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日本经济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维持了近40年的快速增长,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从60年代开始也维持了40年的快速增长,这些快速增长被认为是奇迹。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同样走上快速增长的道路,被称之为“中国的奇迹”.读《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揭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神秘面纱。
一、赶超战略的“前因”与“后果"
  赶超战略是重工业优先增长和进口替代战略的形象概括,其本质是一种不顾资源比较优势而盲目赶超的发展战略。进口替代战略旨在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满足国内需求,取代进口品并通过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推动国家工业化。重工业优先发展则是这种战略的必然阶段即次级进口替代阶段。因此,重工业优先增长和进口替代本质上是同一种发展战略。中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中南美洲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推行进口替代型战略。
(一)赶超战略的“前因”
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选择以重工业优先增长为发展目标,带动整个
工业化进程,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从国际竞争的角度考虑。重工业意味着现代化大工业,较高的重工业比重标志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第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这种态势要求中国迅速提高国防实力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战争动员能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和制裁,迫使中国迫切需要迅速建立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是其中的关键。第三,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中国经济建设的领导人和专家,似乎从前苏联的建设经验或中国的现实中悟出了重工业具有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产业特征,因而发展重工业可以克服当时农民占人口绝对优势比重,极度贫困使他们无法为工业发展提供有效需求这一条件的约束,从而超阶段实行工业化建设。
(二)赶超战略的“后果"
1.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
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实施赶超战略的难题是怎样动员资源来支持没有自生能力的重工业的发展。当时中国经济剩余主要来自农业,经济剩余量少而且分散,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收税能力低,因此必须有一套不同于市场调节机制的宏观政策环境,使
资源的配置有利于重工业发展。这种与重工业优先增长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宏观政策取向,其核心是全面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人为扭曲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包括低利率政策、低汇率政策、低工资和能源、原材料低价政策、低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务价格政策。
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在旨在压低重工业所需要的投入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政策环境下,低利率降低了储蓄意愿,减少了可贷资金的来源,提高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低汇率抑制出口积极性,鼓励进口冲动;低能源、原材料价格也造成了原材料供给不足和需求过旺的趋势。这些情况形成资金、外汇、能源、原材料供求之间的巨大缺口。为了保证有限的资金、外汇和物资的使用符合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首先必须有一个计划,为多个产业的发展和投资项目确立优先序,同时用行政性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手段代替市场配置的职能。为了与体现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相配合,一系列计划配置资源的管理机构在50年代中期前后建立起来。首先是金融管理体制的形成。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所属各级银行建立了信贷计划管理机构,编制和实施综合信贷计划。银行内部则相应实行“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其次是外贸外汇管理体制的形成。国家对外贸的统制早在1950年就开始实行了,1958年起,国务院规定对外贸易由外贸部门独家经营,实行统
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对外的原则,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订,外汇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外贸易部和财政部实施集中管理.第三是物资管理体制的形成。1953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重要物资实行统一分配的制度,把各种物资分为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中央工业主管部门分配的物资、地方管理的物资等三类进行管理。最后是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
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微观经营机制。首先是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形成。国家通过对国营企业下达一系列指令性指标,实行直接计划管理.其次是实现农业经营的人民公社化。1958年8月至11月初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实现了从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到全国范围的人民公社化的过渡,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1%。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选择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形成传统经济体制,既非中国特有的经历,也不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无论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基本制度,都有可能因选择赶超型发展战略而形成类似的经济体制。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什么2。极为低下的经济绩效
小年祝福语大全
在传统赶超战略下形成了畸形的结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部门的比例特别高,服务部门的比例异常小;制造业中,粗加工的比例高,精加工比例低。这种过重的产业机构背离了中国的资源比较优势,压抑了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了农业劳动了转移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的低下;人民生活水平在长达20多年的时期内改善甚微;国民经济结构的内向型进一步提高,对外贸易总额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份额出现下降趋势。另外,传统经济体制运行的结果,还因资源配置效率低、缺乏竞争和劳动激励不足,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作为一种经济学思潮和政策主张的赶超思想,早在16世纪就出现了,其代表是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重商主义,德国的历史学派和二战后流行于50—7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也是其理论渊源。从赶超思想的整个发展脉络,可以将其政策特征归纳为三点:首先,不论其着眼点何在,赶超战略都主张对贸易实行抑制;其次,为了实施贸易抑制,相应要主张的便是对一系列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第三,为了把这些优惠条件有选择地进行配合,则需要给予某些部门和机构以特权,使其居于垄断地位,并形成一套经济统制体制。无论如何,实施赶超战略的国家都以失败告终。
二、比较优势战略好声音第二季收视率
中国四大名著及作者
比较优势战略的特点是其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遵循了经济学中所说的“比较优势原则"。如果一个经济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私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的生产活动将会取得一致;储蓄倾向也会较高,由此社会资本的增加就会越多,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也就越快.
