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专题二 文通练 四 探寻文化遗迹-名人遗址(散文阅读)_百度文...
文通练四 探寻文化遗迹——名人遗址(散文阅读)
微导语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历史名人已逝,但其故居等遗迹尚在,供后人参观、凭吊、抒发思古之幽情。于是,产生了很多以历史文化名人为写作对象的历史文化散文。徜徉在字里行间,品味遗迹的诉说,超越时空与他们对话,也是一种持有审美意味的阅读历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十年一拜
徐兆寿
在那大墓前,许多人都围着看,都在用手机或相机拍照。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在它的背后,是苍茫之静、苍茫之远。在我这边,是世俗之虚热与实冷。它使我想起在我们北方,无论多么伟大的坟茔之上,都是荒草几根,乱石兀立。它显示了亘古的蛮荒是生命的底。
但这座坟茔躺在清风之中,毫无贵气,也毫无腐气。两千多年来,始终如一。我没有感到那是一座坟墓。我觉得面前坐着一位可亲的老人。
我站了好几分钟,周围的人像流水一样,但竟没有一个人上前参拜。原来墓前写着一番话,要前来参拜者以鲜花敬献。没有香炉,所以也不用上香。我猜,很多人都会不知所措。到哪里去弄那一束花呢?在来之前谁知道会有那样的要求呢?我突然想起梁漱溟曾嘲笑一位西方人的故事来。那位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上坟方式,竟然要献果实、食物,还有阴间流行的钞票,便问他,你们的祖先能吃能用能拿到那些东西吗?梁漱溟反问道,你们的先人能闻到鲜花的味道吗?
其实,世间对待先人的方式各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一样,为何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现在,鲜花竟成了拜见这位先者的最重要的方式。我突然间觉得这方式多么令人生畏。这方式不是我们中国人普遍的行为。
鲜花,把所有人与那位先者隔离开了。
人中,唯有我在犹豫之后决然跪在了那大墓面前,显得那样突兀,那样不文明。我从两千公里之外特意赶来,就是为参拜这位老人。然而,当我跪拜的时候,竟是另外一番体验: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拜姿是那样潦草,惨不忍睹,完全不是一位知识分子的文明行为。我也在内心中嘲笑自己没有中国士大夫的那种优美的姿态。
在我青年时,我是多么喜欢鲁迅和尼采啊,在那些暗夜里,我写下那么多疯狂的诗句。那时候,我愿意是刑天,是荆轲,是聂政,是普罗米修斯,是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然而现在,在我内心深处生长着无边荒凉的野草之时,在我追逐诸神逃亡的神迹之时,在我再也不愿意让虚无的长夜成为我灵魂的背景之时,我愿意反身向古,去寻古老的声音、德行和道。
我更愿意去寻那文明的第一个脚印,那是多么伟大的痕迹,艰难而坚定。
文明有时候是要向后看的,向后才能看到人性的善与恶。就像墓里躺着的这位先哲一样,他生前一直想恢复周代的文明,却没有人理会他。他那些笨拙而烦琐的礼仪不但他自己实践起来艰难,而且令整个世界都反感。然而他就那样做了,一意孤行,逆流而上。然而我竟崇拜这样的逆行。
滴水之恩作文600字百年来对礼仪的解构已经使我们忘了崇拜的姿态和基本的礼仪。我们浑身上下都透着冒犯者李逵式的火药味,我们的内心多的是进化论式的野蛮规则。这个曾经的礼仪之邦的知识分子竟然都变成了草莽英雄,都成了反抗古中国文明的梁山好汉。
世界被颠倒得太久了。《诗经》一样朴素的诗歌,《史记》一般正大的小说,已然绝迹很久了。《韶》乐只是传说了,青年们喜欢的是神魂颠倒的情歌、摇滚。道在哪里?
