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让整本书阅读向更深处漫溯——以《骆驼祥子》研读课为例...
项目化学习,让整本书阅读向更深处漫溯——以《骆驼祥子》研读课为例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到课程内容中,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瓶颈,可以借助项目化学习,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真实阅读、深度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 整本书阅读  新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整本书阅读纳入到课程内容中,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指向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整本书阅读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如何有效落实整本书阅读成为亟待探究的重要问题。早安最美一句话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困境
新课标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每册课本都附上两篇名著导读的篇目。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业压力大,常常抱怨缺少阅读整本书的时间和兴趣。为了应付教师布置的读书作业和考试,往往采取上网搜罗速读梗概、读后感等读“假书”的方法。教师虽然了解
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加上课时的匮乏,往往把整本书阅读变成单篇教学,只教1-2个经典片段,导致学生蜻蜓点水式的“浅阅读”,对人物主题的理解也是浮于表面的标签化理解。1314结婚网
二、项目化学习对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1]它强调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为解决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18年美国教育家威廉·赫德·克伯屈创立的项目学习理论(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克伯屈受杜威“做中学”思想的影响,认为知识必须经历实践才能获得,因此需要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即项目任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由此看来,项目化学习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教育理念和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从理念上是相通的。笔者认为借助项目化学习来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教学。
有关老师的歌首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会基于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困难,结合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解决自己的困惑,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从而告别“假阅读”“读假书”。
  其次,教师会聚焦整本书的核心内容,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必须从浮光掠影的浅阅读走出来,沉浸到研精覃思的深度阅读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在阅读中不断查、分析、归纳、总结,把散乱的知识点形成有体系的阅读框架,构建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阅读方法。
  最后,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学习,需要形成可视化、可评估的阅读成果。它既需要学生调动感官、投入情感进行沉浸式阅读,又需要学生读写结合、跨学科结合,锻炼了学生合作、讨论、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在这样的语文活动实践中,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项目化学习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实施策略
1.巧设学习情境,解决真实的阅读困难
小时候我很调皮
《骆驼祥子》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必读名著。小说共21万字,以现实主义的笔法,讲述了老北京人力车夫祥子的辛酸故事,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众生相,反映出旧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困境。
什么是gps课前我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超过半数的同学已经初读过小说,但也有超过30%的同学表示没兴趣看,看不下去。若想创设出真实的情境,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困难,学生常见问题如下(呈现部分):祥子在夏家、杨家时受尽压迫,尤其是面对孙侦探的,为什么从来没有反抗呢?祥子只知道拉车,为什么不把目光放长远,把钱存进银行里?为什么刘四爷不认祥子做女婿,让祥子继承车厂,而是要和虎妞断绝关系?曹先生那么善良,为什么不去帮助祥子?为什么结尾非要安排小福子死?汇总学生在阅读《骆驼祥子》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缺少阅读兴趣,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时代有强烈的隔膜感;缺少阅读经验,对作品中人物关系、情节关联认识不清;缺少细读意识,只是囫囵吞枣,跳读感兴趣的情节。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驱动性任务是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的关键。只有直面学生的真实困难,以来自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学习起点,组织和激发整个学习活动,学生的思
维才会被激活,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于是,《骆驼祥子》的研读课就从学生“不喜欢”“不理解”的情绪入手,创设“走进祥子的朋友圈”这一情境。小说中的人们虽然生活在百年前,但其实他们也是一鲜活的人,有着自己的亲人朋友,有自己的爱憎喜悲。这一设计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朋友圈是他们常常接触的并喜欢熟悉的。走进祥子的朋友圈,就是走进百年前一位人力车夫的生活圈,更是探秘小说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打开书“真阅读”的兴趣。
2.搭建学习支架,促进文本的深入阅读
(1)任务支架
恰当的学习任务既能推进项目化学习进程的驱动,又能深化整本书的阅读与思考。整本书阅读的阅读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需要设计有梯度的任务,把难题层层分解,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在推进《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时,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学习任务:1.绘制思维导图,还
原祥子的生活圈。2.小组讨论,祥子会在哪些时刻写下朋友圈。3.小组合作,尝试拟写一则祥子的“朋友圈”。三个任务间层层递进,在前两个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先梳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再根据提示筛选情节,关注细节,最后精选章节,细读文本。这些都为最终的学习任务“拟写朋友圈”提供了必需的条件支持。这样学生最终展现的任务成果——祥子 的“朋友圈”必将渗透着他们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学生对祥子这一人物的理解才不会浮于表面。
(2)可视化支架
项目化学习指向高阶阅读思维,注重整本书结构的宏观把握以及文本语言的细腻品味。整本书阅读的体量大、持续时间长,各篇章之间有其内在关联性,或事件互联,或人物相关,学生在初次阅读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思维上的欠缺,往往是单线思维,会遗漏掉人物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基于思维内隐性的特质,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呢?此时不妨引入可视化支架,如思维导图、鱼骨图、KWL表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阅读信息进行具像化展示,使用多变的图形、不同的彩和粗细不等的线条等激发学生思考,提高阅读的自主性和效率,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