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综述
【摘要】给排水系统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功能的有序运行、市民日常生活的有序开展,乃至城市化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处于快速发展、升级阶段,市政给排水系统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海绵城市理念契合市政道路给排水科学设计的需求,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的原则、要点等进行综述,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海面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
在城市升级发展的背景下,市政给排水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最终效果及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海绵城市理论注重对雨水的合理化收集和处理,可在城市内部形成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和利用,从而解决一些城市长期面临的水资源紧张、内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将海绵城市理论引入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可显著提高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1. 海绵城市的概念与意义
海绵城市是在生态城市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城市规划理念,其核心是构建城市的水循环能力,一般通过使用特殊材质的施工材料,如路转、蓄水设施等,提升城市内部对雨水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效的蓄水、排水协调动态管理。
手机通过电脑wifi上网海绵城市理论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市政道路的设计理念。传统市政道路施工所使用的路砖和路基等一般都是实体结构,渗透性较差,当降雨量较大或雨季时,大量的雨水会蓄积在道路表面,无法排出,这给市政给排水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旦给排水系统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就会导致降雨量超出排水量,城市内部会出现大量的积水区,内涝灾害由此发生。这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也会对城市建筑等造成破坏,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整个城市的运行陷入瘫痪,给城市造成无法弥补的经济损失。
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可增加道路施工中弹性材料的使用,减少实体、硬化结构的应用,同时增设具有良好蓄水性的城市绿地、湿地等,从而提高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率,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循环。此外,海绵城市理念下的绿地景观还具有丰富的生态、景观功能,契合了当今城市的生态建设要求。
2. 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2.1难以满足城市实际需求
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最常见问题是配水设施无法满足城市实际的需求。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城市建筑也向着高层乃至超高层不断发展,而这些高层建筑往往对配水设施有着更好的要求。在设计给排水系统时,若未能考虑到城市的发展趋势,则系统在实际运行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水压不足、管道堵塞、管道泄漏等。
2.2 未能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在传统的市政给排水系统中,20%的雨水会渗入地下,其余的80%则会流失,这无疑是对水资源的一种巨大浪费。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城市路面硬化,导致雨水无法渗透路面进入地下水系统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需要采用新的路面铺设材料和结构,减少硬化路面的比重,增加雨水的渗透量,从而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3.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黄豆排骨的做法3.1 路基排水设计
市政道路是由众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路基是市政道路的基础和核心,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道路的稳定性。为改善市政道路的给排水性能,在路基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也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的给排水设计不仅能改善市政道路在城市水循环中的功能还能减少雨水积压给道路自身带来的破坏,从而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在路基的给排水设计中,首先需要事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对当地的环境、降水量、气候条件等做好调研,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需要结合路基的排水性、透水性等基本参数,拟定科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加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监管;最后,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在保障路基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路基的透水、排水性能。
周冬雨 张一山3.2 人行道设计
大数据查询人行道也是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重要一环,若人行道设计不合理,将有可能影响道路给排水功能的有效发挥。在人行道的设计中,也应引入海绵城市理念,提高人行道的透水性和排水性,避免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因人行道积水而影响市民的日常出行。在人行道的施工材料选择上,应在保证人行道强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透水性强的材料,同时应考虑到材料对土壤成分的影响。综合上述要求,宜选择性能好、透水性强、经济环按部首查字
保的可再生材料作为人行道的施工材料。在排水管的设置上,应综合考虑坡度、位置等,一般人行道的横纵坡坡度分别为2.5%、1.5%左右时,人行道的排水性能可达到最佳水平。
3.3 车行道设计
目前,大多数城市的车行道排水功能都较弱,在设计时可参照人行道的设计理念,结合实际情况,提升车行道的排水性能。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车行道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其功能和特性。车行道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车辆通行,而车辆的行驶速度较快,对道路的强度、密度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车行道的设计中,首先应满足车辆通行的密度和路面平稳性,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选择透水性较强的材料,以减少车行道的积水。为了减少车辆打滑的现象,车行道的路面铺设材料还应具备较强的防滑性。
3.4绿化带设计
绿化带在市政道路中起到了美化、改善环境等功能。绿化带自身一般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且绿化带中的绿植还具有锁水功能,因此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合理应用绿化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绿化带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雨水。绿化带两侧可以设置固定的雨水沟,用于储存雨水。雨水沟一般可布设于绿化带路面下方15-20厘米处,这样既可以起到良好的储水效果,又不会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绿化带和雨水沟之间应用管道进行连接,实现雨水的有效渗透储存。此外,绿化带中还可增设溢流系统,以便在雨水储量超出雨水沟承载限度时,能及时地排入下水道中。
(2)过滤水体。绿化带收集到的雨水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要经过过滤系统的过滤后提高水的清洁度,否则有可能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水体一般需要经过多层过滤才能达到使用的标准,可以考虑在首层铺设植土,对污染物进行吸附;第二层铺设砾石,并在其中铺设相应的渗透管道,确保过滤后的雨水可以及时地向地下渗透,对地下水进行补充。
(3)缓排滞蓄。可根据绿化带的整体布局和内部结构,设置导流系统,以引导雨水及时、持续地流入地下。导流系统的结构、形式应根据绿化带自身的特性来设计,可在地下设置明沟,先将雨水引入明沟。再在明沟两侧设置沟渠,将雨水进一步引入明沟内部,实现科学配水。采用这种设计方式可在降雨量较大时通过雨水口的调节,使雨水留存于绿化带内部,从而缓解给排水系统的压力。
(4)排放设计。溢流系统是保障雨水有效排出的最后一个环节。当降雨量较大时,绿化带
的雨水收集和滞蓄系统也无法有效满足雨水调节的需求,这时就需要构建合理的溢流系统,以确保雨水的及时疏通。溢流管道应与城市的排水管相连接,当降雨量过大,雨水口的积水无法及时排除时,位于地势较低处的绿化带首先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再经过溢流管道将雨水排放到市政排水管道中。
3.5附属设施ie浏览器打不开怎么办
市政道路的附属设施包括路缘石、路肩边沟等,它们在给排水系统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海绵城市理念,这些附属设施的设计也应一定的原则。路缘石主要分为立缘石和平缘石两大类,两者的性能和优势有所差异,在实际设计和应用时应根据路况进行合理选择。传统的路肩边沟一般选用混凝土材料进行施工,但这种材料易堵塞、不美观,且不具备净水功能,可考虑在地表沟渠内部种植植被,提高净水性能。
4. 结论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符合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有效提升城市内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改善城市环境。在实践应用中,应在深入全面地理解
海绵城市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合理设计、布局给排水系统,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杉. 关于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 建材与装饰,2019(15):117-118.
[2] 吴文.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19):82-83.
[3] 李宏民. 海绵城市建设降雨径流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综述[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10):79-8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