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神话
摘 要: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作为普及美育的重要教学形式,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自身课程实践,探究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其美育作用,培养具有审美感知能力及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美育;通识课程;高校教育
视目前国内的中学阶段教育的基本理念仍然是以成绩为导向,学生普遍缺乏自主思考的经验和能力,缺乏个性化的视角和眼光。马上要求他们选择一个较具有个性方向的问题来研究,并且这个方向又要具备较大的研究价值、空间和可操作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面对学生选择的千奇百怪的主题,教师应尽可能地进行引导,使学生对比较表面的选题进行深化,而不是越俎代庖。
其次,主题的选择要建立在对美术史,尤其是当代艺术基本现状和研究主题范围了解的基础上,至少要对西方和中国现当代艺术现状有大概的了解,尤其是要了解现当代艺术语境中的主要思潮和问题取向。这就要求史论课程作为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尽量提前,最好在大一阶段就开展。
小学二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再次,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对学生选题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对当下艺术现状的介绍只能帮助学生建立选题的背景,对具体的选题最有帮助的应该是具体的案例研究。现当代艺术的课题主要有社会现状的分析表现、个人情感体验、自身与社会的联系、艺术与自然科学的重叠、当代语境下的民族与地域文化的转化更新等。教师在每一个范围中圈定一两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能够给学生的选题提供非常清晰的示范。
2017年立秋又次,从选题到研究,应该将绘画语言风格作为核心内容。现当代艺术是依靠观念来驱动的,但是观念思想是依靠视觉化的图像来实现。画家毕竟不是思想家和社会学家,画家使用图像言说,用风格阐述。因此,学生选题应该围绕具体的语言风格而不仅仅是抽象的思想,如表现性语言、抽象风格、装饰化风格、传统风格的更新等。
最后,主题化的教学理念需要整个学科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配合。在绘画基础教学阶段,教师需要从观念上把课程的开展当作是研究的过程,而并非每门课程都必须展示出完美精致的“成果”。主题化教学实践也需要参与教学的教师的配合,教师需要有开阔的现当代艺术视野和较高学养,并且有丰富厚重的理论和美术史知识储备。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绘画教育,尤其是绘画基础课教育,从初始阶段就应该将创造观念作为统摄一切的纲领,将“主题化”观念引入绘画基础课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摆托“能力”意识的困扰,将“主题化”观念引入绘画基础课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黄河的成语>教师节祝福的话送给老师[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课程建设项目“造型基础1”(项目编号:PX-4718181)成果论文。
作者简介:李旭鹤(1981),男,陕西扶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油画语言风格研究。
通识课程作为高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授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造就具有开阔眼界、丰富情感、知识多元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明确开展“培养审美”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这就明确了高校美育的现实意义与最终目的。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最早是由席勒在18世纪中期提出的。中国现代美育思潮始于20世纪初,而后,美育依托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在基础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甚至社会与家庭教育中均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实施现状,探讨新颖的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方案与措施,希望在课程实践中最大限度发挥美育作用。不同于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艺术类通识课程是以艺术专业技能作为培养艺术人才的基石,并占据教学的主体地位,而更多地以艺术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为主,普及审美观念,陶冶情操。
一、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实施现状今年小麦价格
目前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学生层面、教师层面、管理层面。
在学生层面,学生对通识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多以拼凑学分为目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求知的欲望。如此会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与备课质量。另外,目前课程多以大班教学为主,部分学生存在浑水摸鱼的现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