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五大谋士评点
word中箭头怎么打曹操五⼤谋⼠评点
在《三国志》中,陈寿将荀彧、荀攸、贾诩归为⼀传,⽽将程昱、郭嘉与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孙资这些第⼆梯队的谋⼠放在⼀起。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陈寿在郭嘉那搓⼈的结语中给出了答案:
“评⽈: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这段话的⼤概意思是:程昱郭嘉神马的,他们都是当世奇才,尽管他们品德举⽌的风评不太好,与荀攸相⽐差得很多,但是在军事谋划这⽅⾯,跟荀攸还是⼀个⽔平的。
熟读三国的⼈应该知道,荀彧和贾诩,不仅智略过⼈,⽽且他们在为⼈处事上都有各⾃的独到之处。⽽荀攸⽐之更是有过之⽆不及,他在品⾏和智略⽅⾯都得到过曹操最⾼的评价,因此在这段结语中,陈寿将荀攸作为标杆,让程昱郭嘉等⼈与之⽐较,得出结论。综上所述,荀彧、荀攸、贾诩,是属于“德才兼备”,⽽程昱郭嘉,在品⾏⽅⾯,⾄少是在风评⽅⾯就不及那三⼈了。
品⾏的评价,是前三者与后两者的第⼀道分⽔岭,下⾯来看看他们各⾃的特点。
牛仔很忙 歌词荀彧,关键词:体⼤思精,总统后盾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称号。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这⾥的“王”,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君主”、“君王”,它的内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式。当然,我个⼈认为纯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乱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乱世。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王道”的儒家卫道⼠,但⾄少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这样的思想结构,结合乱世务实的现实需要,荀彧必然会成为⼀个全能型,⽽且处事细致的智囊。
笔者在看过《三国志》荀彧的传记后,发现荀彧看问题往往⾮常深刻,是五⼈中最体⼤思精的⼀位。
他年轻时曾经预⾔,家乡颍川由于处在版图的中⼼地带,早晚会遭到掳掠,应该尽早迁到外地。这样的论断,综合了他对地理、⼈情、时事的了解和推断。张邈与陈宫在兖州叛乱的时候,豫州刺史郭贡领兵来到荀彧镇守的城下,说要求见荀彧。夏侯惇劝阻荀彧,认为⾮常危险。荀彧却认为,郭贡和张邈关系⼀般,他仓促来到城下,显然没有成熟的打算。这个时候前往说服他,即便不能为我所⽤,也可以让他保持中⽴。如果这个时候怠慢他,郭贡⼀定会怒⽽攻城。结果荀彧轻⾝⼊敌营,郭贡见荀彧没有惧意,认为城池⼀定难以攻打,于是引兵退⾛。显然,基于对⼈情、时事的精准掌握,荀彧再⼀次建功。
在之后辅佐曹操攻略吕布、袁绍、刘表,迎奉天⼦的过程中,荀彧每每进谏,往往会从⼤势⾓度,撷
取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那些部分,对曹操进⾏劝谏。⽐如建议曹操先攻吕布,后取徐州的时候,荀彧就从⼈⼼、粮饷、战略、战术等多个⽅⾯进⾏了论述,再⽐如建议攻打袁绍时,荀彧引⽤楚汉相争的故事,从⽤⼈⽓度、决策、治军、德⾏四个⽅⾯论述了战胜的可能性。对时局⼀贯全⾯客观精准的论述,在其他谋⼠那⾥是不到的。
正是由于荀彧智能的全⾯和细致,所以我们看到他不仅能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给予曹操“奉天⼦以令不⾂”的正确政治⽅针,还能分拨粮草、举荐贤能,可谓样样皆通,样样皆精。因此善于⽤⼈的曹操往往让他做后⽅的总调度官,成为⾃⼰在外出征强⼤的后盾。
荀攸,关键词:传奇完⼈,战术⼤师
这货就是个传奇。
荀攸这个⼈⾮常聪明,他⼗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观⾊,竟发现了⼀个深藏不露的杀⼈在逃犯!
