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本概念
1意识: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外状态,表现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3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
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全和解释。
5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6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人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7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间接性、概括性、其与语言有密切关系)
8聚合思维:爱转角遇见了谁歌词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9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10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11创造性思维: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12智力: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
13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牲,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只是表现在人们认知学习方面。
14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就是智商。
1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冷气环境的测验度量。
16晶体智力:指已医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17.动机: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功能)
18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19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刺激物。
20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2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2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23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  青海旅游景点大全
24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25投射测验:是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的。一般是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性。
26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27沟通: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8言语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人们利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
29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30压力:也叫应少许,最早于1936年由加拿大的汉斯.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
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瓜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在当代科
学文献中,这一概念至少有三种不同含义。其一,压力是掼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二,压力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其三,压力是一个过程。
31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泊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计算机的诞生32焦虑障碍:是指有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发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体验。
33压力源: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身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
34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确良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觉的防御机制有压抑、掏、否认、转移、退行、投射、补偿、合理化、反击、文饰等。
35文饰: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常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
36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把不易直接表现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
37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本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38道德认知:人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它的发展既包括道德思维能力或形式结构的发展,也包括道德观念或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39横向研究:指在同一时间研究不同年龄给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40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2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3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考古、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4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5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品格等人性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没有或很少起作用。这种观点把遗传素质的作用夸大到极不适当的程度因而是荒谬的。
6环境决定论——是指对待环境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上,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 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笔记本哪个品牌最好
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7辐合论——也称二因素论。此观点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对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查同,不能相互替代。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的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8儿童个体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0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师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教师考核制度是教师规范化管理制度的重要组织部分。
12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作用制度。
男女合唱流行歌曲
13教育目的—是指教育主体对所希望达到的设定,总的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4教育活动(广)——所有能名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
15教育活动(狭)——专指学位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更强。
16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其主要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的质量规格只能以莽人社会的需要
来规定,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以外,并无
其他目的,其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牲和要求。
INTERNET EXPLORER 无法打开17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
为个人的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爱影响地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
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
性而不是违背这一本性办事。
18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19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20体育——是指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
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
动,它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境进体质与体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21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侧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22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协作的能力。
23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事实上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24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
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