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
作者:陈晓东邓斯⽉
发表于《现代经济探讨》
2019年02期
摘要
改⾰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快速增长,在获得了⼤量的充分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但是,这种发展是以各⾏业及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增长为前提的,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格局固化、⼆元结构扭曲、供需⽭盾突出等结构性失衡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与增长的⾼速度交织在⼀起,导致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分化⾮常明显,经济结构逐渐扭曲。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逐步向下调整,宣告了⼀个中⾼速增长新时代的到来;改⾰开放40年的前半段⾼速增长奇迹和后半段增长放缓既是经济发展⽅式转变的结果,也是结构变化及过度扭曲的集中爆发。改⾰开放4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充分说明,要进⼀步推动改⾰向纵深发展,要加⼤经济结构优化的⼒度,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发展新动能,实现我国经济⾼质量发展。
关键词
改⾰开放;经济增长;结构变迁;⾼质量发展
⼀、问题的提出
近代百年多来,中华民族切肤之痛便是落后就要挨打。由于封闭、保守及落后的腐朽制度和观念桎梏,200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拥有全世界1/3的⼈⼝和1/3的财富,当世界进⼊⼯业化时代以后,中国却被西⽅国家很快地甩到了后⾯饱受后起的西⽅列强之经济压榨与政治欺辱。到20世纪70年代,拥有世界近1/4⼈⼝的中国,再次被西⽅发达国家甩在了第⼆次⼯业⾰命浪潮的门外,彼时国民总收⼊已不⾜世界的2%。发愤图强、保留球籍成为当代中国最强烈的发展愿望与实际⾏动。作为动态创造的发展,不仅能够打破既有的旧的经济社会平衡,也会促进其向更⾼质量、更⾼层次演进。40年的改⾰开放,中国社会的基本⽭盾已经从“⼈民众⽇益增长的物质⽂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产⼒之间的⽭盾”,转化为“⼈民⽇益增长的美好⽣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盾”。改⾰开放不仅使中国在总体上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极⼤地促进了⽣产⼒的发展,创造出了巨⼤的经济成就和社会财富;尤其是北上⼴深等⼀线的国际化⼤都市和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与地区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西⽅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平。
40年的改⾰开放,中国⾼速增长的经济和激荡的社会转型丰富了现代经济学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与⾼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描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键词,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实践使得中国问题
越来越受到世界的⼴泛关注。改⾰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放开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经过40年的努⼒,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运⾏中的主体地位已基本确⽴通过开放经济领域、引进外资、实施出⼝导向等政策,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0%左右,迅速成为世界第⼆⼤经济体。发达国家过去⽤两三百年时间完成的⼯业化进程,我们只⽤了40多年。
经济增长是多重影响的结果(库兹涅茨,1966)。主流经济学的解释不仅涉及总产出,⽽且涉及经济的基本转型。对于⼈⼝和地理构成,甚⾄对于更重要的社会组织结构,增长与经济的各个⽅⾯有着深远的联系(Acemoglu,2012)。40年的⾼速增长中,中国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结构性⽭盾⼗分突出。具体表现为出⼝、投资、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匹配,地区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并存,政府调控不适应市场机制等。中国在解决这些结构性⽭盾的同时,也⾯临着巨⼤的资源环境压⼒。40年传统经济增长⽅式下的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了丰硕的物质财富,但造成了资源能源消耗量均偏⼤,还恶化了⾃然环境。这样的经济增长注定是难以持续的,经济发展必须尽快实现资源使⽤效率的提⾼,彻底改变传统的发展⽅式。2010年中央决定转变经济发展⽅
式,2012年⼜指出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提⾼质量与效益;党的⼗⼋⼤提出要把⽣态⽂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九⼤进⼀步强调,必须要树⽴和践⾏绿⽔青⼭就是⾦⼭银⼭的理念。中国年经济快速增长奇迹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增速放缓,既是结构变化所引致的快速增长,也是不尽合理的经济结构扭曲的集
中爆发及其调整。
⼆、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历史演进
改⾰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各⾏业以及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为前提的。长期持续的⾼速发展被称为“中国奇迹”,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经济体。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区域格局固化、⼆元结构扭曲、供需⽭盾突出等结构性失衡问题。不平衡与⾼增长等结构性问题相互交织,导致各地区经济分化⾮常明显,经济结构逐渐被扭曲。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向下调整,宣告了⼀个中⾼速增长的新时代的到来。增长奇迹和增长放缓不应该被视为⼀个简单的经济周期现象,⽽是结构变化及过度扭曲的集中爆发。
