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要:课程开发理论基础是课程开发最上位、最根本的东西,它决定着课程观、课程模式和课程范型,影响着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涂尔干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杜威进步主义教育学思想和皮亚杰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理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在高职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和各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各高职院校开发了许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但鲜见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本文是作者关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论基础的探索研究。
课程开发理论基础是课程开发最上位、最根本的东西,它决定着课程观、课程模式和课程范型,影响着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是从一般课程论角度来探讨的,也包括其独有的理论基础。学校的社会职能是人的培养,并且主要以课程的实施为途径,人的属性、功能、发展等有着多种复杂的背景和因素,这也决定了课程及其开发理论基础的多元性或集性。这里仅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产生的直接理论作以研究。
美国学者奥恩斯坦和汉金斯认为课程基础包括哲学基础、历史基础、心理学基础和社会学基础,不过其讲的历史基础是美国课程发展历史[1]。英国学者劳顿等人认为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是课程的基础学科[2]。澳大利亚学者史密斯和罗瓦特(D.Smith and T.Lovat)也认为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是课程的基础学科[3]。台湾学者黄炳煌认为课程的理论基础为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知识之结构。作者认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涂尔干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杜威进步主义教育学思想和皮亚杰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理论。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行动,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客观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4]
认识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知识和学说两个词的结合,其含义是关于知识的学说。从广义上讲,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是认识职业行动领域,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能力的过程。学生关于职业行动领域的知识是对未来职业行动领域现象和规律的理解表达,学生对技能和能力的掌握是其适应、建构未来技术和劳动世界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内化。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学生知识的获得,尤其是技能和能力的内化必须通过围绕工作过程的反复行动实践来实现。
职业教育要以能力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是辨证关系,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整体能力观。知识、技能是能力的基础,无论是基本能力还是职业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受能力的制约并与其成正相关。因此,在课程开发中要给知识以应有的地位,只不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强调的是与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知识,是与工作过程中任务、机器、程序、组织相关的知识。知识不等于技能,技能也不是与工作过程无关的抽象技能,只有通过12345可以咨询疫情问题吗做、通过行动才能掌握,要通过学会,通过工作学会工作技巧。经验可以获得直接知识,阅读、听讲等可以获得大量的间接知识,但是技能具有直接经验的特性,只有通过才能获得,人们不可能通过阅读或听讲等获得间接技能。只有通过汽车维修获得维修汽车的技能,只有通过编程获得编程的技能,
只有通过做积分运算题才能获得进行积分运算的技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整体能力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一方面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方面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学生的关键能力依然存在,避免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生产过程及工作组织形式不适应而茫然不知所措,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因此,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实践观为指导。
二、社会学基础——涂尔干社会学功能理论
功能理论或结构功能主义,来源于涂尔干(E.Durkheim)的学说。涂尔干指出,整个教育活动在某种程度上都应该服从国家所施加的影响[5]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性的社会化使出生时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个体我成为崭新的社会我。”[6]美国学者帕森斯( T.Parsons葛大妮)发展了涂尔干的理论,把学校、班级和家庭都视为一种社会体系。养殖合作社他对各种社会机构的分析和评判,主要依据它们帮助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即根据它们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所发挥的功能来进行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主要是传授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进入适当的社会位置。”“人们扮演的各种角集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各
种社会结构。”[7]学校根据成就和能力来筛选学生,通过这种筛选功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修习不同课程计划,使他们以后能在社会机构中不同的位置上发挥作用。[8]
高职教育的首要属性是其职业属性,其次是其高等教育属性。高职教育与我国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为直接。目前肩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为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的历史任务。通过课程学习促进高职学生的社会化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包括促进高职学生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和职业角的社会化。对高职生来说,职业角的社会化是成为各产业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使得基于工作过程成为高职课程开发的必然选择。
高职教育的课程具有社会和个体功能。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因是工业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它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促进社会分工和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迁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的转型、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价值变化等都会影响高职课程,但是这些影响都集中于或汇聚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高职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获得专
业技能,提升各种素质,进而获得一定职业资格,就业上岗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获得职业收入,完成一定的社会化并为进一步社会化打下基础。随着我国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展,人口数量红利缩减,刘易斯拐点出现,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迫切需要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构建高职新的课程体系,进而挖掘人口素质红利,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教育学基础——杜威进步主义做中学指导老师鉴定意见教育学思想
进步主义从实用主义发展而来,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领袖人物,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主张理想的人应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良好的道德品质,合作意识,服务社会的精神;一定的职业素养,通过从事某种职业发展自己才能的能力。他反对传统的课程与教材,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代替传统的教材。主动作业是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如商业、烹饪、缝纫、纺织、木工等,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他反对知识的灌输,反对教师权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
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和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是针对儿童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结论具
有一般性或普适性,适合于不同年龄的人和不同的教育阶段,也正是针对儿童的研究才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了本原性和普适性。杜威认为,要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在活动中展开课程,使教学过程成为解决问题、思维训练和学习学习方法的过程。做中学改变了传统的听中学坐中学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身体、心理、智力、道德的整体发展,引起课程的变化。杜威说到:我们都知道,儿童没有进学校之前所学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与他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的。他怎样获得这种知识,这个问题为自然的学校教育方法提供了线索。这个答案就是,不是通过阅读书本或倾听关于火或食物性质的说明,而是自己烧了一下或自己吃东西,那就是做些事情。”[9]这好比一个人只是反复练习游泳的动作而不下水游泳,当他真的下水游泳时其结果只能是沉入水中。杜威的做中学教育学思想和主动作业活动课程可以看作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思想的萌芽,对转变高职教育观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心理学基础——皮亚杰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和智力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起来的,回答个体知识的获得就是确定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知的发展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物理环境、成熟、社会影响和平衡过程。
个体与外界相互作用是新知识的来源;神经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语言、教育和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等社会环境,尤其是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个体认知发展有重要作用。皮亚杰认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个体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元旦免高速过路费吗”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新的平衡的过程。个体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10]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在做中学情侣头像大全2013最新版的”方面和杜威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就学生的角而言,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
主张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去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意义。反对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认为学习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中,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对话、沟通,交互质疑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教学组织而言,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特别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建构,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是知识的寄居地、附着带、储存地和回忆检索的有效提示。重视小组学习协作或协商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会话是学生学习共同体分享个体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通过沟通达到对学习内容的共识共享。就教师的角而言,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内在地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在智力上、社会性上、道德上都能生长的环境的创造者。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体现工作过程中具体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任务、项目等为内容,而不是以抽象或泛泛的知识、技能、能力为内容,开发真实的或模拟的职业性学习情境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重要任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