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性别带入家庭社会学研究
2021年5月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May.2021
第3期㊀总第157期
JournalofShandongWomen sUniversity
No.3Ser.No.157
㊀收稿日期:2021-03-03
㊀作者简介:佟新,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女性学㊁家庭社会学㊁劳动社会学研究;李珊珊,女,北京大学社会
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女性学㊁家庭社会学研究㊂
志同道合是什么意思
㊃特约稿件㊃
将性别带入家庭社会学研究
佟㊀新,李珊珊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㊀㊀摘㊀要:现代家庭社会学研究以帕森斯和古德的功能主义为重要开端,并发展出个体化理论和个人生活的社会学㊂新世纪以来,性别视角㊁女权主义视角和多元交叉视角的理论不断拓展家庭社会学研究,这三个理论视角皆关注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公正,但也有其内在差异和相互补充,其理论范式和学术立场为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知识生产作出了贡献,并对公共政策的出台产生了积极影响㊂
关键词:家庭社会学;性别视角;女权主义;多元交叉视角
中图分类号:C913.68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6838(2021)03-0001-09
㊀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家庭日益受到社会学的重视,功能主义的家庭研究强调家庭是个共同体,家庭成员具有一致利益㊂1960年代后期,妇女解放和性解放的观念解构了家庭整体观,家庭被解释为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19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 家庭衰落 的呼声,引发了学术界对家庭研究的争论和关注㊂这些研究以英美社会学界为主,围绕后现代的生活特征  如离婚㊁未婚同居
㊁单亲妈妈㊁同性亲密关系㊁分居伴侣等多元家庭实践议题展开,发展出个体化理论和个人日常生活的理论㊂新世纪以来,性别㊁女权主义和多元交叉的理论则强调个体之间具有性别㊁阶级㊁种族以及性取向的差异,家庭内部的个人关系与人们在社会中的结构关系存在着相互建构的作用,家庭可能是一个延续㊁再生产或变革的社会性别关系的场域㊂这些理论拓展了家庭社会学研究,产生出新的学术立场和理论范式,并干预公共政策的出台㊂回顾和评述这些理论有利于打开中国家庭社会学研究的视野㊂
一㊁家庭社会学:从关注家庭到关注个人生活(一)家庭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取向和家庭共同体的建构
家庭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取向得益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㊂二战后,出现了 第一次家庭衰落 和核心家庭的兴起㊂一方面是大家庭的衰落,家庭功能减弱;另一方面是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成为社会主流㊂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指出,家庭是在社会分化过程中从其他社会结构中高度分化出来的一个单元㊂家庭指的是独立的核心家庭,现代家庭从亲属单元中分离出来,实现了结构最小化和功能专门化;它不同于前现代的扩大家庭,新的核心家庭的结构稳定性建立在小家庭内的性别角分工基础上㊂生物的性别差异是性别角分工秩序建立的基础,成年男性成员的功能是通过职业系统中的工作挣钱养家,赢得家庭地位,他是家庭中的 重要领导者 [1]㊂成年女性成员的功能是生育㊁养育孩子和处理家庭内部事务㊂核心家庭在社会系
统中发挥社会化功能  塑造儿童的个性,稳定成人的个性[1]㊂帕森斯关注的不是性别分工本身,而是人的社会化㊂
