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李滨声
李滨声这位被称为“20世纪最后一位才子”的漫画家,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致力于内部讽刺画的创作和研究,虽然历经坎坷,但至今没有放下画笔,几十年来创作了不胜枚举的漫画、风俗画、水墨画、速写等。
“你们送给连战先生的那套景德镇盖碗还有吗?我们也想买一套。”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登陆”造访老舍茶馆后的第二天,类似这样的电话老舍茶馆不知接了多少个。老舍茶馆盖碗外侧反映老舍茶馆传统节目的图案就是李滨声先生绘制的。
老舍文化情缘
对于这一对盖碗,李滨声解释说:“这对印着老舍茶馆传统节目《巧耍花坛》和《五音连弹》图案的景德镇盖碗,盖碗上还写有‘老舍茶馆,茶戏人生’,意思就是茶和戏相结合,京味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
开车省油技巧“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是《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李滨声的名字就是由母亲取自其中。李滨声的母亲当过小学教师,教音乐、体育、美术、手工这被人贬称为“小四门”的课程,但是慈母培养出了一个大画家。李滨声从小就爱上了画画,他后来从日本刊物上看到了丰子恺的一幅画――一个和尚正在河边洗碗,吸引着水里的小鱼悠悠地游过来,上面有丰子恺那种特有的笔体题
句:“斋罢闲洗钵,可以喂游鱼。”他爱上了这种线条明快、含意深刻的带有漫画味道的中国画,他也就学着画起来。
李滨声的外祖父当过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国会议员,家里人来人往,宾客盈门。他从墙上悬挂的郎世宁“马”的名画里汲取了营养,来人所谈的各种历史掌故、民间轶事、社会新闻让他增长了见识,所以李滨声的画以画社会百态为特,旧社会的吹糖人、剃头匠、捏面人的等都在他手下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1939年,15岁的他就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张漫画,后来一发不可收。年轻时,李滨声还向齐白石先生早期弟子周铁衡学习过国画。但是他的漫画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则是在解放以后。
1952年10月,他被调到《北京日报》当美术编辑,从此他的漫画被广大众所熟知。
多数人离休后闷得慌,李滨声每天竟忙得不着家。常有剧组请他当民俗顾问,他对一些“炒”老北京的影视剧很不以为然:“不是大糖葫芦、京骂就能代表北京。北京是六朝古都,文化底蕴很深。男女都有一定规矩,哪有那么疯?”看到影视里王公大臣,甚至教授们都把袖口挽起来,老爷子干着急:“实际上在老北京,挽袖口的都不是好人。我跟导演说,这演员梳的不是正派女人的头,旗袍也没有开那么大叉的,可演员大腕不听,认为好看着呢。”
京味大剧《瑞雪飘飘》是北京人艺星捧出的一部电视精品,该剧的民俗顾问就是李滨声,他对老北京的文化掌故如数家珍,在剧本创作中呕心沥血再现老北京的民俗。电视播出后,许多人褒奖这部作
品称得上是“现代《茶馆》”。
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一部老舍先生倾注了极大心血却没有完成的作品。这是一部以清末北京社会为背景的家族史小说,1962年老舍搁笔时留下11章8万文字,尽管只开了一个头,但已经显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了排好《正红旗下》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戏,专程安排著名演员焦晃及剧组人员前往北京老舍故居体验生活,请来北京民俗顾问李滨声多次前来上海讲课、指导。
两个神秘铁锔子背后
在首都博物馆新馆中,有一处反映清末明初时期北京民俗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这个展览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和布置上营造出的那份浓厚的胡同氛围。老北京的胡同被“移植”到了展览中,复原制作的实景门楼,门墩、上马石等实物以及沿街叫卖商贩的塑像分布在胡同的各个角落,老北京胡同的巨幅照片也错落地摆放其间。置身于展览,犹如走在老北京一条普通的胡同中,宁静而又幽长。而连接在胡同中的几个四合院就是一个个展厅,展览被巧妙地浓缩在老北京的几户“胡同人家”中,穿梭在一个个“老北京人家”中,就像在街坊邻居家串门一样,重温着老北京人的生活,体味着胡同文化的深邃和厚重,令人倍感亲切。
这个展览中的很多展品都是从社会征集而来的。其中,陈放着李滨声捐赠的一个民国结婚时寓意“有始
有终、白头偕老”的嫁妆座钟。这个座钟谈不上很高的经济价值,但体现的却是老北京人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的一个侧面。