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必须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中,要有一个灵活、有效的金融市场、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充分竞争和发育良好的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和产品只有通过市场竞争决定,才能反映其供求状况和相对稀缺性,微观经营单位才能准确地对此作出反应,进行产品结构和技术选择,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形成与特定的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政府的失败既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少,也可能是由于它们做得太多。实行比较优势战略的情况下,发展战略内生的要求是使市场充分运行,价格信号正确。因此,政府的作用首先在于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和规则性,具体经济职能包括建立市场规则和实施反垄断法;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过渡波动;采取适当的方式,参加建设和投资具有某种外部性的产业,以及需要大规模的初始投资和需要较长建设周期的项目。
比较优势战略并不必然导致金融危机,也不会加大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机的作用。
三、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1978年之前的经济改革一直陷于行政性放权、收权,即部门和地方之间管理经济权限的重新划定,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行政机构增减的循环往复之中,从未触及到传统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基本格局。直至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才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了“伤筋动骨”的改革.
(一)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
为了解决农业劳动激励不足的问题,从70年代末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村得到推行。从形式看,家庭承包制的发展大致分为包工、包产、包干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经历了由包到组、包到劳动力直至包到户的演变过程。从过程看,推进家庭承包制经历了从完全非法、局部合法到普遍推广的过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样一种追加产出全归自己的产品分配方式,诱发出农民追求更多收入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将中国农业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
国有企业改革与农村的改革同时起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4)的改革围绕以权力换效率展开,主要手段是向企业“放权让利",即给予企业对新增收益的部分所有权,激励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为获得更多的收益或收入而努力提高劳动积极性和资源利用效率,达到社会财富和劳动者收入双增的目的。第二阶段(1984-1986)围绕增强企业活力展开,主要措施为简政放权,改革税制和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政府逐步减少了国有企业经营中指令性计划的相对份额,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行政性法规,1987年以来,企业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围绕重建企业经营机制展开,基本举措是实行各种形成的经营责任制,包括大中型企业的承包制,小企业的租赁制和股份制的试点。1991年前,最主要的手段是承包制。总体上看,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生产非公共品的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围绕着实现资产经营的竞争性、资产形式的流动性和资产所有者对资产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督三大任务进行的。时间上循着“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关系”、“赋予企业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构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制度”这样一条线索展开.
(二)资源计划配置制度改革
物资管理体制的改革最为彻底,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步履较为缓慢。
物资管理体制改革。1978年末以来,中国的物资管理体制围绕着“搞活企业、促进流通、培育市场”进行了两个阶段的改革。第一阶段(1979—1984)改革的重点是放松对计划分配物资的管理,使赋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部分利润的配置权能够落到实处。第二阶段(1985年后)改革的重点是缩小计划分配物资的品种、数量和范围,建立多种形式不同规模的生产资料市场。
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第一阶段(1978年底-1986)改革的重点是:扩大地方、部门和企业的外贸经营权;改革外贸计划体制;调整外贸财务体制和经营方式;实行外汇流程制度。第二阶段(1987—1990)的重点是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第三阶段(从1991年起)确立了“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联合统一对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旨在结束外贸长期“吃补贴”的历史,将外贸企业实实在在地推向国际市场。
ps抠图换背景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而言,在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三类生产要素中,资本最为稀缺,是经济增长的“瓶颈",资本配置的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中国的金融改革围绕着建立、完善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专业银行为主体、银行金融与非银
行金融并存的金融体系,推进专业银行企业化、发展金融市场和建立、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三大任务进行。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在社会扩大再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财政的作用越来越小.
(三)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
宏观政策环境改革是广义的价格改革,涉及到物资价格、产品价格、利率价格、汇率和工资等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价格改革、利率改革和汇率改革。
价格改革。中国的价格改革采取的是利用双轨制、走出双轨制的方式,循着消费品价格改革、生产资料价格改革、要素价格改革的顺序进行。到1996年,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的产品,已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3%,农产品收购总额的79%,以及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8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