年轻的时候,这⼩⼦更加有胆识。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的霸主之业!这个家伙的想法是在是太超前,太劲爆了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势所趋,⽽且还敢⾝体⼒⾏的要当齐桓晋⽂!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然⽽毕竟是年少轻狂,这孩⼦后来让董卓抓起
大海啊故乡 歌词来了。此时荀攸⼜表现出常⼈难及的明智与豁达,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开开⼼⼼,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也真是他命⼤,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死,他⾃⼰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后,《三国志》上有⼀句话,我看的触⽬惊⼼。
“攸以蜀汉险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
大学生寒假实践心得⼤家都明⽩,这孩⼦见失去了当齐桓晋⽂的机会,便要跑到⼀个绝对保险的地⽅,随时准备割据⾃⽴。然⽽他最终成为别⼈的谋主,⽽不是⾃⽴门户,也是由于这种激进的性格。即便不是因为道路阻隔⽆法到达蜀郡,荀攸也终将被真正的领袖收服。不过,或许正是年轻时的这些变故,将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个德才并重、近乎完⼈的优秀⼈才。在成为曹操的谋主之后,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对所有谋⼠评价中最完美的:
①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宁武不能过也。
②公达,⾮常⼈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③军师荀攸,⾃初佐⾂,⽆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④孤与荀公达周游⼆⼗余年,⽆毫⽑可⾮者。
⑤荀公达真贤⼈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称‘晏平仲善与⼈交,久⽽敬之’,公达即其⼈也。
学画画零基础⑥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
唯有眼界⼴阔,乐观阳光,经权达变,算⽆遗策的荀攸,才能获得这样的评价。
与郭嘉相⽐,荀攸与曹操其实更有默契,⽩马之战的时候,他们⼀个眼神就明⽩了对⽅的意思,然后付诸实⾏,将辎重丢弃给追兵,任其捡拾,待其阵型⼤乱,⼀⿎反击,竟斩杀了⼤将⽂丑。须知曹操号称“⾮常之⼈,超世之杰”,能与他达成默契的荀攸,也⼀定是位传奇英才。在荀攸的战术建议之下,曹操在吕布、刘表、袁绍等⼈的战⽃中屡屡获胜。《三国志》称,荀攸前后策划了奇策⼗⼆条,只有好朋友钟繇都知道,后来钟繇在编纂这些奇策的时候去世了,于是世间也就难以流传荀攸的奇策。然⽽也许正是如此,更令这位战术⼤师多了⼀些神秘的⾊彩。
贾诩,关键词: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贾诩的关键词与荀攸的特点雷同,事实上他的综合评价确实不如荀攸。毕竟这个家伙⼏度易主,⽽且⼀句话就能搅得天下天翻地覆的。然⽽在⼏度易主的过程中,贾诩所展现出的“经权达变”的修为,⼜是荀攸所不及的。正如《三国志》⾥所说:“权以济事”,也就是应对事故、应对⼈事。
李傕、郭汜、段煨、张绣,这些位⼟匪⼤爷哪个是省油的灯?然⽽只要贾诩⼀说话,他们保证都听话。贾诩善于细致⼊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式,让对⽅乖
乖的顺着⾃⼰的话做。他不仅是“见什么⼈说什么话”,⽽且是“说什么⼈听什么”,这不能不说是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盾的本质,⽤最实际管⽤的说辞说服对⽅,⽽绝不会拘于⾃⼰的城规。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糊涂的家伙⼀败涂地。