威廉㊃J㊃古德提出家庭研究的社会学方法问题,要求社会学家要研究家庭社会学,倡导社会学应将家庭视为一种社会制度和一个整体,分析家庭与经济㊁社会结构的相互影响㊂他特别指出, 家庭在中国和日本社会结构中有特殊地位,个性论起不到多大作用 [2]㊂功能主义的家庭观强调家庭是利益共同体,夫妻合作完成为社会培养合格成员的基本功能㊂透过对家庭的历史考察,英国人类学家古迪指出, 作为消费单位㊁共同生活居住单位和繁衍体制单位,家庭并未消失,家庭仍然既是相互支持的源泉,又是最密切的㊁普遍的纷争的源泉 [3]11㊂家庭依然是一个有关个人消费和繁衍的共同体㊂
(二)个体化的家庭观
1960年代末期的文化革命,让妇女解放和性解放成为一代年轻人的革命性标志,用其来阐释个性和独特的自我㊂个人生活的解放需要不断地对传统文化中那些确定的部分进行挑战和精神重组㊂制度反思性为个人追求情感生活中的纯粹关系提供了合法性㊂从性解放开始达成了对个体日常生活的解放[4]㊂
现代避孕技术的发明与性解放之间形成互利关系㊂传统以生育和养育为核心的功能主义家庭解体,个
人间的性关系和情感关系得以重构㊂吉登斯用 纯粹关系 指称一种理想的情感关系类型,在这种关系中高度自治的个体寻求的是情感满足,而不是利益最大化,因而纯粹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和开放的关系,不受外部社会结构的影响[5]㊂纯粹关系的核心是 可塑的性 和 融汇的爱 ,它所指向的是性与爱㊁个体与平等㊂纯粹关系不仅意味着浪漫关系的变革,还意味着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的民主化㊂民主和平等不仅出现在浪漫关系中,也出现在代际关系中㊂由于纯粹关系并不必然指向婚姻与家庭,它还会导致个人生活伦理的根本转变㊂人们获得家庭和亲属关系的方式从通过婚姻和生育获得转变为通过 协商性承诺 [5]96来组织㊂
个体化的家庭观认为,家庭结构变迁和实践
多样化的原因在于个体化是深层的社会转型㊂
在去传统化的生活中, 爱 取代家庭成为个体生
活的中心㊂个体对爱的追求所导致的离婚㊁再
婚㊁同居和同性婚等现象在过去被视为家庭制度
之外的混乱,在个体化社会中却将成为符合新的
社会规范的常态[6]㊂吉登斯和贝克夫妇对亲密关系的理想化建构抓住了1990年代新自由主义
时代中传统失落㊁个体反思性崛起的时代思
潮[7],回应了19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中出现的离婚率㊁单亲率不断升高㊁同居现象增长等社会事实㊂
(三)家庭转型理论
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从扩大家庭到核心家
庭㊁从核心家庭到个体化家庭的变迁与工业社会
和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共同发生㊂ 社会的现代
化,不是排斥家的,而是和家庭的现代化一起实
现的㊂  对家庭历史的观察表明,线性的进化
论假说是失败了㊂同样,对于和现代相关的家庭
变化的研究表明,面对新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家
庭组织所作出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㊂ [3]
贝克和贝克 格恩斯海姆提出了家庭转型
理论[8]㊂这一理论指出,从前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家庭变迁是个历史过程㊂第一次转型是从前工业社会的 需要的共同体 到帕森斯提出的核心家庭的转型㊂需要的共同体的本质是家庭为共同劳动的经济单位;当需要的共同体不再具有经济单位的社会功能后核心家庭出现,它只是家庭经济功能转型的一种修正形式㊂这一转型的力量受到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国家政策的影响,这使个人能够独立地进入公共劳动领域从事生产,获得收入,从而脱离对家庭经济的依赖㊂第二次转型是从工业社会的核心家庭到 后家庭时代的家庭 ㊂其转变的力量是女权主义思潮的发展和实践,女性大规模地参与公共劳动,瓦解了核心家庭中的团结义务㊂从前工业社会到高度现代化社会,家庭的变迁主要受到经济组织方式㊁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的影响㊂正如贝克所指出的,劳动力市场是西欧社会个体化进程的动力源㊂在第一次家庭转型的过程中,男性走出家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㊃2021年第3期