在这里,还有李滨声用高粱秆亲手扎的过去老北京祭灶用的“竹编马”。首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东西一般祭灶的时候都会烧掉,所以征集不到,老先生知道后,凭记忆亲手给我们扎了出来,还一次扎了两只,说防止以后坏了可以备用。”其实,首博新馆还有一件文物是李滨声捐赠的,那就是两个铁锔子。
1976年的唐山地震波及北京,白塔寺的大白塔上的帽子(塔冠)被震歪了,白塔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李滨声干过8年的架子工,看着文弱高大的他自言自己是“相当于5级工的水平”。1978年,53岁的李滨声“5级架子工”的身份派上了用场。
那次白塔大修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一件很久未被重视的抗战文物――两页毛边纸,是一个叫罗德俊的修塔工人,在“七七”事变时,记录下日军侵华罪行,并藏于白塔之中。这毛边纸上面写道:“今年重修此塔,适逢中日战争。六月二十九日,日军即占领北京,从此战争风云弥漫全国。飞机大炮到处轰炸,生灵涂炭,莫此为甚;杀奸掠,无所不至。兵民死难者不可胜计。数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领华北数省,现战事仍在激烈之中。战事何时终了,尚不能预料;国家兴亡,难以断定!登古塔追古忆今而生感焉!略述数语,以告后人,作为永久纪念。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罗德俊”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是什么歌
因为中日关系等诸多敏感问题,这份珍贵的历史证词一直没能得以公开,为了使其公之于众,受到应有的重视,李滨声奔走呼吁了18年,不间断地写呼吁文章、走访相关部门。在北京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李滨声针对公开毛边纸的问题在大会上发言,并形成第10-303号提案《鉴于日本右翼对于侵华战争的态度,“毛边纸”一定要公开》。
北京市文物局的提案办理报告李滨声一直很好地保存着,那张纸连一个褶皱都没有:“1978年白塔寺大修时出土有关‘七七’事变日寇侵华的文物应该公布于世的提案,我局拟于今年‘七七’纪念日时向新闻界公开发表此文。”落款日期是1996年6月19日。
当时,各报纸只是以消息形式报道这一事件,面对一两百字的轻描淡写,李滨声并不满意。当1998年7月7日,《工人日报》一版发表了长篇文章,李滨声才松了口气,这篇文章让他非常难忘。
当年在参与白塔寺的大修工作时,李滨声发现很多砖都用铁锔子紧紧锔在一起。他说,这就证明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就是历史上白塔曾经出现过较大裂缝,并被维修过。民间一直有“鲁班爷连夜锔大件儿”的传说,大件儿指的就是白塔。
上世纪70年代末对白塔大修时,这些铁锔子被取了下来,大多数都没有被当作文物保存下来,李滨声收藏了其中的两条,没想到20多年后成了首都博物馆新馆的藏品。
20世纪的才子
八一致辞美句年轻时候的李滨声就已成果斐然:1949年,他参与天安门上画像工作;1952
年,27岁的他为配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设计并雕塑完成了位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大戟门前广场上的“和平鸽”――当年秋,他离开雕塑台,成为《北京日报》第一批美术记者。因为出的工作表现,到报社第二年,李滨声就成为正式编辑,直到1987年离休。这一段时间为他的漫画生活开创了广阔的天地。他毫无顾虑地创作了大量的漫画,而且到处参加笔会、晚会,即席挥毫,他的名字传遍了千家万户。他说:“作为一名画家离休了,从画坛上下来了。作为一种专长,我的漫画生涯应是无涯。”
他常常画自己,把生活中认为好玩的事情,都用漫画的形式一一记录下来。有一次,李滨声的腰受了风寒特别疼。有个伙伴说,拔拔罐子吧。但拔罐没有条件,他就了一个普通的玻璃瓶,倒了些酒精,因为不熟练,也没有那个常识,酒精全倒了,一失手整个倒在他腰上,火一起来,一紧张一抹,整个腰二度烧伤。这弄得他不能穿裤子,总得提着裤子,后来有人帮忙给了个破的竹筐,拆了个竹片弄了个竹条穿上了,做成一个像罗圈一样,这样就不粘腰了,但总得端着它――后来,这幅漫画就出来了。久而久之,李滨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已经积累成册。
有一年一位年岁不小的先生来李滨声,称自己是某书刊发行大单位分管离退休人员的干部,“想买您写的《我的漫画生涯》发给老干部,可是市面上还真不好,同出版社联系折扣太少。想请您用作者
名义,低折扣从出版社买300册”。谈话间,此公称素喜李先生的戏曲人物画,李滨声一高兴,当即选两幅送他。此公临走时,慎重其事地留下自己的电话与单位。
