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历史
                            张掖历史
    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1985年颁布的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中国甘肃西部 ,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汇之处,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河西走廊中段。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全国第二大内陆河贯穿全境,构成了一个天然走廊,成为商贾重镇、丝路要塞。通过文化的交流,民族的交融形成“半城芦苇”的美景也有“半城塔影”的历史风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                                    张掖,以老城区为中心,北边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湿地公园、滨河新区,南边是国家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沙漠公园。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张掖,在中国第二大内陆河的滋润下,孕育了广袤的绿洲,方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境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有着美不胜收的原生态城市湿地气势磅礴的彩丹霞地貌,西北最美的油菜花海,亚洲最大的万匹军马厂,独特的裕固族风情,祁连山狂野风光,赤壁滩冰川奇峰。雪景、冰山、林海、草地、湖泊、碧水相映成趣,即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所以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这样的佳句。


张掖是一座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城市,也是一座坐落在湿地上的城市,被誉为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塞上江南”,宜居、  宜游、宜学的“湿地之城“,明净、清新、亮丽的”清凉之都“,文明、和谐、繁荣的”赤壁水乡。 张掖最大的芦苇面积达2万亩。                                  张掖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奇特,古有“一湖山光,半城塔影,苇溪连片,古刹遍地”之美景,有大佛寺、西来寺、土塔、明代镇远楼、山西会馆、隋代木塔等古建筑,黑水国遗址、汉墓、古城墙、等历史足迹,还有国家湿地保护区、润泉湖公园、甘泉公园、沙漠公园、黑河山庄、大野口自然风景区等融南国秀与塞外风光为一体的绚丽的自然景观。
西夏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年(公元1098),至今近九百年,是全国唯一的西夏党项族佛教大寺院,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像,又称“卧佛寺”大佛寺卧佛身长35米,肩宽7.5米,佛手指中可睡一人,是全国最大的卧佛,是历史皇室建造的寺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2万余平米。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坐落于高台县东南角,座东向西,是全国百家红金典景区
之一。是你纪念红西路军21800多名将士为中国革命胜利而浴血奋战、顽强不屈精神的重要场所。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丹霞地处于祁连山北麓,临泽、肃南县境内,分布面积为510平方公里,省级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东离张掖市30公里,北离临泽县城20公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丘陵景观复合区、200511月在“中国最美的地方 ”中评选成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09年被评为”奇险灵秀美如画的6处奇异地貌“之一,2011年又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
马蹄寺:马蹄寺别名普光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汉传藏传佛教圣地。离张掖62公里,坐落在临山马蹄河的西北岸。马蹄寺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离今约1600年的历史。“三十三天”以721窟呈宝塔型开凿于悬崖峭壁,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始建于北凉。马蹄寺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饮水落有马蹄印而得名。传说中的马蹄印记现存于普光寺马蹄店内,成为镇寺之宝。
文殊寺:坐落于祁连山主峰速珠链脚下的文书山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
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北凉时期,石窟依山是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悬崖上。寺庙建于唐贞观盛世之际,离今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共计有大小寺院庙观360多处,石窟70余座,自古即“被列为肃州八景之一,素有”小西天“之称。
山丹大佛寺:位于山丹县城西5公里的嘹高山下,又名土佛寺,始建于公425年北魏时期。离今已有提土旁加于1500年的历史。明英宗朱祁镇曾为该寺题写“土佛”二字,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是山丹大佛寺庙会。
山丹军马场:是霍去病在公元前121年始创,距今2130多年,位于山丹县南55公里处的焉支山下大马营草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牧草茂盛,是天然屯兵养马的好牧场。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总面积为329.54万,其中草原184.98万亩,耕地40.3万亩,林地80万亩,其他24.26万亩,海拔2420--4933米。现为国家第一批认可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一大马场。《牧马人》、《蒙银花》、《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电影在此拍摄 ,是全国重要的影视之地。
丹霞地貌:张掖丹霞地貌奇观形成于600万年前,位于张掖市临泽县、肃南县境内的倪家何鸿燊孙女
营南台村距离张掖市区40公里,面积约为510多平方千米,仅次于国中最大的赤水丹霞。她是中国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彩丘陵彩之缤纷、面积之大冠绝全国。
山丹焉支山:坐落于河西走廊峰腰地带的甘凉交界处,位于山丹县城东南40公里,现大马营乡镜内,南北宽约二十公里。属自然风景区,自古有”甘凉咽喉“之称。海拔高3978米,赤名:胭脂山、燕支山、删丹山。别名:“大黄山”。
张掖木塔寺:木塔寺原名万寿寺,位于张掖市县府南街,原张中学校院内,现为古塔广场。寺于塔初建于北周,经隋、明、清历代重修。
塔第一层东为“极乐升天”、西为“如三摩地”。
第二层东为“西天正觉”、西为“宝代金绳”。
整个塔没有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拉结,是完整而坚固的木质结构造型。附有楼梯,供人攀登。每层都有回廊、扶栏、可依栏远眺,体现了我国独特的阁楼建筑艺术特点。