我在羞愧中草草拜了三拜。然而为这一拜,我整整准备了十年。也许不止十年,在前一世甚至更前一世,肯定有某种因缘相连。或者,我就是曾经批评他最激烈的那一位。
记得第一次给学生讲中国文化史,我原以为大学时学过《论语》《礼记》《中庸》等,甚至很多篇章都会背诵,对孔子算是有了解了,但给学生一讲,才发现文学的那点事放在整个文化中是多么渺小的存在。如果把《论语》《诗经》等都当成文学来理解,就把孔子看小了。
于是,我一头栽进了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孔子的时代是人类摆脱神话而由人自己来创立人类伦理的时代。但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很多人对孔子抱有偏见,对他所提倡的礼进行过诸般嘲笑。他56岁被迫流浪异邦,直到快70岁时才回到故乡。
那时的世道不能了解他,但后世也未必真的理解他。中国人不理解孔子,外国人就更不理解他了。黑格尔读了《论语》后,讥笑道:不过一作家而已。倒是他之后的另一个存在
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想试着去理解孔子。他虽然也不能理解中国智慧的玄妙——那种用文字永远无法直接抵达的智慧,但他还是到了孔子与世界同一时期的那些哲人们的不同,将孔子定义为人类人性道德范式的创立者。从雅斯贝尔斯始,孔子被西方的哲学家重新认识并尊重。
2005年的那个秋天,我就是从雅斯贝尔斯开始讲解孔子、老子及后来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之后每学期上中国文化史,我都要重新读一遍《孔子世家》,然后才是《论语》等其他作品。如果不去读《孔子世家》而讲《论语》,就一定不能真正理解那位老人。每一次读到最后一段时,便与太史公有了共同的渴望: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直到这年的夏天,我才匆忙间拜见了圣人。(有改动黑泽明陈奕迅)
1.简析文章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承接上文对孔子墓及周围环境的描写,进一步指出其始终如一的既无贵气又无腐气的特点,并写出了作者对孔子墓这一古迹的亲近感。
2.赏析第段中画线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了排比、比喻(象征)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而又有力地表现了在心灵空虚、苦苦追寻的时候,反身向古,追寻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并求得滋养的情怀。
3.文章的标题是十年一拜,联系全文,简述作者最省电的智能手机的是什么。
答:梦见迷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拜孔子,表达对孔子的崇拜和敬仰,拜孔子那种敢于逆行的精神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古老的德行和道。
4.文中作者有关孔子研究的经历,能给你哪些启示?请简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 要较准确地认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要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文化中,要批判地汲取其他研究者的观点,不能盲目信从;要反复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及文献,并做深入的研究。杭州亚运会明年举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项王故里
梁 衡
项羽的家乡在苏北平原,两千年来不知几经战火,文物留存极少,而他的故里却一直没有被人忘记。清康熙四十年,时任县令在原地竖了一块碑,上书项王故里四个大字。这恐怕是第一次正式为项羽立碑,由是这里就香火不绝,直到现在有了这个旅游城。城内遍置各种与项羽有关的游乐设施,其中有一种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正面是项羽、虞姬等各种画像,翻过来就是一条条因项羽而生的成语。如:破釜沉舟、取而代之、一决雌雄、所向披靡、拔山扛鼎、分我杯羹、沐猴而冠、衣锦夜行、霸王别姬……讲解员说她统计过,
有一百多条。现在我们常用到的成语总共也就一千来条,一般的成语辞典收三四千条,大型辞典收到上万条,项羽一人就占到百条。要知道他才活了三十一岁呀,政治、军事生涯也只有五年。后人多欣赏他的武功,倒忽略了他的这一份文化贡献。项羽少年时不爱读书,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未想他自己倒成了一本后人读不完的书。汉代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司马迁写了这样一个人物,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就影响了我们民族的历史两千年,而且还将影响下去。
汉之后,项羽成了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史家说,小说家写,戏剧家演,诗人咏,画家画,民间传。直到现在,他的故里又出现了这个旅游城,城门、大殿、雕像、车马、演出、射箭、投壶、立体电影、仿古一条街。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项羽是个多彩的人物。刚烈坚强又优柔寡断,雄心勃勃又谦谦君子,欲雄霸天下又留恋家乡,八尺男子却儿女情长。他少不读书,临终之时却填了一首感天动地、流传千古的好
歌词:油面筋塞肉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杀人如麻,却爱得缠绵,在身陷重围、生死存亡之际还与虞姬弹剑而歌,然后两人从容自刎。他是一个性情中的人物,艺术境界中的人物,有巨大的悲剧之美。他身上有矛盾,有冲突,有故事;而其形象又壮如山,声如雷,貌如天神,是艺术创作的好原型,民间说唱的好话题。连国粹京剧都专为他设了一个脸谱。全国北至河北南到台湾,项王祠”“项王庙又不知有多少,百姓自觉地封他为神。南迁到福建的王姓奉霸王为自家的保护神,台湾许姓从大陆请去项羽塑像建庙供养,以保佑他们平安、幸福。这就像商人把关羽奉为财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信,自觉地信。
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了这个人物。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鲁迅说,一部《红楼梦》有的见淫,有的见《易》。一个历史人物,就如一部古典名著,能给人以充分的解读空间才够得上是个大人物。唐代诗人杜牧抱怨项羽脸皮太薄,说你怎么就不能再忍一回呢: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代的李清照却推崇他的这种刚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借他来诠释政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
沽名学霸王。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而就在这个园子里,在秋风梧桐与黄河古槐的树荫下,我看见几个姑娘对着虞姬的塑像正若有所思,而一个小男孩已经爬到乌骓马的背上,作扬鞭驰骋状。
(节选自梁衡《秋风桐槐说项羽》,题目为编者所加)
5.选文写项王故里,对于景致,作者只重点写了可在架子上翻转的木牌,有何用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