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教
中国的道教
中国科大.李弦(李涧心),2011.8,摘抄自《中华文明史》,重排于2013.1。
1.道教的产生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基础上,沿用了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
    历史上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经派方士到东方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仙药。其中徐福取药的故事流传甚广,后世甚至有徐福与所带三千童男女成为日本人祖先的说法。
    中国这些独有的神仙信仰沿历史长河顺流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吸纳,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道教也被称为方仙道。
中国高端女装    方仙道在两汉期间逐渐向黄老道过渡,它是道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黄老道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西汉初年,由于经历长期战乱,民不聊生,当时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推行无为而治,即减轻税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尽量不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令其自由发展,结果使西汉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史称“文景之治”。这种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思想源于黄老思想。随着治世的出现,黄老思想受到推崇。汉武帝登基后崇信神仙,方士们便趁势以黄帝、老子附和神仙学说,二人也被奉为神仙。自此神仙学说开始与黄老学相结合,原来单一的方仙道便向黄老演变。
    到东汉桓帝的时候,神仙学和黄老学进一步结合,正式形成了黄老道。老子也被尊为最高神灵。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后来成为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黄老学说成为后世道教的正统理论基础。
    符箓派是早期道教组织中占重要地位的一派,包括汉末有影响的道教教派太平道、五斗米道。符箓派,顾名思义,以符箓为传教布道的主要形式,“符”指相合,曾经作为古代帝王下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据,拥有了“符”就代表着拥有了权力。道教中人认为,天神有符,道士们得到了神的授权,就拥有了驱使鬼神的权力。他们的“符”是用朱笔或者墨笔画成的一种有字有图、有点有线的神秘图案。“符”可以驱使鬼神,治病避灾。而“箓”呢,
是通神的一种符号。符箓派的书写方式以及基本的功用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后来道教的门徒把二者合而为一,统称为“符箓”。
鬼步舞怎么跳    符箓派在当时重要的代表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2.道教的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之学复兴,盛行玄学。道士们一方面编造了《洞神》、《灵宝》、《上清》等大量道经;一方面神化老子,建立起比较系统化的道教体系,并涌出许多著名的道教改革家和学者。
    魏晋时期,“五斗米道”易名为“天师通”,并被官方承认。该教派积极和统治阶级上层加强交往,吸引了大批士族人物加入;同时在下层社会,努力扩大传播范围,完善了科仪戒规。其中北魏的寇谦之和南朝刘宋的陆修静在天师道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寇谦之在教义里吸收了儒家的伦量纲常和佛教的一些戒律,被称为“北天师道”;陆修静则在南方奉行另一通教义,人称“南天师道”。
    上清派是新兴的道派。上清指的是神仙住的一种境界,其典故来源于《上清经》,以南
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尊师。魏夫人,晋朝司徒魏舒之女,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潜心修道多年。后来传至杨羲,上清派逐渐壮大。上清派与天师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有别于天师道。他们的修炼方术继承了天师道的符咒秘术,但重视自身神和气的修炼。另外上清派除了尊奉太上老君,还根据自己对神仙的理解,专门整理出一份神仙谱系。
    这一时期,江南出现新的道派--灵宝派。它得名于《灵宝经》,表示精、气、神以及文诰等含义。灵宝派到东晋中叶,由葛洪的重孙葛巢甫造做大批经书,广收门徒,逐渐扩大了影响,灵宝派的灵宝经系列广为传抄普及了本门的教义,它吸收了很多佛经的内容,包括因果报应、转世轮回说等。修炼方法上,仍以符箓咒术为主。灵宝派的特在于,该派注重科仪典礼,许多斋戒的方式一直被继承、流传。
    楼观派,尊奉的经典是《道德经》,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西北地区兴起,因为以楼观为传道根据地,所以得名。楼观派的开创人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因为尹喜在这里修道,盖了一座草楼,来观星望气,所以称为楼观。传说老子西行经过楼观时,在此为尹喜传授了《道德经》,成为了楼观派的开创者。楼观道传的主要是老子之道,他们用老子之道解说炼形之术和长生之说,来阐发道教的教理教义。楼观道的内容涉及到道教的宇宙观、人
michael myers
生观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又吸收了玄学的贵“无”思想,融合和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内容,如“三业”、“六根”等。楼观道使魏晋道教在教义方面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3.道教的鼎盛
    隋唐时期,道教达到鼎盛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它自身的质变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唐朝统治的近300年中,道教始终得到社会的支持、崇奉和信仰,其地位居三教之首,实际上已成国教。
    隋唐时期有影响的道教派别主要是茅山宗。茅山宗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是道教在隋唐时期发展的主流,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南齐时,陶弘景归隐茅山,继承杨羲、许谧所传的《上清经》,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他和弟子几十年如一日的弘扬使茅山成为了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干脆改名为“茅山宗”。陶弘景之后,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经常被请到京城,和皇亲国戚一起论道,出入宫廷,备受礼遇。当时的朝廷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赠茅山长生之林,禁止樵夫采伐、农民渔猎,据说唐代社会上所有最显要的道士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茅山。
    唐代皇帝特别重视道教,道教因而大盛。
    道藏一词,始于唐玄宗时期,唐朝统治者为了利用道教更好地服务于其统治,于是在开元年间编纂《道教》一书,并编成中国第一部道教教典的百科全书《道藏》,又称《开元道藏》。此书完成不久,就发生了安之乱,这部巨著再次分散,许多道书在战火中被毁。
4.道教的嬗变
    宋元时期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北宋的道教基本沿袭了隋唐以来的旧传统;南宋时期以道法为主的旧道教日趋衰落,而以炼养内丹为主的新道派相继产生;元朝时期,由于丘处机受到元太祖的礼遇,故全真道极盛。
    宋朝初年,道教十分盛行,皇帝也信奉道教,企图利用道教来神化自己,管治天下,因此,宋朝皇帝宋徽宗对道教迷信至极,自己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于是道教又成了国教。宋徽宗大力推行道教,在全国各地建立道观,为道士设立道场官职,建立道教学校等。更有甚者,1119年,宋徽宗断然废佛,将佛教的一切名称全部抹掉,而换以道教的称号。后来,靖康之难后,宋徽宗被金人掳走,成为阶下囚,他仍是穿着紫道袍,头戴逍遥巾,一副道士的打扮。
    道教陈抟的《无极图》是后世阴阳八卦道学理论的主要渊源,后来的周敦颐《太极图说》就是由他的《无极图》衍化而来的。陈抟易学从宇宙变化的角度解读易经,而不是从人伦秩序的角度。这一思路对宋代理学、道教影响重大。后来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等无不受其影响。在道教史上,陈抟老祖是开宗的一代大师,当时宋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多是他的弟子。
    宋元时期,道教的主流是全真道,它在当时尤其是在北方盛行一时。全真道受到元太祖礼遇,得以迅速发展。到明朝建立后,全真教受到冷遇,代之而起的是正一教。
吨组词5.道教的衰微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府一方面对道教加以利用,但另一方面,对道教的限制也越来越严,道教势力日渐衰微。
    武当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下诏定武当山为名山,并大规模营造宫观。同时道教武当派形成。武当派在民间有很高的威望。著名的“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太极十三式)等,一直流传至今。
恐龙小游戏    明清时期,道教有向民间发展的趋势,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的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都深受道教思想影响。
    战争以来,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道教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在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在家工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