不多时,300本书拉到李滨声家,等那人来取,购书款还是自己代垫的。一去多日,杳无音信,打电话到对方单位,那边称根本无此人。于是,李滨声本不宽敞的家中,堆了半立方米左右的书,还是花几千元买回的。一位老同志闻听此事,为帮先生“减负”,联系某单位买42本。书送过去了,钱回来了,可对方要发票。李滨声犯了难:买书时曾有发票,是300册的,此事“泡了汤”,发票早已丢了;就是有,也不能买42本书,开出300本的发票呀!到底是搞幽默艺术的人,李滨声想出的办法还真绝:再去出版社买42本书拉回来,开出发票给购书单位,家里的“库存”可不见少。为减少“库存”,近半年来李滨声特大方,常以书赠人。其实,这部书想买的人还真不一定得到。记者采访时,也没要到一本,书店里也早已告罄。
漫画虽其名“漫”,是说其形;能达到形神兼备,形散而神聚的便是上品。李滨声说:“漫画是幽默的艺术,用幽默的手法进行评议,它往往与讽刺相通,是一种用图像和文字协同表现的语言形式――不是一般直叙的语言,而是曲折、含蓄的语言。要使漫画给人一种新鲜、活泼的感觉,不显得笨拙厚重,那么就得建立在构思和语言上。”李滨声的漫画有一个特点是“不夸张,是与人为善的,在一种尴尬的环境中反映一些社会现象,揭示出问题所在,不是去指责什么,而是告诉读者什么。塑造形象尽量不丑化,直抒达意远比丑化形象要有力量的多,这样,在幽默之余给人一种启示和教义”。携号转网什么意思
在李滨声眼里,漫画作为一种绘画,与其他绘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笔调简练,不像山水画那样浓墨重彩,也不像大姑娘那样扭扭捏捏,而是大方、利索;它不仅仅是可赏心悦目的、观赏性的艺术,更是将一种概念、思维逻辑相融合为言志的艺术;与此同时,它又是超越时空的,而不是平面的。奶粉销量排行
许多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特长教育。家长渴望孩子日后能成为中国的梵高、中国的约翰・斯特劳斯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在孩子学习绘画方面,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画得“形似”,作品的落墨用笔、敷彩上、构图章法有技巧,便认为孩子在绘画方面有长足进步。
其实,家长陶醉于“立竿见影”的眼前效果和请专业的美术教师给孩子做“正规指导”,要求孩子进行程式化的临摹,恰恰是对孩子童真与想象力的束缚,将孩子学习绘画引入了误区。李滨声说,生活、灵感、想象是绘画的基本素质,对于可塑性很强的孩子而言,搞绘画首先应从这三方面入手。“教孩子在学习绘画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对事物的细致观察,适当地学习基本的‘技法’,更重要的是要孩子理解生活,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对生活、对所观察事物的细微感受和对未来的畅想。仅有技法而无创造性,孩子更多只是充当一回‘画匠’或照相机的角,而难以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家,成为梵高更不可能。”
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多少倍李滨声是漫画家,又是票友。他的号叫梨园客,早在8岁大的时候就迷上了京剧,尤其对文武小生的行当情有独钟。他不光爱看戏、听戏,而且还好自己演。为演好武生戏,李滨声愣是几十年如一日地
练,每天早上练一个半小时武生的练功课目,比如说像推云手、走圆场、耍花、舞大锤等等,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个苦差事,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既好玩又健身的游戏。几十年来,他把自己喜欢的武戏几乎演了个遍。
李滨声这位被称为“20世纪的最后一位才子”的漫画家,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致力于内部讽刺画的创作和研究,虽然历经坎坷,但至今没有放下画笔,几十年来创作了数量不胜枚举的漫画、风俗画、水墨画、速写等。李滨声多才多艺,他涉猎广泛,对京剧、雕塑、魔术、风筝、绕口令、花样滑冰、民俗典故都有精到的钻研,玩什么像什么,玩什么什么精。认识李滨声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杂家”。他说他大半辈子的时间都花在玩上了,没别的,一个是感到特别充实,还有一个就是感觉身体倍儿棒,这就很值得了。在“祝贺李滨声80岁漫友联谊会”上,李滨声当场献艺,演出魔术,使众人一睹这位漫坛魔术师的风采,演到精彩之处,场上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
采访结束,李滨声主动提出给记者画个速写像。没想到,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他竟还画得惟妙惟肖,朋友一看就是本人。画毕,先生认真地盖上自己的一字印“声”――朱底白文,形似“牛”。无疑,李滨声是取俯首孺子、忍辱负重、温驯强犟之意,也寓其属相为牛,其实他脚踏实地、信念坚强、有耐性肯上进、温厚敦实的品行,就是牛的精神写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