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到最佳的应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这种低调隐忍,为他的风评加了不少分,因⽽得以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于贾诩的这种思维⽅式,使得他很难⽤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贾诩看问题往往有根有据,然⽽事务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亲⼒亲为来引导,⽽不是因势利导⽽应对,所以虽然贾诩在战略展望⽅⾯的⾔论往往没有说服⼒,他⼀般只是说应该怎么准备打,⽽说不出来到底如何打。尽管⾚壁⼤战、曹丕南征两次失败,都从侧⾯说明曹⽒⽗⼦没有听他贾⽂和是错误的,但也并不能说明贾诩在战略策划上有多⾼明。其实说到底,在这点上与荀⽒兄弟的差距,症结就在是否“知⼰知彼”。中原那些⼈物,荀⽒家族作为世家⼤族,那是很掌握了⼀些资料的,荀⽒兄弟⾃然也有机会了解曹操的敌⼈。但是对江东就不⼀样了,贾诩并不了解江东的情况,所以⼈家也没办法提出具体的战略。说⽩了,对江东的攻略,换做⼆荀,不⼀定照样不⾏,但难度也会空前加⼤。如此看来,贾诩就⾜以与⼆荀⽐肩了。
程昱,关键词:勇略过⼈,刚戾傲慢
我仔细研究了⼀下程昱的语录,发现他建议的⼝⽓都相当激烈、相当傲慢、相当⾃⼤,即便是对曹操也是这样。在此不得不佩服曹操的⽓度。你即便是岁数⼤,对于上司也多少收敛点吧?不过程昱就是这样,⼀⽚⾚胆忠⼼,别的不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也是艺⾼⼈胆⼤,没什么⼲不出来的。
半坡起步熄火
早年在家乡城池,⼀次遇到县丞呼应黄⼱作乱,⼀城百姓都向东跑到了⼭上。县丞领着贼⼈们不久出城,在城西五六⾥停了下来。程昱侦查到这种情况,就建议城中的⼤姓率领百姓杀回去,因为贼⼈显然没有攻城的能⼒,只不过是劫掠财务罢了。百姓们没见识,不想去,程昱⼀不做⼆不休,派⼈在东边冒充黄⼱贼来了,愣是把百姓们吓回了城中。县丞发现没了退路,便领着贼兵来攻城,程昱求县令组织守城,果然贼⼈攻城不克,于是要⾛。此时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竟将贼⼈们打得⼀败涂地。其⼈胆勇可见⼀斑。
后来,袁曹对峙,袁绍带领⼗万⼈马即将南渡,⽽当时程昱镇守南⽅的城池,⼠兵只有700。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兵少,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就不得不攻城,那时我肯定受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曹操对贾诩说:“这货太猛,猛于贲、育。”孟贲、夏育,貌似是战国时期两名勇⼠,曹仁曾被称赞“曹⼤司马之勇,贲育弗加。”⽽程昱的胆⽓,也⾜以与这两名猛⼠相⽐了。
程昱由于性⼦太直,虽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缘很差,甚⾄有⼈曾诬告他谋反,但曹操反⽽待他愈厚。当初这个倔强的家伙不息背负前后⽭盾的名声投奔曹操,看来也算没看错⼈。
郭嘉,关键词:⿁才
郭奉孝是五⼤谋⼠中⼈⽓最⾼的家伙。我想⼤概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个标题:“郭嘉遗计定辽东”,以及“⼠为知⼰者死”的抱负,还有英年早逝的悲凉命运。很多⼈是因为怜爱才喜欢的郭嘉,正如喜欢断臂的维纳斯⼀样。实际上郭嘉的确带兵参加了最后⼀次出征,但并没有遗计定辽东的桥段,⽽在演义中他是唯⼀⼀个跟诸葛亮⼀样,可以预见死后事情发展的⼈。
郭嘉在战略战术⽅⾯的见识,与荀攸不相上下,⽽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之外预料孙策的命运。这⼀点曾招惹很多⼈胡思乱想。其实这个东西并没那么复杂,郭嘉的那段话相当严谨,每⼀句话都是有⽤的,要达成结果必须符合之前的所有条件。⽽如前所说,如果能像荀彧那样对很多⽅⾯的情况都能体察到,就不难做出这样的预⾔。这个我跟孙策在⾥讨论过,这⾥不想再费⼝⾆了。实际上孙策尚未进⼊中原,就被刺客刺杀,郭嘉的预⾔还是太谨慎了呢。不过,郭嘉敢于做出如此⼤胆的预⾔,这与性格中不拘⼩节的艺术细胞是有关系的。
郭嘉的⾔论⼤都与荀彧相仿,论述⾮常完备,然⽽他和荀彧的区别是,荀彧说话喜⽤长句,往往做⼀⼤套灰常严密谨慎的分析,将局势⼀点⼀点的给曹操分析出来,最终让曹操⾃⼰决断。即便是表达⾃
⼰的态度,也往往是反问句,所说能加强语⽓吧,但总不那么痛快。但郭嘉说话并⾮如此,他常⽤短句,说话的节奏明快,形式上多排⽐对仗,富有⾳韵美感。他的分析相⽐荀彧,更加清晰流畅,环环相扣,逻辑性更强,结论语⽓往往⾮常肯定,让⼈⾮常痛快。总⽽⾔之,郭嘉进谏,善于抓住主要⽭盾进⾏论述,逻辑顺畅,结论明⽩,语⾔艺术也更为⾼超。他⽐荀彧多了⼀份果断,⽐贾诩多了⼀份积极,⽐程昱多了⼀份美感,⽽郭嘉最完美的地⽅,就是他不像荀攸那么完美。
我们知道,曹操是⼀个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个诗⼈。这样的君主碰上锐意勃发、华实兼备的郭嘉,怎能不擦出⽕花?⽽能将理性陈述与演讲艺术相结合的郭嘉,也的确称得上⿁才。即便因为这种个性,⽽被陈诟病举⽌⾏为,然⽽正是因为缺憾,郭嘉才更契合“⿁才”⼆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