视为⼀个简单的经济周期现象,⽽是结构变化及过度扭曲的集中爆发。
1. 建国后到改⾰开放前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改⾰开放前,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国家,第⼀产业在国家总产值中占据绝⼤部分的⽐例。建国以后,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民实现了由⾰命战争转为经济建设的⼯作重⼼转移。从1949年到1954年,国民经济主要处于恢复时期。从1952年到1978年为中国经济第⼀个腾飞发展的阶段。
清洁能源有哪些图1 中国1952年到1978年经济增长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1952年到1957年,中国经济以⼀个较为稳定的速率增长,在1958年到1959年经济有⼀个较快的增长;1960年到1962年经济⼤幅下滑,1962年到1966年再次恢复到⼀个快速增长状态。1966年到1968年经济经历建国后的第⼆次下滑,在1968年到1975年,中国经济⼜进⼊⼀个稳定的增长期,1975年到1976年经历第三次短期下滑,并在1976年到1978年,经济恢复快速增长。这个时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短期波动性。
图2 1952年到1978年三次产业⽐例变动图
在第⼀个五年计划时期,1952年全国⼆产占GDP⽐重为20.9%,第⼆产业与第⼀产业的⽐例为20.9∶50.5;1957年⼆产⽐重上升到29.7%,较1952年上升8.8个百分点,⼆产与⼀产的⽐例为29.7∶40.3。1960年⽐重上升到了44.5%,较1957年上升了14.8个百分点,较1952年上升了23.6个百分点,第⼆产业与第⼀产业的⽐例为44.5∶23.4。1961年到1965年期间,中国经济进⼊调整时期。1965年⼆产占GDP⽐重为35.1%,⼆产与⼀产⽐例为35.1∶37.9;1966年到1976年,⼆产占GDP⽐重上升到1976年的45.4%,10年间增加了10.3个百分点;⼆产与⼀产的⽐例由1965年的35.1∶37.9变为1976年的45.4∶32.8;1978年⼆产占⽐进⼀步上升为48.2%,较1976年上升了2.8个百分点,⼯农业⽐重开始出现⼀定程度的失调。
2. 改⾰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期间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
从1978年到1984年,中国⼀产平均占30%以上,⼆产占40%左右。在国际⽐较中,中国第⼀产业的就业结构明显偏⾼,说明农业具有巨⼤的劳动⼒吸收能⼒,但产值与就业不匹配,这也是⼆元结构并存的根本原因,产业结构的转型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个重要问题。由于各国历史阶段、技术和体制的不同,经济结构变动的波动过程、持续时间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结构变动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这反过来也决定了不同的发展⽔平。发展中国家之间虽然存在很⼤差异,但是也基本符合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规律。就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传统⼆元结构和服
虽然存在很⼤差异,但是也基本符合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规律。就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传统⼆元结构和服务业发展滞后。
图3 1979年到1992年经济增长情况
由图3可以看出,在1979年到1992年期间,中国GDP增速持续上涨。在1979年到1983年,中国经济以⼀个相对稳定的速率上涨;从1983年到1988年,经济⼜进⼊了⼀个快速的增长期;1988年到1989年的经济增速放缓,1989年到1992年经济再次出现快速增长。
图4 1979年到1992年三次产业⽐例变动情况
1978年,随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进⼊改⾰开放的新征程。从1979年开始,中国
国内⽣产总值有了⼤幅度的提升。改⾰开放前30年,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三次产业⽐重失衡,在1979年到1982年之间,中央开始相应的经济调整⼯作,进⾏农业体制改⾰,带动了农业的⼤发展。截⽌到1978底,中国⼀⼆三产业产值⽐重为27.7∶47.7∶24.6;1982年⼀⼆三产业产值⽐重为32.8∶44.6∶22.6。在1979年到1982年,中央有计划的增加⼀产、放慢⼆产。1982年到1985年,由于调整后的经济结构相对平衡,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协调发展,到1985年⼀⼆三产业产值⽐重为27.9∶42.7∶29.4。1985年到1992年,改⾰由市场取向发展为全⾯展开,到1992年底⼀⼆三产业产值⽐重已变成21.3∶43.1∶35.6。
3. 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
确⽴建⽴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步⼊转型升级的轨道,实现了持续⾼速的增长,带动了世界经济的有⼒发展,重塑了世界经济格局,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41%。国内经济发展也从⾼波动⾼增长⾛向了低波动的中⾼速增长,经济发展进⼊了新时代。
图5 1993年到2017年经济增长情况
为什么我家cf进不去由图5可以看出,从1993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稳定增长,2004年到2008年经济增速明显加快。由于全球⾦融危
机,2008年到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速明显有所放缓。加上当时4万亿的刺激,中国的经济虽然没有明显的下滑,但产⽣了⼀系列问题,如产能过剩、⾦融风险加⼤等问题,也是后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的主要原因。
图6 1993年到2017年三次产业⽐例变动情况