                                                                      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乐永固城)它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               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巳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败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       九州时期 张掖 属雍州。   汉代(前206220年)以前 月氏国称雄于敦煌祁连间,张掖为其属地   西周时期 戎、狄两族在这里居住   春秋战国时 乌孙与月氏共居河西。其后,月氏逐乌孙而独居。                                                                 秦汉之际 北方的匈奴族强大起来,击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遂为匈奴右贤王的领地。黑河东、西分别由休屠王、浑邪王分领。                      西汉时期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战败匈奴,浑邪、休屠二王率众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张掖郡。此后,开始
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和繁荣。“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掖遂为丝绸之路的重镇。西汉(前2068年)末年,窦融任张掖属国督尉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北地,上郡流入避饥荒者,下载的系统怎么安装 归之不绝。”十大护肤品 英语名人名言大全         两晋南北朝时期 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采取发展农业,大兴儒学,扩大同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发扬汉文化,推广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以当地音乐、歌舞与龟兹乐相结合,创造新的音乐《秦汉伎》等措施,使张掖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成为北方中国佛教的中心,同时也使张掖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通使和商贸的中介。北魏(386535年)时,《秦汉伎》传入中原,称《西凉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伎”;张掖的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西凉州呗》,成为北朝佛寺的法乐。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因境内之甘泉而改张掖为甘州。                   唐时期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开置屯田,尽水陆之利,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场所。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昌盛。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天竺)取经,途径张掖。诗人陈子昂
奉旨视察张掖,写有《上谏武后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奇等驻足甘州时均留下著名诗篇。甘州音乐《波罗门佛曲》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制为《霓裳羽衣舞曲》。甘州边塞曲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以《甘州破》、《甘州子》、《八声甘州》、《甘州曲》等命名的词牌、曲牌流传甚广。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通互市,发展贸易;僧侣往返,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                                   北宋时期 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崇佛教、道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                                   元时期老酒 置甘肃行省,张掖为省会。元世祖忽必烈亲诏郎中董文用垦甘州之土为水田,仿宁夏之法种水稻。城内建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供应各路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的驿道中枢和茶叶外贸的转口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前往上都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富庶、城市的规模以及宗教寺庙的宏伟。    明时期 张掖为陕西行都司及甘肃镇的治所。明王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建设了一批学校、书院,使甘州自此进士、举人、秀才辈出。从内地大量移民屯垦,大兴水利,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在甘州大兴土木,修筑长城等一大批军事设施以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甘州仍然是西北军事补给基地,
河西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商业持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畜产品集散市场,晋商及陕西、山东、京师商人集团云集甘州,建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运粮、茶至甘州,充实边储和开展茶马交易。                                                                               清时期 张掖为甘州府治所,甘肃提督统军驻地,节制凉州、肃州、西宁、宁夏四镇总兵。清王朝在西部的历次军事行动,均以甘州为军事提调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甘州),建立商帮会馆,如山西会馆、陕西会馆、直东(河北、山东)会馆、凉州会馆、镇蕃(民勤)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各大商团贸易活动辐射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商业中心和日用杂品的中转批发市场。清时,文化教育更加兴盛。城乡普设义学、社学、私塾;民间武学林立,百姓习武成风,在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二十多名武进士和一百多名武举人。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乡后宣传革命主张,他的《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                             1927 设张掖县。                                               19855 撤销张掖县,设立县级张掖市以原张掖县行政区域为张掖市的行政区域。                                                           200231 国务院批复撤销张掖地区和县级张掖市,设立地级张掖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甘州区南环路。张掖市设立甘州区,以原县
级张掖市的行政区域为甘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县府街。地级张掖市辖原张掖地区的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甘州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