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滨临长江,是湖北的省辖市,旅游胜地,鄂东水陆交通枢纽之一。面积1504平方公里,人口91.91万。鄂州市现辖鄂城、梁子湖、华容3区。 鄂州城区原为三国吴王孙权建都时修筑的武昌城。1983年鄂城市、鄂城县和黄冈县黄州镇合并新设立鄂州市。市境东部属岗丘地带,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上。有铁、硫铁、铜、铅锌等矿藏;其中铁矿储量丰富、品位高;西部和东北部为滨江平原,地势低平,湖泊密布,盛产稻、麦、棉,是著名的武昌鱼的原产地。市内工业有钢铁、水泥、机械等部门。武九(九江)铁路,长江、长港2航线,武全、鄂黄、鄂汤诸公路在市内交汇。鄂城西山(也称樊山)有吴王避暑宫、九曲亭、西山古刹、菩萨泉、涵息泉、滴滴泉、彭楚藩烈士墓、怡亭铭摩崖石刻、龙蟠矶等名胜。
编辑本段自然环境
地理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接“”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地区濒湖毗邻。这里曾为三国时期吴国的都城,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整个版图轮廓呈“三叶型”。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最高点“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点梁子湖的“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65万亩,是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其中,中国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气候
鄂州市
鄂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中纬度地区,季风气候明显,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严冬暑期时间短,主要灾害天气有暴雨、干旱、大风、冰雹和冰冻等。市年均气温17.0摄氏度,为鄂东地区最高值。地温的变化同气温一致,也系冬低夏高,最低月在元月,最高月在八月。月际变化与气温一样。随着深度的增加年平均地温基本无变化。 春季(3至5月中旬)气候特征:升温快、雨日多、天气变化剧烈。 夏季(5至7月上旬)气候特征:初夏:暴雨多、湿度大、雨量集中。 盛夏(7月中旬至8月)后:晴热少雨、高温高湿,日照强,蒸发大。 秋季(9至11月)气候特征: 秋高气爽,晴多少雨。秋季是夏季向冬季过度的季节,北方冷空气迅速南夏,本地常受单一的冷气团控制,气温比较稳定,有利于秋收秋播。入秋后,气温下降比较快。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气候特征: 寒冷少雨,气候干燥,以偏北风为主。寒潮过后天气回暖时,早晚有霜冻现象。
降水
圣骑士加点刷图85年平均降水量为1282.8毫米,年际变化大。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点是:西北部略多于东南部,中部和西南部介于量者之间。
适合客厅的挂画风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节气候十分明显,秋、冬两季主导风向是偏北风,春、夏两季主导风向是偏东风。
日照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3.7小时,平均每天5.5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45%,为鄂东地区高值区。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鄂州 鄂州市
市人民政府驻鄂城区。邮编:436000。代码:420700。区号:0711。拼音:Ezhou Shi。 东汉以前为鄂邑、 鄂郡、鄂县。三国时(公元221年)吴王孙权在鄂县建都,将鄂县改称武昌。此后,鄂州或为郡治,或为州府。1913年改称寿昌县,1914年改寿昌县为鄂城县。1949年属大冶专区(专区机关设在鄂城城区),1952年属黄冈专区,1960年改鄂城县为鄂城市。1965年属咸宁专区,1970年属咸宁地区。1979年属黄冈地区,并划城关镇及近郊置鄂城市。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鄂城市、鄂城县,设立鄂州市(地级)。以鄂城市、鄂城县及黄冈县的黄州镇为其行政区域 。1985年,设立鄂州市鄂城区、黄州区。1987年2月2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7]41号)撤销鄂州市黄州区,将
原黄州区恢复为县辖镇,划归黄冈县。1987年8月1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7]139号)鄂州市行政区划调整:(1)将花湖、杨叶、沙窝、杜山4乡和燕矶、汀祖、泽林、碧石渡4镇划归鄂城区。(2)设立华容区,辖临江、蒲团、大湾三乡和庙岭、胡林、葛店、华容、段店4镇,区政府驻华容镇。(3)设立梁子湖区,辖沼山、公友2乡和东沟、太和、涂家垴、梁子4镇,区政府驻太和镇。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鄂州市总人口1023285人。其中: 粱子湖区 173896 华容区 246073 鄂城区 603316 2004年底,全市辖4个街道、17个镇、3个乡,54个居委会、314个村委会。面积1503平方千米,总人口1039839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鄂州市辖3个市辖区:鄂城、华容、梁子湖3区。全市共有24个乡级单位(4个街道、17个镇、3个乡)。