从图6可以看出,在1992年确⽴市场经济后,中国的⼀产占⽐持续下降,⼆产基本保持平稳。1993年到1996年,第⼆产业占国民⽣产总值⽐重有所增加,1996年到2002年⼜有所下降;2002年到2017年,⼜有⼏轮⼩幅度的上下变化。1993年确⽴市场经济后,三产稳步以相对较快的速率发展。1993年⼀⼆三产业产值⽐重为19.3∶46.2∶43.5,到2017年第⼀产业占⽐已降到10%以下,⽽三产也超过50%。
三、改⾰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
⽤经济结构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践,重点在于考察发展过程中的要素构成与变化以及经济空间结构分布的增长效应的识别,研究基础则是增长理论的扩展和对中国经济增长不同视⾓的研究。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由⼀个产业部门的变化⽽引起的增长过程。如果说新古典的总量增长是⼀种均衡增长的话,那么结构主义经济增长则是⼀种⾮均衡增长。
在⾮均衡增长过程中,由于各增长要素之间存在边际利益差异,因此必然存在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从低收益部门到⾼收益部门的⽣产要素流动是不平衡发展的必然结果。结构效应是不可避免的,结构变量被认为是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结构主义增长理论以新古典增长公式为起点,在考察结构变量对经济增长意义的基础上,引⼊结构因素重新解释经济增长,其著名的结构主义经济增长函数是:
其中GY表⽰经济增长速度,I/Y表⽰投资同GNP的⽐率(资本存量增长的替代变量),GL表⽰劳动⼒的增长,X3表⽰劳动质量的度量,XA表⽰劳动或资本⾃农业转移的度量,XE表⽰出⼝增长的度量,XF表⽰国际收⽀逆差的度量,XD 表⽰发展⽔平的度量。新能源怎么充电
女孩子学什么专业比较好除了劳动⼒和资本之外,由这种增长函数关系检验的解释变量还引⼊了结构变量,如资本和劳动⼒再分配。因此,函数关系表明,结构主义经济增长函数把经济增长过程看作要素投⼊和结构转换共同促进的结果,从⽽分析结构转换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这⼀理论分析的指导下,我们试图通过考察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建⽴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的相关函数,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之间的数量关系进⾏分析和描述。
相关函数,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之间的数量关系进⾏分析和描述。
1. 经济增长模型设定
在关于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的⽂献中,钱纳⾥(Chenery)和赛尔昆因(Syrquin)(1975)运⽤历史分析法,分析了100多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并建⽴了以下的回归模型:
(1)
手机呼叫转移其中,X表⽰各产业部门的产值或就业占国民⽣产总值(GNP)或总就业的份额,Y表⽰⼈均国民⽣产总值,b表⽰相对于国民⽣产总值的结构变动的测度。
钱纳⾥和赛尔昆因研究了产业结构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即在不同⼈均GNP⽔平上不同国家的产业结构⽔平及其差异,⽽我们要研究的是随着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过程。因此,钱纳⾥和赛尔昆因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模型不是反映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转换的理想模型。为了描述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我们假定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函数如下:
(2)
其中,SI表⽰结构变化指数,是对⼀国产业结构时序变化的测度通过转化钱纳⾥和赛尔昆因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化的回归模型,从⽽可以将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函数关系式具体化:
统计图的特点(3)
其中,C为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率的斜率,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C为正值,表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反之,则是负效应。从⽽(3)式成为测度⼀国产业结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函数。
由于只考虑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以⽣产结构为主的结构变量,包括需求、贸易、⽣产和就业,也就是⼴义的宏观产业结构。⽽资本、劳动⼒和全要素⽣产率的变化均被排除在模型之外,因此从模型结构的⾓度来看,这是⼀个纯粹的结构模型,它主要关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性因素,并且由于假定相关的供给因素是固定的⽽被排除在结构模型之外。
关于结构变化指数,在模型中是按照如下定义测度的,假设结构变化指数为SI,则
其中,SIi-t代表i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的百分⽐,i代表不同年份。结构变化指数实际上是对结构变化量值测度的具体化。美国布鲁⾦斯学会⾼级研究员罗伯特•劳伦斯在《Can American Compete》书中也采⽤该产业结构变化指数分析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率。
2. 改⾰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
1978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结构变动率⾼,对应这种⾼的结构变化率是⾼的经济增长率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过程已从总量驱动转向结构性促进,结构性因素已成为导致和加速增长的重要变量。如表1所⽰,在要素投⼊⽔平相同的情况下,由要素投⼊结构变化引起的产业转型已经开始导致和加速经济增长。因此,结构转型的速度已成为解释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
表1 1978-2017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