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表现
当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表现
在那些主张复兴传统思想政治文化的人看来,好像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传统文化了,所以他们才会提出复兴的任务。他们复兴传统文化的目的是要救中国。应当说这个目的是崇高的,而且我们一点都不怀疑他们的真诚;从关心民族命运这点来说,他们都是忧国忧民之士,与我们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是这并不能消除我们彼此间的根本不同。
南 怀瑾先生认为,自汉唐以来,孔孟思想就被扭曲了,因此他要恢复孔孟思想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复兴了真正的孔孟思想,就能够救中国。在前面的书评中,我们已经指出,孔孟思想被扭曲的原因,不是汉唐以后学者的无知而是有意,因为那正是当时的社会所需要的孔孟思想。如果你认为汉唐以后的中国人都不能理解孔孟的本意,那你又如何能让今天的中国人理解呢?这不是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
所谓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探究这个原因。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水沸腾的温度是10
0℃,后来发现水在高海拔地区97℃就沸腾了。可是没有人会认为,水不应该在97℃沸腾,是水错了。人们承认了水在领结婚证的程序97℃沸腾的事实后,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因,发现了水沸腾的温度与大气压力有关,于是我们就修正了原来的片面看法,得出了更完整的结论。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对已经发生的社会现象,承认它的客观性,然后才能从中出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
但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人们提出的各种思想政治理论,关系到不同集团的切身利益;即使研究已经过去的历史,通常也与今天的现实利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很难有让不同集团共同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除非它与人们今天的切身利益无关。就拿2009年随声附和的读音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来说,与会各国似乎没有谁反对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理论,因为它属于自然科学。但是涉及到减排目标、责任和义务时,各国意见就不能达成一致,因为这涉及到各国切身利益。而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同集团的利害关系及其碰撞就是这个客观规律本身,他们都是这个规律实现的参与者,斗争的结果可能是一方胜利,也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后起的第三方占了上风。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对它最好的注解。
轻盈【备注】顺便说一句,我不认为人类作为地球环境的一部分,有能力改变地球环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错,我们人类今天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不但超过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而且超过人类的过去。就以气候变化来说,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过去已经发生了几次冷暖变化的周期,这个周期仍在继续着。人类的行为或许能够加快或减缓气候变化周期的长短,但绝不能改变气候变化周期的运行规律。如果气候还在朝着变暖的方向发展,人类即使不在排放温室气体,也不能阻止气候变暖的趋势,顶多能减缓这个趋势的发展速度;相反,如果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到头,正在朝气候变冷方向转变,即使人类排放再多的温室气体也无法阻止变冷周期到来。极端气象的频繁出现或许正预示着我们处于气候变化的冷暖周期交替之际。现在又出现一种说法,指责气候变暖论者刻意忽视一些对他们理论不利的数据,甚至制造虚假数据。这其中是否有利害关系在作祟,也未可知。——以上是题外话,不关心者可以略过不看。
人类社会发展轨迹既然是不同利益集团角力的结果,就说明人们提出的思想政治学说必然要为某个利益集团服务,否则就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就没有生命力。所以不是思想指导实践,而是实践需要思想。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凡是思想争论比较激烈的时代,就是变革、动荡的时代;凡是思想寂寞的时代,就是保守、停滞的时代(这里指的是政治
体制)。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变革动荡的时代,所以产生了诸子百家;清末和民国初期,也是一个变革动荡的时代,所以才有激烈的思想争论。斗争的结果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占了上风。汉朝以后,基本上是停滞不前,所以才会思想僵化;不是中国人都不会思考了,而是没有了需要思考的利益集团。每到战争时期,总会产生伟大的将军和军事家。难道说和平时期,就没有会打仗的人?需要产生供给,这句话虽然说的是经济活动,它也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领域。
我们中国人今天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同样有自己的思维观念来指导,而且这些观念还大多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中学为体”的“中学”)。下面就试着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表现。——2010.3.3