关于列宁的故事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概况
鄂州是长江中游南岸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鄂东“冶金走廊”、“服装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撑,形成了以冶金、服装、建材、医药、化工、机械、电子、轻工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湖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鄂东的商品集散中心。
基础设施
通讯:15万门程控电话与国际国内联网,传真、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现代通讯设施齐备,特快传递俱全。 供电:鄂州地处华中电网中部,电力供应充足,市区现有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各2座。总装机
容量300万千瓦的鄂州电厂第一期工程60万千瓦已建成发电。 供水:市区建有自来水厂两座,日供水40万吨。 其它: 鄂州市是全省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市区内各类银行和证券机构齐全,拥有6座公园、游园,8个大中型购物商场,30多家宾馆,其中三星级以上宾馆4家。
开放
鄂州投资环境优越。198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鄂州为乙类对外开放城市。1988年,湖北省为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在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批准鄂州为全省的“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鄂州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国家确定的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口岸,是湖北省唯一的“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二十佳开发区之一,湖北省红莲湖旅游度假区、鄂州经济开发区、花湖民营开发区已具有一定规模。有近300多个中外合资项目。
元宝的折叠方法资源
鄂州矿藏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冶金、机械、建材等产业的物质基础。从已探明的地质资料看,计有
铁、铜、钴、金、银等金属矿数十种和沸石、膨润土、珍珠岩石等非金属矿30余种,其中尤以铁、铅矿藏储量大、品质好。早在3000多年前,鄂州先民就大规模地开发地下矿藏,并发展了冶炼事业,史称“冶石为器,千炉齐设”。三国时期,鄂州的金属采炼、瓷器制造、铜镜加工和造船业就相当发达,是长江中游著名的矿冶古城和手工业中心,又是“古铜镜之乡”,有“铜绿山矿冶遗址”。宋乾德5年(967年)割武昌三乡置大冶县,将今黄石、大冶一带都划了出去,矿产资源亦随之划去不少,但在这方面仍有优势。
工业
1949年后,鄂州进行了重点投资开发建设,兴办了一批重点企业,其中包括武汉钢铁公司的重要矿山-程潮铁矿,湖北省最大的地方钢铁基地鄂城钢铁厂(现在改为武钢集团鄂钢公司),国内有名的立窑水泥厂-鄂城水泥厂。1983年鄂州市成立以后,发展了食品、纺织、服装、轻工等新兴产业,成为产业结构比较协调、产品布局比较合理的新兴工业城市。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鄂州电厂建设起来后,鄂州将为鄂东南的重要能源基地。以钢铁为主体的冶金工业,以服装和纺织为主体的纺织工业,以陶瓷、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为主体的建材工业,以机床、模具和汽车零部件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锶盐、化肥、精细化工为主体的化学工业,以食品、造纸和日用消费用品为主体的轻工业,以新型抗生素、生化药品、中成药为主的医药工业。
爱好有哪些高新技术产业
到贵州旅游攻略 以高新技术装备的电子通讯、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
农业
鄂州农业向称发达 鄂州市农业
,是名副
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全市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区组成,尤以湖泊众多而著称,号作“百湖之市”。市域内,湖泊、库塘星罗棋布,港汊沟渠连成网络,共有水域面积近50万亩,可养殖面积30多万亩,适于养鱼、育蚌、植莲,是驰名海内外的武昌鱼的故乡。 鄂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具有发展种养业的良好条件。全市有稻、麦、豆等农作物品种200多个,银鱼,胭脂鱼、螃蟹等水生动物100余种,莲、菱、芡实等水生植物20多种,猪、牛、羊等畜禽品种近百个,杨、柳、松等树木数百种,主产粮、棉、油,也是湖北省珍珠、螃蟹、茭头等农副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鄂州集镇稠密,计有大小集镇78个,平均不到2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鄂州的乡镇企业有了迅速发展,已吸收五分之二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工业化、乡村集镇化初步形成。开发粮、油、果树、蔬菜、花卉等农作物优质高新品种、新技术开发,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系列化生产,优良种畜种禽、水产苗种繁育,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粮食、蔬菜、水果、肉食品、水产品贮藏、保鲜、干燥、加工新技术、新设备。 市树:樟树 市花:
