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
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
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
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
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
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
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怎么删除word中的空白页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
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2003年,我们根据读者及建筑史学者在互联网上所作“补遗与校勘”,对第四版作了一次认真的校订,成为第五版。
此次再版又根据各方意见,更换了一些不够清晰的线图与照片,同时对第3篇“现代建筑”作了若干修改。所附光盘参考图也增加了二百余幅。
本书第3篇中最敏感的的部分,特别是对建筑作品与建筑创作思想的评价,更是人之所见各有千秋,因此,书中提出的见解,只是作为一家之说推荐给大家,供讨论、研究。
教材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不断充实完善其内容。所以希望广大读者进一步对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一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潘谷西
2008年12月本书作者
潘谷西(东南大学)绪论、第1、2、6章、附录及光盘
陈薇(东南大学)第3、4章
电费网上缴费
刘旭杰(东南大学)第5、8、9章
朱光亚(东南大学)第7、15、17、18、19章
加班工资如何计算侯幼彬(哈尔滨工业大学)第10、11、12、13、14章
李百浩(武汉工业大学)第16章
本书主审
陆元鼎(华南理工大学)
第一版说明
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本书主编单位为南京工学院,参加编写的单位为华南工学院、哈尔滨工程学院。
编写工作分工如下:
潘谷西第1、2、6章
郭湖生第3、5章
刘旭杰第4、7、8章
侯幼彬第9、12、13、14章
乐卫忠第10、11章
本书的体裁及分量经教材大纲会议讨论,初稿经审稿会审定除引自公开出版。全书最后由潘谷西汇总。
本书图片除引自公开出版的书刊外,还采用了刘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未刊稿)以及有关单位提供的资料。书中一部分插图系乐卫忠、潘谷西、杜顺宝、杨道明、李婉贞、朱光亚、项秉仁、黎志涛、何建所绘制。部分照片由朱家宝加工。
本书主审单位为重庆工程学院。
编写组
1979年7月
目录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0.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0.2  木构架的特
0.3  单体建筑的构成
0.4  建筑的组合
0.5  建筑与环境
0.6  建筑类型
0.7  工官制度
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1  原始社会建筑
1.2  奴隶社会建筑
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第2章城市建设
2.1  概说
2.2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2.3  地方城市的建设
第3章住宅与聚落
3.1  概说
3.2  实例
婚假几天
第4章供电、坛庙、陵墓
4.1  宫殿
4.2  坛庙
4.3  陵墓
第5章宗教建筑
5.1  概说
四级缺考一次下次还能报名吗5.2  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5.3  佛塔、经幢
5.4  石窟、摩崖造像
第6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6.1  概说
6.2  明清皇家苑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