abc什么意思说到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观点与南 怀瑾先生不同。我们不追求孔子思想的本意,而是探讨真正影响后人的孔子思想。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我们谁也不知道,因为孔子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唯一保留孔子思想的《论语》也是他的弟子编的。谁知道那里面的话是不是孔子说的?兴许孔子还说过别的什么话,他的弟子没告诉我们呢?其次,历史上那个真实存在的孔子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没有任何意义,对我们施加影响的就是历朝历代所宣扬的孔子。所以当我们说到孔孟思想时,指的就是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孔孟思想。
影响中国二千多年的思想,都源于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东周及以前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当我们说传统文化时,指的就是春秋时期及以后所形成的政治文化思想。我认为一个民族同一个人一样,也有她的性格。(或许前人也有类似观点,我不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是从秦国开始塑造的。套用《论语》中孔子的话做个比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秦建国至秦统一六国时期,相当于“十有五而志于学”,百家争鸣、五侯争霸和七国争雄就是中华民族的学习阶段;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当于“三十而立”,中华民族已经知道她需要什么了;到明朝时就相当于“四十而不惑”,中华民族的思想被统一了,不再为五花八门的解说所迷惑;清朝末期开始相当于“五十而知天命”,中华民族有了对付外界变化的法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知道什么该变,什么不能变;“六十而耳顺”(能容忍不同意见),这一阶段眼下还没到来,不过也快了;再下一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自由发挥)就有点太远了,以本人的愚钝无法预见。
秦国是周朝最晚出现的国家之一,当初周武王大封天下诸侯时,还没有秦国。二百多年后,秦国祖先秦非子因给周孝王养马有功,周孝王就给了他一块封地,算是有了自己的产业,变成周孝王的家臣,而不是诸侯(不是独立的国家)。虽然那块地方,在周孝王和诸
星期四英语怎么说侯看来不是什么好地方,周边都是未开化的野蛮部落,可是给秦祖先留下了足够的打拼空间。经过秦祖先百余年的征战,降服了一个个野蛮部落,那是越打越强,领地逐渐向西扩展,地盘也越来越大。到周幽王被蛮族围攻,举火为号,只有秦仲子领兵前来救驾,不过还是来迟了,周幽王被杀。周平王继位,秦仲子护送平王东迁,周平王就封秦仲子为诸侯,位列三等即伯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这才正式建国,与诸侯平起平坐。所以秦建国是在东周初年,周平王时期(前画秋天的图画770年)。平王东迁后留下的土地,起先被蛮族占据,后被秦国逐步收回,等于把西周天子原来的领地又送给了秦国,这样一来,秦国的地盘就更大了。
秦国地处西疆,收服的民众又都是未开化的野蛮部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十分落后(没有那么多的周朝礼制规矩),无法与中原诸国相比。所以,当时的列国都瞧不起秦国,把秦国看成是野蛮国家。但是,正因为其民众都是未开化的野蛮部落,所以秦人十分好战,待经济逐渐发展后,就逐渐演变成军事强国。秦国与华夏诸国另一个根本不同点是政治体制。它没有彻底实行周朝的分封制度,获得少量土地的大夫和士,不像诸侯国大夫那样拥有那么大的政治权力,他们的土地仅仅是他们的食邑(相当于薪水),秦国公室从一开始就是一家独大。秦国在文化和政治上与华夏诸国的不同,被认为是不尊周礼。这也
是为何孔子周游列国,却没有去秦国的原因。秦国公室始终牢牢把握着国家政权,秦国的大夫和士只是一种形式,他们从来没有与公室抗争的实力,所以独裁是秦国的传统。秦国逐一收服六国的过程中,即开始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推行秦国的政治制度,取消诸侯国的分封和世袭制度,建立郡县制,由中央政府指派地方官员进行管理。这一制度直到今天还在延续。所以,我们今天的政府体系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政治文化。正是从这一点,我们说秦国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我们应当祭奠的祖先不是炎黄二帝,而是秦非子。
户籍制度也是秦国留给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一。说到秦国,就不能不谈到商鞅。商鞅本是卫国人,还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和孔子一样家族没落了,降到士的地位。投靠魏国宰相公孙痤门下当家臣。公孙痤十分欣赏商鞅的才能,临死前向国君魏惠王(周礼在战国时期彻底败坏,诸侯僭用“王”的称号,等于说与周王地位平等)推荐商鞅。但魏惠王不能用,这可能是因为商鞅的那一套在魏国无法实施。所以商鞅就跑到秦国去了,这也是有原因的。商鞅知道他的那一套要想实施,非得借助强势国君的支持不可,环顾列国,也只有秦国国君才有这个强势。所以他就通过太监的门路见到了秦孝公,并说服了秦孝公实行变法(前356年,秦孝公十三年),使秦国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强国阶段。(前二个是获得封地和封侯,即立足和建国阶段)商鞅的变法思想据说来源于李悝,李悝出任魏国宰
相(前422年)后也实行了变法,与商鞅比属于小打小闹。李悝之后还有一个吴起,吴起也是卫国人,据说还拜过孔子的弟子曾子为师,但是他没有遵循孔子恢复周礼的思想,也算是孔门的不孝子孙。吴起跑到楚国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在楚悼王死后被杀,新法被抛弃。商鞅的命运和他一样,也是在秦孝公死后被继位的秦惠文王杀害,但是商鞅的制定的法律还继续实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比李悝和吴起更彻底,内容也更广泛。上面提到的郡县制就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户籍制度也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它的本质就是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不允许农民迁徙或改行,为了更好地监督这一制度的实施,还颁布了连坐法,即让相邻的几户农民相互监督,一户犯法几户同罪。连坐法也为后世效仿,也应算是传统文化之一。譬如我们今天,当某人犯罪后,若家属隐藏他,也有罪,实际上就是变相的连坐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