庭经济,进入劳动力市场,产生了 男主外㊁女主内 核心家庭模式;在第二次家庭转型时,则是女性参与公共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核心家庭既有的性别分工,产生了丰富的家庭实践㊂
后家庭时代的家庭 并不意味着家庭的解体,而是 获得了一种新的历史形式 [8]98㊂个体化家庭是指家庭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个体之间的联合体,充满弹性和不稳定性㊂随着婚姻关系变得不稳定,
亲属关系也有了更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成为个体选择的结果,即出现了 选择性家庭关系 [8]110㊂在贝克夫妇看来, 个体化 可以理解为 不再重新嵌入的脱嵌 [8]31,现代社会的核心制度是为个体而不是为共同体配备的㊂但个体化不会危及社会整合,反而是社会整合得以实现的条件㊂传统家庭和现代家庭都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但在高度现代性之下,个体开始成为社会结构㊂传统让位于个体的现代性与反思性,家庭不再是整合个体的方式,它作为个体的联合体具有了新的伦理㊂
有学者指出,一系列新的实证研究并没有证明现实中当代家庭生活处于冷酷无情的现代性和个体化图景中㊂对英国移民家庭的研究表明,婚姻仍然是一个义务系统;在人们关于家庭的选择中,既包含家庭义务和亲属关系的因素,又包含个体化的因素[9]㊂家庭研究存在宏大理论与实证研究间的张力,宏大理论立基于宏观社会结构,并不直接与家庭生活相联系;实证研究则是微观层面㊁地方性和诠释性的研究,聚焦于特定体的家庭生活㊂把家庭置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宏大理论常常与人们的家庭生活相距甚远[10]㊂一种倡导家庭实践的理论开始盛行㊂(四)实践与个体生活为核心的家庭研究1990年代,有学者指出,家庭应当是一种实质性的生活,而不是实物的存在㊂实物性的家庭概念无法囊括经验中纷繁复杂的家庭形式,而实质性的生活是指家庭实践㊂家庭实践是一种建构,既有行动者的建构,也有历史的建构㊂家庭实践把自我与社会勾连起来,且自我与社会之间有模糊的边界㊂家庭实践在所有实践中具有中心性㊂家庭实践与人类社会的生物实践㊁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有密切联系,它是这些实践活动的
信封格式封面怎么写
复杂统一体㊂家庭实践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目
前社会科学已划定领域内的家庭研究和理论工
作,这个领域是一个 非连续的话题域 [11]186;二是超越已划定的研究领域,拓展到所有领域的社
会探索,在各个领域发现家庭的维度㊂由此,家
庭成为一种可观察和可描述的实践方式㊂
以个体为单位的家庭实践研究强调个人生
活社会学,个人在传统家庭㊁新的家庭形式和重
新定义的亲属网络的生活这三种家庭关系中常
常是同时存在的㊂一方面,个体处于社会关系
中,个人具有自反性,即个人生活是个体进行选
择的结果;同时,个体也嵌入在社会关系中㊂另
一方面,家庭是结构性的,结构变动能容纳日益
多样化的家庭实践㊂ 个人生活 的概念连通了
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且跨越时空㊁在多种社会
制度之间流动,将性㊁身体㊁情感和亲密关系等原
本在社会学视域之外的生活领域纳入研究范围,
并整合为一个整体[10]㊂
实践中的家庭内涵和边界常常是模糊的或
不断被打破的㊂个人生活是一个可容纳一切的
容器,实践中人们赋予情感㊁婚姻和家庭生活更
为丰富的意义㊂以实践与个体生活为核心的家
庭研究揭示出人们重建当代家庭的多样化努力,
后现代家庭的特点就是多样性㊁流动性和悬而未
决[12],婚姻和家庭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性在下降[13]㊂
二㊁性别㊁女权主义和多元交叉视角的家庭
研究
融入性别的家庭社会学研究是指具有批判心里小小的甜蜜
意识的研究㊂这些研究关注到,一方面家庭处于 有性别歧视 的社会环境中,家庭政策和公共道德对两性有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家庭内存在性别压迫,家庭间存在社会分层㊂这些研究包括了性别视角㊁女权主义视角和多元交叉视角的研究,其立场和观点各有特点,但又相互补充㊂(一)性别视角下的家庭社会学研究
性别视角关注知识生产,视性别不平等为社
会分层体制,强调家庭中的性别关系总是与宏大
的社会结构相关联,关注家庭性别分工的意识形感恩节是哪个国家的?
