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蕴含的道家修身思想
_学术探讨
308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道家思想源远流长的奠基之作,为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其中包含着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一书的内容涉猎广泛,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百态,大千世界里的一花一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在老子眼中都是应天道而行,蕴含着道的神秘,蕴含着世界在静默之中运行的法则。本文将从《老子》着眼,以书中内容为起点,围绕修身问题,通过论证的方法,探讨蕴藏在《老子》乃至整个道家思想中的修身内容。
一、何为身?
在《老子》中,“身”并非我们今日所理解的,由身体器官各部分共同组成的肉体,而是指包括物质的人与精神的人于一体的生命,身体机能与思想感情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即“人”的整体,是包含身与心在内的生命统一体,即完整的人。
对“心”与“身”字的正确理解,是对《老子》修身思想深入探讨的基础。不同于今日,《老子》中所讲的修身并非仅仅只是施予肉体之上的养生行为,重点其实在于“修心”,在于“修德”,在于锤炼自己的内心世界。老子的修身论通过心境的修养与保持实现了目的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何以修身?
电脑关机后自动重启怎么办1)修身的基础:道法自然,顺应天道。众人皆知,“道法自然”。因而,要顺从于道,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然”。在我认为,“自然”就是“本身的样子”、“本就如此”。因此,“道法自然”,其实就是道的效法对象只有它自己,它自出现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它该是的样子,按照它该有的规律进行运转。道的法则就是自己,就是“自然”。万物皆如是。在修身过程中,也要保持事物自然而然的样子,不对任何事物有意限制。所谓圣人,他们在处事时必定会“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而这也是我们在道家修身过程中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在道家思想中,最高的德就是“出世”,保持自身的清洁,而不追求儒家那样的“入世”、“有为”,在纷繁世间沾染一身尘土。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让一切都顺应天道而运转,才是道家的“上善”。因此,老子修身思想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就是重道守道,道法自然。
2)修身的目的:贵生保身。除了修身之外,“贵身”也是道家的重要思想。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身是最终要为“平天下”
打下基础,这种修身的目的和内容都包含浓厚的入世意味,而老子之修身思想是为了贵生自保,明哲保身。
在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讨论过,老子所认为的身,是身心一体的独立的个人,因而,“贵身”在这里,并非是指看重形体的存在,相反,老子是渴望摆脱形体的束缚的。“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2]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老子认为,一切的祸患,都是因为有“身”的存在。人的身体器官必须依赖外在的事物才能存活下去,而老子本身向往的是不借助任何外力而拥有真正的自由。不仅如此,肉体还往往容易被外界物欲所诱惑,“五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3]。故而老子才发出了“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的感慨。除此之外,老子还认为“生生”、“益生”,过分重视形体生命,反而会招致祸患,即“益生曰祥”;统治者“求生之厚”,会导致民之难治。
因此,老子的“贵生保身”,追求的并不是单纯的肉体的延续,而是包含着身心为一体的存在,是本真的自我的生生不息,是赤子之心的永远跳动。只有内心永葆纯净,才能顺从天道,在重道守道的道路上前行,形成良性循环。
三、身修何德?
怎么查入户积分
1)三大法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工商营业执照申请
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4]
这是《老子》
中对于修身方法的较为直白的一次提及。慈是仁慈,慈爱,对万物,苍生要有慈悲的怜悯之心;俭是节欲,节制内心中对名利的欲望,不追名逐利,好好守护自己的内心清净;“不敢为天下先”是谦和礼让,对待事物的不争,深藏功名于背后。因为仁慈,所以勇气可嘉,才能面对事情无所畏惧,包容向善而不辞劳苦;因为节欲,所以宽容,才能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使人心向善;因为不争名利,所以志存高远,品格高尚,才能成为众人的领袖。
①慈爱公正。老子把慈爱作为其“三宝”之首,恰恰说明了“慈”在老子的修身思想中的重要性。慈是指广泛的爱,而它所区别于儒家之仁爱的特点,就在于慈爱是一种无偏私的公正之爱,是抽象的,公平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5]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但天地对万物就如同对待刍狗一般,无所谓好,无所谓不好,只是顺应时事的变化,该作何用就作何用,一切顺其自然。不管万物
高情商发朋友圈的句子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一切犹如随风入夜,天地最是自然不过的。而这也就与修身的基础 ——“道法自然”相呼应,形成道家思想如同天地般默然运行,润物无声的作用方式。
北电艺考放榜这也正是修身的目标——圣人所有的境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
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
圣人对天下有普遍的慈爱,但对百姓却不分亲疏、利害、贵贱,公平对待,一视同仁,这样才会被天下的人所尊重。修道之人,最当无时无刻记在心中的就是慈悲,慈悲之心应当是人所具有的一切欲望的根本,除此之外,不该再有其他欲望。只有慈悲之心,能够帮助人扫清一切杂念,提高行动的决心和力度。沿着必行之道, 当然可以勇往直前,不因任何干扰而动摇。这就是老子说的“慈故能勇”。慈,不仅表现在对天下众生无差别的慈爱,同样也表现在对自己内心的规劝,时时刻刻保持内省,沿着自己的道路坚定地走下去。
②简约节欲。俭就是在精神、物质等方面都有一种节欲、简朴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内心纯朴,不会事事炫耀,克制因外物而引起的内心的波动,最重要的就是节制内心的贪嗔欲望。贪欲往往是引起斗争的根源,甚至人为的道德规范都会引起争执和冲突,反而会破坏社会秩序的和谐。这就对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的思想进行了否定。老子认为,有了入世的欲望,才是对天道的自然运行有了干涉,就无法达到境界的和谐,只有节制贪欲,出世无为,让天道来安排世间的所有,顺应天道,才是圣人所为。
飞行员收入一般是多少钱
就像《老子》五十七章所说的,“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7]。统治者颁布的法令越多,居于朝堂之上而不加克制,任意妄为,百姓就会越发贪婪,生活则会日复一日地困顿。又因为民间生活越发混乱,则法令越发苛刻,形成恶性循环。治理国家同样应该效仿于圣人,不任意改造限制,清心寡欲,同时慈爱天下,以清净之心爱百姓,百姓也要以清净之心待生活。大家都使心灵保持朴实的状态,天下就会顺应天道的运行,无为而治。
③谦虚平和。当修身之人的修养造诣越发深厚,并开始对生活有了指导作用的时候,老子在这里便告诫人们,不可满足于这一点成就,而对自己
《老子》中蕴含的道家修身思想
吴丹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