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幼儿园重阳节祝福语 天津近代史人文汇 |
电脑密码忘记了 |
中国近代史论文
学生姓名、学号 | |
班级火车上能带白酒吗 | |
2012年 月 日
天津,中国第三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北方经济中心、
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天津素有“渤海明珠”美称,位于华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汇流处,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过,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地处华北平原。经历600余年,特别是近代百年,造就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
天津,作为有着6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涌现出众多仁人志士,有商界人士、教育界人士、文艺界人士,还有社会活动家……他们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在天津寓居过的名人有直隶总督曾国藩,洋务运动倡导者李鸿章,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军阀张勋,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顾维钧,民国总统冯国璋、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北洋大学创始人和实业家盛宣怀,作家张爱玲,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约瑟夫·史迪威,英国军官、苏丹总督查理·乔治·戈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以及赵四小,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天津、北平市长、烈士张自忠,收藏家、书画家张伯驹,总理周恩来等;民国时期有:总统徐世昌,直系军阀的首领、民国总统曹锟,高凌霨、李纯、齐燮元、李杰、施思明等;19
49年以后有:总理、政协主席李瑞环以及王光英、王光美、钱其琛、李森茂等;美国首位华裔女市长陈李琬若。
科学界
清华校长梅贻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生物学家李景均;化学家陆婉珍、邢其毅。南开学校创始人严修、张伯苓,北洋大学、耀华学校校长赵天麟,艺术教育家弘一法师李叔同;知名学者有甲骨文最早的研究者王襄。
文化艺术界
教育家汉语拼音创始人王照,红学家周汝昌,克人文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曹禺、冯骥才、穆旦、冯至、方纪等;《歌唱祖国》的作曲者王莘,第一个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中国人苏聪,二胡演奏家宋飞,流行歌手张学友,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的演唱者刘欢,相声演员郭德纲、于谦,著名京剧演员朱宝光等。
体育界
19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400米冠军伊利克·里达尔,第一个打破游泳世界纪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穆祥雄,排球教练郎平、王宝泉,排球奥运冠军张娜、张平、李珊,柔道奥运冠军佟文,跳水奥运冠军桑雪,体操世界冠军陈一冰、董震以及武术家霍元甲等。
既然身在天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吧。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一下近代中国中的那些有关天津的历史文化以及历史名人。
第一节 天津近代历史名人篇
一、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1.1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广东新会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梁启超像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从戊戌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于流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爱国歌四章》、《志未酬》等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是其诗论的较好体现。梁启超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与诗歌、小说、戏曲相比,梁启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于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组散文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亦称“新民体”)。
梁启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文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进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丑恶的现实,或为祖国的现状忧心忡忡,或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科技,积极呼吁变法自强,将散文作为其变法思想的宣传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笔端常带感情,极富鼓动性,“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语言半文半白,“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国说》,针对中国现状,分析透彻,说理条理清楚,运用一连串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行文一泻千里,文章呈现出大气磅礴的风格。故梁启超散文的影响极大,“每一文出,则全国之身目为之一耸。”以梁启超散文为代表的新文体是对桐城派以来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现为中国古典散文向现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转化作了必要的准备。梁启超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的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于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用到“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很多新词,像现在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政治,经济,科技,组织,干部”等等很多词汇,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1.2梁启超生平事迹
电脑关不了机怎么回事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县。1889年广东乡试中举人。1890年始受学于康有为。1891年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的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
总署督办。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自1923年后身体状况日渐虚弱,于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京沪开追悼会,参加者甚众。
1.3学术成就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他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他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
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 “清代学术史”、 “中国哲学史”、 “儒家哲学”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 梁启超的书法人生: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难怪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二、第一代泥人张——张明山
2.1 张明山简介
张明山(1826~1906), 民间艺术家, 名长林,后以字行,天津人。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创作,;练就一手绝技。为人捏像只须对坐谈笑,不动声,抟泥入手,顷刻而成;且能藏
泥于袖,悄悄抟塑人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须眉欲动。泥人张第一代。幼初入塾,即喜为粘土之戏。经成年累月地细心揣摩与刻苦实践,对捏塑泥人技术终获独得之秘。操作时优游自得,若不经意,而得心应手。为人捏像只须对坐谈笑,抟泥入手,顷刻而成;且能藏泥于袖,悄悄抟塑人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其作品有古装仕女、戏曲角和各行业人像,驰誉遐迩,被称为南北塑像者之冠。其作品曾获巴拿马赛会一等奖和南洋各地展览会奖状、奖牌20多件“泥人张”彩塑作品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
2.2 “泥人张”个人经历及其泥人发展
张明山13岁正式从事泥塑工作,那时的天津已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贸易发达,流行赶庙会,常有外台戏,多由名角演出。张明山常跻身其间观察人物、服饰。名角余三胜到津演出时,张明山为他塑的戏装像《黄鹤楼》,形象逼真、传神,从此扬名。
1947年(民国36年)2月20日的《大公报》的“天津人物志”有一段纪念张明山的文章;“至其如何工作?不过在观戏时,即以台上角,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剔取特征,於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衬以衣冠,即能丝毫
不爽。”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瞬息而成。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余三胜到天津演出,他是道光年间春台班领衔主演,以擅唱“花腔”著称,是当时响当当的名伶。18岁的张明山观其演出数次,终塑成一尊余三胜泥像,抓住了他的神态特征,被誉为“活余三胜”,一时名噪。只要现场看着就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出来,被他捏过像的京剧名伶有谭鑫培、杨小楼、汪桂芬、程长庚、田桂凤等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