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课程论》
2020.5.17 会当凌绝顶下一句20:32  xxxl是多大码《课程论》施良方著 学习笔记
第一编 课程的基础
课程的基础:影响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基本领域-课程的基础学科一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提法:西班牙哥斯达黎加
泰勒:课程目标的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坦纳夫妇、塞勒——有效课程的基础是社会、学生、知识
劳顿、史密斯、洛瓦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泰勒与理查兹——学科内容、学生、环境、教师以及组合的关系——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黄炳煌——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知识之结构
了解课程的基础学科有助于对课程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思考,在实践工作中少走弯路。
只有在对课程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课程关系有较为全面了解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明智的课程决策。
因此,对课程的三个基础学科从历史的考察、现代理论流派的分析以及他们对学校课程的影响几个维度,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理论框架。
1.课程与心理学
(教育要促进个体发展,需要了解个体的发展及其学习过程的本质)
1.心理学与课程关系的历史考察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心理学引入对教育的讨论——按儿童年龄阶段划分教育的阶段并设置相应课程
记一次游戏四年级作文灵魂是生命之源、能动的本源;灵魂的组成部分:植物的——体育、动物的——德育、理性的——智育。主张和谐发展,但提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发展理性官能。
形式训练说(形成于17C,盛行于18C和19C)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代表人物:洛克
人天生具有诸多能力,但只有经过锻炼才能获得能力和技巧。人的官能像身体一样能通过锻炼得到改进。设置课程不是为了学科本身的价值,而是在于这些学科对心智的训练价值。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最早真正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人。
否定心灵的与生俱来的官能,认为心灵的发展是以与环境接触而获得的观念构成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观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统觉——把分散的观念联合成一个整体,用已有的观念去解释和融化新观念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官能,而是提供适当观念充实心智;官能心理学只重视课程的训练作用,而观念联合论重视课程的选择和内容的扩充(根据儿童多方面兴趣选择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整体,兴趣能使新旧观念联合起来);注重教材的排列和教学的步骤
 
【评论】官能心理学与观念联合论及建立在这两种心理学基础上的形式训练说与实质教育论,曾经产生重大影响;但处于前科学阶段,缺乏科学依据。
杜威:形式训练说提出的天赋官能是一种玄想,事实上不存在,离开具体内容谈一般能力的训练是荒唐的;赫尔巴特认为心是由课程内容巩固成的,教材的序列具有重要影响,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杜威批判教育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也批评教育是从外部塑造的工作。认为教育是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形式训练说是一种经典的学习迁移的学说。与实质教育论成为对立的局面。桑代克做实验调查,发现因某些学科引起的理智能力的提高极为有限。选择哪些课程应根据这些课程可能会产生的特殊训练,而不存在哪一门学科在一般能力迁移方面更优越的问题。
我的思考
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关注教育中的心理现象及心理规律,教育的目的是交给学生有用的知识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还是通过知识学习过程训练学生基本的心理能力呢?从当前的三维教育目标导向可以看到,教育应当关注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学习,同时能力的体现和应用也体现出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转换和创造,因而很难说二者到底是谁塑造了谁,哪一个更加重要。
 
 
1.当代心理学流派与学校课程
1.行为主义与课程
20世纪初
 
代表人物:
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经典行为主义强调反应之前的刺激
【主要观点】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是预见和控制行为;分析可观察到的事实,研究引起有机体做出反应的刺激。把刺激和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
课程的目的就是提供刺激以引起学生的反应,课程目标越具体越好。博比特的《怎么编制课程》反映的最明显。芋头汤的做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