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逐渐崛起,电子购物成为了当前上班族的主要方式,这就不断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呈现出了人才严重缺失的情况。高校方面应针对性的开展专业应用人才的培训,与时俱进的将创新意识带入物流教学,提升物流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发展,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物流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专业物流人才呈现出严重缺失的状态,制约了物流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为了满足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积极的创建以管理学科为理论依据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努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但目前来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尚不成熟,学科建设亟待加强,因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物流产业被喻为促进经济的“助推器”,物流产业的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对社会经
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我国GDP的快速增长会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从整体上改善商品流通的运行效率[1]。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的背景下,创造一个高效的物流环境,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社会物流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行业整体呈现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物流行业面临转型升级,物流企业已经走出简单的生产劳动阶段,着力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改善企业效益。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设置盲目,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在我国存在滞后性,很多院校盲目追求“物流热”,未经充分的市场调研论证,片面迎合市场需求,不顾办学条件充分与否,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定位缺乏针对性[2]。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随意性,教学计划的编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味照搬普通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某些课程教学大纲比较陈旧,部分课程设
置不科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新速度慢,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供需存在错位矛盾。
(二)校企合作成效一般,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高职院校虽然已有校企合作意识,并积极寻求专业对口的企业合作,但是还很难达到预期的实训效果。民办高职院校大多缺少国家资
金支持,教学经费、场地有限,教学仪器设备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性不强、实际操作培训少,校外实训基地欠缺长期性和稳定性。毕业前的物流综合实训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实训效果差,难以达到物流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队伍整体专业性不强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起步晚,专业教师大多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通过短期学习、培训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缺乏物流管理实践经验;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大多因为时间及待遇等原因不愿到学校兼职任教。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很多是通过中级职称考试或物流师考试取得的,仍然欠缺专业实践经验。
三、专业应用型物流创新人才培养的培养策略
(一)人才培养要定位合理,办学方向要明确零首付房产>压缩文件怎么解压
院校应以培养“零适应期”人才为目标,与行业协会密切沟通,及时把握就业市场需求,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应前瞻性的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将高职物流人才职业岗位定位在操作层和管理层,重在培养物流企业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和岗位操作型人才。工作领域应定位于
作业类、营销类和管理类,岗位应涵盖采购、仓储、运输、仓储、包装、分拣、配装、加工、集装箱管理、报关、货代等工作[3]。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需要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长和区域发展特点,重点锁定部分岗位,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个维度交替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分阶段推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工作。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有机结合。
什么食物保肝护肝养肝(二)突出能力培养、合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是所培养人才能否符合市场需求的重要考核指标。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合理设置,要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适应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为突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综合技能培养,可以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大部分,“模块”部分的课程设置则可以根据每个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行业背景、专业定位以及社会市场需求特征加以打造,以达到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量体裁衣式订单化培养。此外,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画,也不能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课程。应成立由地方政府机构、物流行业协会、高校专业教师、企业物流高管等组成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共同讨论应用性物流管理
专业人才所需要的课程结构体系及教材建设问题。最后,课程设置应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在教学内容上,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在教学方式上,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采用在实验室边学理论边实践的做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三)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实验实践教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方面必须引起重视。一般来讲,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部分,校内实践是指在学校规定实践地点、指定实验内容和形式的情况下,学生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学校内完成的物流专业实践。校内实践按其组织形式又可以分为课内实验和单列实验两种,但由于校内实践项目通常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如果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理解实验目的,可能会敷衍了事,达不到既定的实验效果。而校外实践则不同,校外实践教学必须在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企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需要物流企业的大力支持,学生必须在一个较长的连续时间段内完成,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同时,校外实践教学要求高校必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突破知识框架和常规模式束缚形成开拓性创新思维
开拓性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对事物具有很强的领悟力,善于运用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性思维,突破知识框架和常规模式的束缚,这是创新思维的最高境界。要形成开拓性创新思维,必须具备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执着的创新精神和无惧失败的勇气、不
懈的思维努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4]。开拓性创新思维难以达到,需要长时间凝神静气的思考和努力,而一旦产生将会带来不可思议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及其所付出的思维努力,降低其所承担的创新风险和压力,促进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通过新理论、新应用的讲授帮助学生开启视野、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获得间接积累,加上参与校内实验及社会实践的切身体验,都是直接激发学生创造性灵感和直觉的重要诱因;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营造思辨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和思辨,发表不同观点、分享多种见解,不追求统一思维和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多种思路和方案,奖励不拘一格的新思维。
(五)优化师资队伍
物流师资水平决定了物流专业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落实应用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新建本科院校可通过派遣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开展校际交流和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推动物流管理专业教师gongjijin>迟日江山丽的全诗翻译
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物流人才课题研究,加大物流师资队伍培养。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知
识结构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可以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聘请国内外物流专家、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打造一支同时具有较高实践水平和较强教学能力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落实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四、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更加需要能力全面的人才。高校方面就要以社会的需求和行业发展动向为导向,积极的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应用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才能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助力物流行业发展。爱的就是你王力宏
作者:王晓春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10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