佟㊀新,李珊珊:将性别带入家庭社会学研究
态以及性别分工的现实[14]㊂即性别视角的家庭社会学研究强调家庭中性别不平等再生产的社会机制,并分析公共政策产生的性别影响㊂第一,性别视角的家庭研究强调女性一直是家庭经济的重要力量,并历史性地考察家庭利益的变迁㊂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产生的核心家庭面临了公私领域的分化㊂家庭经济史的性别研究强调女性一直是家庭经济的重要贡献者,但亦是家庭利益的顺从者㊂对1700至1950年英格兰和法国的家庭经济转型的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孩子㊁未婚女儿㊁已婚女性和寡妇的社会角和经济角都是不同的,随家庭利益演变,且个人利益服从于家庭利益㊂第一是家庭经济阶段,所有劳作都在家庭内完成㊂家庭生活和劳作是在同一个地方,家庭成员是一种 经济伙伴关系 ,两性结合时要给新家带去基本的生活物资,如男方的土地和女方的嫁妆㊂父母因掌握家庭资产对孩子拥有了绝对权力㊂婚姻是女性的生存方式,她们掌管家庭经济;孩子在4 5岁后就开始干活;男孩更多地协助父亲工作,女孩更多地协助母亲工作㊂全体家庭成员都为家庭生存和经济利益作贡献㊂第二是家庭工资经济阶段㊂该阶段始于工业化,家庭开始依靠工资生活,工作从家庭中分离出去㊂妇女从事的工作类型很大程度地延续了传统的家庭劳作,工资收入主要用于食品开支㊂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妇女经历了工作的内在循环,未婚女性多在纺织厂工作;婚后则留在家中照顾孩子;当丈夫去世或失业或孩子成人后,妻子们可能重返劳动力市场以增加家庭收入㊂第三是家庭消费经济阶段㊂20世纪后,特别是二战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家庭有了积蓄,富余的钱花在孩
子和家庭装修上,女性有了更多的时间逛街购物,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家庭生活㊂家庭利益作为重要变量,在家庭应对家庭计划㊁家庭经济和人口压力时,就像有行动一致性和凝聚力的组织,共同分担责任㊁延续人类的再生产㊁型构家庭成员的个体行为[15]㊂
第二,性别视角的家庭研究关注女性从家庭进入公共劳动领域后产生的家庭内冲突㊂ 谁照顾孩子 的问题成为国家㊁家庭与父母之间的重要议题㊂公立幼儿园需要国家的补助,家庭需要国家在税收上的支持,父母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合作㊂但学者们看到的是既工作又担负家务劳动的妈妈们㊂ 两班倒 的概念指出,女性虽然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领域参与劳动,但其性别观念和婚姻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其结果就是女性既要完成有报酬劳动,同时又要继续承担家务劳动㊂女性是两班倒的,这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㊂真正的革命或女性获得幸福的前提,一是不为女性预设角,二是不将家务劳动贬值㊂这需要性别观念的变化,也需要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的变化[16]㊂
家庭性别分工是性别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性别分层的重要机制之一㊂家庭性别分工限制了女性对有酬劳动的参与,剥夺了女性在公共领域获得更多权力的可能性,却使男性不仅在家庭内部获得父权制权力,还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更有价值的部门中获得权力,这些权力使男性得以定义那些能够维持性别不平等的文化意识形态[17]㊂近年来,对于照料劳动的研究就是性别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拓展㊂如1996年,海斯提出了 密集母职 的概念,指出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强调养育儿童是一种 以儿童为中心的,由专家指导㊁母亲投入情感和劳动,且价格昂贵的
行为,这样做的才是 好妈妈 ,也只有这样做的母亲才能培养出理想的㊁成功的孩子㊂密集母职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期待[18]㊂教育的阶层差异呈现出对 好孩子 和 好妈妈 的不同定义,工人及贫穷阶层的母亲培养的 好孩子 是听话的㊁服从权威的孩子;而中产及以上阶层的母亲则注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内在的品性㊂但在强调母亲与孩子之间独一无二的联结上却无阶层差异[19]㊂以美国为始,这种密集母职的意识形态不断通过媒体和市场向各个国家蔓延㊂
