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体制改革的模式与选择
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模式与选择
一、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争议
关于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走向,政府与学界提出了以下几种模式:市管县、扩权强县、市县分治和复合行政:(1)市管县模式。是指保留市的行政层级,不对原来的省领导市、市管县行政体制进行根本变革,在规范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的基础上,让市级政府继续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2)扩权强县模式。是指在中央政策和法律允许下,保持原有行政区划不变,但是赋予部分县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包括审批权、税收权和人事任免权等。(3)市县分治模式。是指撤销市管县行政体制,市、县之间不再存在上下级管辖关系,而是处于同一竞争平台,“省直管县”的同时也“省直管市”。市县分治试图既强化县的发展空间又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市县分治的基础上,实施省直管市(县),这一改革会增加省的管理幅度,因此,市县分治的配套改革是“缩省扩县”。(4)复合行政模式。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跨行政区公共服务,跨行政区划、跨行政层级的不同政府之间,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经交叠、嵌套而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机制”。
[1]这四种模式中,“扩权强县”与“市县分治”都属于“省直管县”改
革。
这四种模式其实解决的是四个层次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问题,各级地方政府的事权、财权相匹配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行政层级问题,政府与社会的分权问题。四个问题息息相关、层层深入,是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不同阶段分别会遇到的问题。然而,现实中,省直管县改革已经成为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发展情况迥然不同的各省区大范围推行。省直管县改革不仅仅是地方财政改革的一项操作性方案,还牵涉到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城市主导”还是“县域主导”的道路之争。[2]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提出“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3]此外,中国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锦标赛晋升模式”下的地方官员的推动。[4]如果传统的政绩观、政府职能没有转变,省直管县反而会造成更多的竞争主体,导致经济的“碎片化”。因此,对于“省直管县”改革应该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明确其推行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稳步推行。幸福触手可及剧情介绍
二、26个省区的聚类分析
(一)聚类的依据
本文拟抽取影响“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因素,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影响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效果的因素中,有一些因素是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改
变的,如辖区面积、所辖市县数量、人口规模、可支配财力、管理技术水平等,因此,本文选择了各省区的一般预算收入、各省GDP数据、辖区面积、辖区人口规模、辖区所管的县市数量、各省区的高速公路密度6个因素作为量化指标。依据这6个量化指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我国除港澳台、4个直辖市及海南省(已经推行省直管县)以外的26个省区进行聚类研究,详见表1。空调滤网
(二)聚类的结果
水利水电工程就业
本文采用快速聚类法对26个省区进行分类,指定分成5大类。对分类结果整理见表2:
自制面膜纸1.第一类:浙江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肇始于浙江省,事实上,浙江省也具备得天独厚的推行“省直管县”的条件。理由如下:(1)省的管理幅度适中。面积仅有10.2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5443万,仅有11个地级市、58个县,市县数目仅为四川、河南、河北等省的一半左右,而且80%的县位于以杭州为中心的200余公里的半径内。(2)省本级的财政可支配收入高。2010年浙江省的一般预算收入为214
刘星图
2.51亿,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
(3)以“块状经济”为依托的县域经济发达。浙江省经济是从家庭作坊和乡镇企业开始发展起来,县域经济的实力比较强,实行省直管县,并把相应的管理权限下放至县是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选择。“浙江的发展是依托民营经济发展起来的,和省直管县体制不是没有因果关系,但是这个因果关系绝对不是主
要的。”①(4)实行“分类指导”。第一,改革循序渐进。省财政确立了“抓两头、带中间、分类指导”的政策,依据县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强县扩权”、“扩权强县”等不同的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县也实行不同的政策。改革之初,浙江省仅7个地级市,国民收入仅占全省的23.5%,所以改革遇到的阻力较小。1992年、1997年、2002年、2006年,
>九月你好致自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