,并与激烈的戏剧冲突结
合时,这些口语和动作才会变化成颇具“冷幽默”效果的舞台表
现,在逗乐观众的同时,引起观众思考。“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
事,我们也省事!”
“那点意思得多少呢?”“多年的交情,你看着
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①这段王利发与
吴祥子的对话,不仅将中国汉语的双重“意思”表现出来,也侧面
将吴祥子的贪婪多变,以及王利发的小市民思想暴露无遗。“意
思”是什么意思,在座的观众会心一笑。而这种人与人之间平常
的对话,放在《茶馆》里,也就由“平常”变为“不平常”了。这种回
味性质的幽默,始终在逗观众一笑的同时,带来思考。而这种思
考,也只有在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们,以及新社会里生长的观众
才能看出其讽刺效果。
四、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幼儿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歌德曾强调:“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
握和描述,……如果写出个别特殊,旁人就无法模仿。”②老舍话
剧《茶馆》中的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等好人形象,既让观众心
酸,又让观众心痛。三人的形象是旧社会三个阶级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以王利发为代表的小工商业者,还是以秦二爷等实业救
国者为代表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
代,人民生活的苦难依旧不会得到改变。“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
小社会,……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用他们的生活上的变迁
哪个牌子的文胸好
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不就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③老舍
剧中的茶馆正是旧社会典型环境的代表,而茶馆里的人物,则是
遵循了创作上的“个别——
特殊——
—普遍”的典型化规律。如剧
中的三个好人形象,便是其中的典型。老舍从旧社会里“摸爬滚
130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2020-07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
打”的小工商业者这一“类的样本”中摘取“特殊”,以触及人类心
灵的方式表现出在反动政府统治下人民的生活境况。同时,《茶
馆》的舞台设计也独具特,三幕剧根据戏剧环境的需要而不断
车展买车便宜吗变换,
“茶馆”的面积和布局也因时代的改变而产生相应变化。
如第一幕(晚清时期),茶馆的经营还算鼎盛,舞台上的可看
空间最多,舞台的纵深感与众多茶客的处理表明此时的裕泰茶
馆正处于“繁荣”时期,因此需要较大的场面来表现。
第二幕(军阀混战时期),人民食不果腹,茶馆的经营一落千
丈,茶馆的舞台空间发生变化,正面墙右侧整体向前移动,大学
生公寓“入住”舞台,演员的活动空间被“挤压”,压抑感开始袭
来。
第三幕(新中国建立前夕),国民党反动派末日黄昏,更加穷
凶极恶。这时茶馆的“第一代人”已步入晚年,仓库和公寓都被
“封堵”,只有零散的几只桌椅散布在舞台上,演员的活动空间进
一步被缩小,“莫谈国事”的条幅却越来越大,来自上层势力的压
迫如一座座大山,挤压着王利发等人的生存空间。
此外,演员的形体动作也表现出对旧社会黑暗腐朽的无奈
和痛恨。如在剧末王利发、常四爷等人用纸钱祭奠自己,围绕茶
馆里破旧的茶桌茶椅走来走去,挥洒纸钱。这一戏剧动作“支配”
下的戏剧情节,既让观众感到心酸,又让观众觉得心痛。也就是
说,演员不仅通过形体动作的塑造来表现出人物对环境的反应,
又在戏剧情节的演进中,突出戏剧整体环境的变化对人物性格
和命运的逐渐渗透,承载其时代与社会内涵。所以,如何塑造典
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不仅需要剧本的有力支撑,优秀的导演和
演员同样重要。
五、结语
总之,话剧《茶馆》的语言本当行、自然幽默。老舍先生将
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到剧本的创作之中,通过描绘茶馆里形形
的人物形象,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人物命运的
土家族的饮食走向中发现时代真相,从而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讴歌新社会的美
好。同时,《茶馆》的主题也是复杂和多义的,是老舍先生在中国
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下对国民性的思考和思索。但值得注
意的是,也就是这种深层次的反思,才铸就了话剧《茶馆》与众不
同的艺术魅力,以及在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地位。
注释:
①老舍.茶馆[M].北京:言出版社,2018.
②(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③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J].文艺研究,1979(02).
后又面对面,一手拿着道具一手大幅度舞动,脚
下跳着秧歌经典的十字步,用相互绕圈的方式完成个人的调度
变化。最后,全剧在二人的吆喝声中完成哥哥抗锄头站立、妹妹
拿扁担蹲下的造型中结束,让百姓们大饱眼福。
五、艺术影响与政治意义
作为一部红革命题材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真实的还原大乐透开奖规则
了百姓的生活故事,大力宣扬政治方向的同时也体现了革命的
阶级性与广泛性。
脱离了夸张性虚构故事的“骚情秧歌”,《兄妹开荒》作为一
种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教育,提高了百姓的政治觉悟。统一正确的
政治战线,是革命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王大化曾写过一篇关于
《兄妹开荒》创作经过的文章。其中的每一步都是他贴近人民
众、展现真实现实生活的印记。另一方面,调情嬉戏内容的剔除,
培养百姓的艺术赏析能力的同时推动艺术的发展,为艺术的创
新探索了一条可行的新道路。当时任延安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
究室主任的李伯钊同志在《我所认识的王大化同志》一文中,谈
到她看《兄妹开荒》的感受:“《
兄妹开荒》是解放了的崭新型的农
民形象,服饰动作,说不出的自然和谐,那么土土香的地道的
陕北农民的风光,被他们两个演员演活了,大家被他们杰出的演
技迷住了”。至此之后,秧歌的风格和内容焕然一新。舍弃了远离
现实生活的西方话剧模式,艺术家们开始注重秧歌内容的原创
性和真实性,把更能反映现实生活、刺激现实生活、推动现实生
活的东西搬到舞台上呈现给百姓观赏。于是,一批反映现实斗争
和美好生活的秧歌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六、结语
从“骚情秧歌”到“翻身秧歌”,在大生产运动的政治引导和
驱使下,秧歌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兄妹开荒》还原了百姓的
热爱劳动的名言
真实生活,符合了艺术作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主体的地位。
摒弃丑角、树立新形象,给予百姓正面能量和政治观念,为政治
发展方向拟定一条正确的道路。在动作编排上,编者剔除不雅元
素,加入生活化的舞蹈语汇,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秧歌的技术
性,与现今时代的秧歌接轨。
作为红革命题材的秧歌剧,《兄妹开荒》用艺术的手段对
百姓进行寓教于乐式的政治教育,提高了百姓的政治觉悟,为革
命的胜利做前期铺垫和政治基础。在艺术领域中,《兄妹开荒》为
秧歌剧乃至整个文艺界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具有不可磨
灭的功劳。
参考文献:
[1]齐慧玲.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J].当代小说(下半
月),2010.
(上接第129页)
13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