梅花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碧石镇
新石器文化遗存、夏商周 (约前3000年------前221年) 据考古发现,前3000年前后,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华容和尚山村落遗址具屈家岭文化特征。蒲团吴家大湾村落遗址具龙山文化特征。新庙罗家嘴、西山团鱼山、葛店坟山地、华容螺丝眼、庙岭大山、太和金盆垴、长岭鸡鸣祠等地亦发现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及文化遗存。 约前2550——前2070年,帝尧时为樊国。罗泌《路史·国名纪》载:“帝尧时有樊仲文,今武昌有樊山。” 前2070——前1600年,夏为古三苗之地。 前1600——前1046年,殷商时为鄂国。《史记 殷本纪》载:“纣王封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沙窝陈林寨、燕矶侧船地、七窑山及太和梅家祠等地遗址出土商代青铜觚、爵和陶器,其中青铜器大都有氏族铭文及族徽。 前879年(西周夷王七年),楚君熊渠伐扬越,至鄂。封中子红为鄂王,筑鄂王城。熊渠卒,熊红嗣位,仍居鄂;传六王至熊咢犹居于此,为楚之国都。熊咢铸“夜雨楚公钟”(宋政和三年出土)。有汀祖官山、新庙楼塘、华容码头、沼山金老坟、葛店平顶山、段店城子山、涂镇金盆地、公友龟山等西周至东周遗址。 前770——前476年,春秋时为楚之别都。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始铸铜镜。子皙与鄂地越人
泛舟于鄂渚,有越人歌谣流传。灵王时,子皙为楚之令尹。 前522年(楚平王六年),伍子胥奔吴,旧传县东三里有接渡石。泽林申映湾传为申包胥故里。 前475——前221年,战国时为鄂邑。 前323年(楚怀王六年),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颁发“鄂君启金节”(安徽寿县出土),鄂邑水陆商队货运楚国各地。 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九章·涉江》云:“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西山有屈原“望楚亭”。 前223年(楚负刍五年),秦攻楚,俘楚王,秦王嬴政从汉水至鄂渚樊口,废负刍为庶人。楚亡。 秦汉三国(前221年——280年) 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县,属南郡。其领域西北界长江、东抵江西、南接湖南。 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汉为鄂县,属江夏郡。刘邦封大将樊哙于鄂县,灌婴筑鄂县城。 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荆王刘贾于沼山大战淮南王英布,战死,刘邦为其立荆王庙。 208年(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樊口。孙刘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魏、蜀、吴三国鼎立势成。 209年(汉建安十四年),孙权与周瑜、鲁肃、张昭于城东虎头山商议建都大计,闻凤鸣,遂筑凤凰台。 220年(魏黄初元年),孙权在樊口设樊山戍。 221年(魏黄初二年),四月孙权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分江夏立武昌郡,辖武昌、阳新、沙羡、下雉、柴桑、浔阳等六县。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筑吴王城。次年铸数千铜釜。 224年(吴黄武三年),佛门名士支谦与印度僧人维祗难、竺律炎居武昌,共译《法句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江南始传佛教。 226年(吴黄武五年),孙权采武昌铜铁作千口剑、万口刀。后出土有孙权之侄铭文弩机、侄孙“孙将军门楼”。朱应、康泰出使南海诸国,朱应著《扶南异物志》,康泰著《吴时外国传》
。 229年(吴黄龙元年),四月孙权称帝,是为吴大帝;在南郊筑坛祭天。传有黄龙蟠于江心矶上积日方去,遂改元黄龙。由建业迁富户千家落籍武昌,居民增至10万。于西山建避暑宫、读书堂。颁屯田令,鼓励垦荒。武昌为全国四大铸镜中心之一,有“铜镜之乡”美誉。九月迁都建业,陆逊辅太子孙登留守武昌,为吴陪都。 鄂州市
238年(吴赤乌元年),传武昌麒麟现。 265年(吴甘露元年),九月,末帝孙皓自建业迁都武昌。不愿意离建业者编唱“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童谣,樊口鳊鱼始名“武昌鱼”。次年十二月还都建业。 271年(吴建衡三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