母职惩罚 概念强调劳动用工体制上,雇主通过认定能力和起薪标准等方式歧视在职母亲;而在职父亲不仅不会遭遇 惩罚 ,父亲的身份甚至还会使其在职场中获益[20]㊂在双重劳动㊁密集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㊃2021年第3期
母职和母职惩罚的共同作用下,一些女性不得不
放弃公共劳动,而选择承担照料劳动㊂
对于现当代女性可能重返家庭的问题,有各
种实践性研究㊂一项对伦敦中产阶级35个全职
妈妈的研究表明,全职妈妈的经历与工作㊁家庭
和性别文化之间有着复杂关系,理想的 有平衡
工作和家庭能力的女性 与其力图实现这一理想
的现实之间存在根本性断裂㊂职场女性一旦有
了孩子,那些对她们要求高且令人满意的职业就
会变得 站不住脚 了㊂她们只能反复权衡自己
的职业㊁丈夫的职业㊁育儿和经营家务之间的关
雨中哭泣系,并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带薪工作㊂这些女性清
楚地表明,长时间工作的文化及其丈夫不愿参与
养育子女的行为,使得这种 平衡工作和家庭的
事 变得不可能㊂这是一种新的 性契约 ,一方
面,全职妈妈对放弃事业产生自责,自认作家庭
主妇的决定是个人的失败;她们虽然有充分理由
质疑 个人选择与职业抱负范式 之知识生产的
问题,但依然会在这种范式中理解自己的经验㊂
另一方面,全职妈妈们敏锐地意识到,正是由于
不为工资工作,她们才不断地使全职妈妈的地位
德国大学排名
合理化,她们全心全意做好母职,并通过建立自
己的 学习计划 来弥补失去工作身份的沮丧感㊂
全职妈妈无法清楚地理解自己生活的变化,她们
甚至希望自己的女儿们未来能够选择比自己以
前更适合家庭的职业㊂而现实的性别文化的话
语要求在家女性努力管理自己的愤怒和失望情
绪,而不是改变这个分工模式[21]㊂全职妈妈虽然自主选择回家,但却深陷传统性别角的窠臼
中,她们独自承担照顾责任,还要在经济上依赖
丈夫,看似平等的婚姻关系更像是个神话㊂
性别作为一种生活经验和一种分层体系的
方式对年轻人有直接的影响㊂许多年轻人继续
挣扎于想象和构建自己作为亲密伴侣的养家糊
口的人和照顾他人的性别角[22],有些年轻人开始拒绝二元分割的性别角分工的文化[23]㊂这表明,性别角的变迁对年轻人家庭角的实践常常是矛盾的,传统性别分工依然是可依循的规范,但他们也在探索和创新平等的性别关系与性别分工㊂
(二)女权主义理论的家庭社会学研究
1960年代,女权主义就强调,现代社会中的家庭性别分工背后是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㊂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传统的性别劳动分工通过资本和男性所掌握的等级组织和控制技巧扩展到现代劳动
制度中㊂资本主义利用父权制划分劳动力市场并加剧对女性劳动者的剥削,父权制则利用资本主义使得家庭劳动分工 永久化 [24],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之下,家庭制度成为维持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机制[24]㊂激进女权主义尖锐地指出,性关系和家庭制度构成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㊂婚姻制度是一种 性契约 ,使女性在家庭中服从男性,提供免费的家务劳动;公共领域的社会契约则有效地维持家庭中的性契约,使女性处于从属地位[25]㊂1971年费尔斯通的‘性的辩证法“一书强调,男性通过性与情感的割裂获得政治优势,一直在寻求性与情感统一的女性,其无法从男人那里得到情感滋养和认可,而处于不利位置[26]㊂
女权主义理论的本质是不断追问性别压迫的根源和倡导改变女性受压迫的社会行动[27],用行动重写知识㊂多罗西㊃史密斯指出,在一些特定阶层的男性学者发展出来的学说中,他们将日常生活和女性在其中的角视为 琐碎之事,犹如尘埃,以一种混乱的方式无尽地重复 ,这样的认知导致了研究框架存在严重缺陷且十分短视㊂这样的家庭研究,就无法看到女性没有报酬的家务劳动和照料活动中各种行动的交织, 看不到工作㊁业余时间㊁爱和服务等活动,实际上是交织在一起,而密不可分的 ㊂史密斯强调,必须认真对待妇女从自己特定的情景中提出的观点和认识,这些观点和认识是广泛的认识论运动的一部分,这种认识论主张要认真对待那些生产当前知识的个人或共同体的立场或观点[28]㊂
新世纪以来,女权主义的家庭社会学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对性暴力的社会行动,包括反对家庭暴力㊁亲
密关系暴力㊁校园性暴力和性骚扰的社会行动㊂在社会行动中,建立起积极的政治动员方案和解决方案,倡导制度变迁[29]㊂
女权主义者以发声为基本追求㊂如 大学校
佟㊀新,李珊珊:将性别带入家庭社会学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