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买房《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读后感
我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巡察部门工作,没有在经济金融部门的工作经历,但经常会看新闻,对于新闻中出现的“供给侧改革”"降杠杆","去库存"等经济术语仍然会较为陌生,同时也隐隐地觉得这些词语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且这个影响机会非常巨大。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看了刘鹤副总理的的著作《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一、内容概述
本书约3.5万字,我先后一共花了20多个小时才看完。本书成书于2012年,作者刘鹤时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2010年起,中央财办启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期望以史为鉴,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组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参与研究。参与单位分别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机制等角度展开研究,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中央财办进行了综合研究,完成了总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研
究成果已经在为中央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九大之后刘鹤地位上升明显,作为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央企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对于当前经济具有很大影响力,他的观点很大程度也能代表高层的看法,因此当下的政策的制订和施行必然能从其著作中到痕迹。一般领导干部通常会在退休之后才著书立说,在任的高级领导著书的并不多,所以这本著作就显得比较特别了,这也是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之一。
本书分为了七个部分,七个部分分别由国内财政、金融机构顶级的经济专家组成研究小组执笔,参与编写的专家来自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开行、北大等机构,最后再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七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第一部分从整体角度,对两次危机的财政、金融、人口、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到第五部分,分别对经济金融、货币金融、金融监管、国际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详细解释不同维度中两次危机的产生原因,应对过程;第六部分,从宏观层面,呈现全球经济学家对两次危机的看法,并对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第七部分,从微观的角度,如实体经济,产业结构等层面来解析经济危机,并指出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和隐忧,寻求应对之策。
"两次全球大危机"指的是1929年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前者通过罗斯福新政得以解决,后者通过全球国家携手进行经济刺激得以度过。今年是八哥犬图片2008年经济危机后的第十一个年头,似乎也是多事之秋:中美贸易战,贸易保护主义,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土耳其,巴西等国)的货币贬值……以史为鉴, 希望在阅读历史中,到未来的出口。
二、关键要点
本书包含的内容和知识点非常多,也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个人感觉这本书的难度适中,既能看懂又有新的启发。从我理解的角度, 对书中的关键内容可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方向去认识。
(一)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有两点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
1.(P250)“金融的本质是将储蓄转为投资,即通过金融市场和(或)金融中介机构将资金需求方和资金富裕方有效地链接起来。”这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金融金融,资金融通”,也即把资产端和资金端连接起来。之前看到过,企业和个人有四种金融需求:储蓄、支付、投资、融资,也大体可以窥见金融市场的全貌。
2.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润滑油,原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经济增长点,金融资本就不会流向实业,而是在金融体系内自循环,形成高杠杆和资产泡沫。
(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由第一篇“总览”和接下来的六篇由不同机构的解读组成,分别为:
- 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中央财办)*
- 从货币金融视角(中国人民银行)
- 从金融监管视角(中国银监会)
- 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视角(中国社会科学院)
- 从宏观视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从微观机制视角(北京大学)*
个人觉得第一篇”总览“和后面的三篇比较有干货、水准比较高。中央财办的结论和启示总
结得比较好,有掌舵的方向指导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宏观研究,一开始文献综述就做得很好,最后对”政府和市场“、”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短期宏观管理与长期经济增长“等几对关系的论述非常到位;北京大学对微观机制的研究是我之前都没怎么想过的(例如会计制度对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规定),带给我新的启发。
回到第一篇“总览”部分,也是本文的研究核心成果,其对两次危机的区别点和共同点总结,非常值得反复学习:
君子兰夹箭怎么办【两次危机的区别点】(P5-6)
1.四大银行有哪四大银行人口结构不同:
——大萧条期间的人口年龄比较年轻,中等收入者比例偏低,受教育程度也不高;
—— 08年危机期间,人口年龄已大大提升,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受教育程度提高,福利化制度和人口年龄因素造成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减弱。
2.技术条件不同:
51劳动节手抄报内容—— 大萧条发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工业革命),过剩生产力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 08年危机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信息技术革命),核武器的发展使得主要国家具有相互制衡的能力,鲜有国家寄希望于战争手段解决利益争端;同时信息化技术加重风险的扩散和共振。
3.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
—— 大萧条之前基本无社会保障制度;
—— 大萧条后,社会保障制度在发达国家普遍建立,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了稳定器。因此,本次危机发生时主要发达国家政府快速的直接干预,控制住了本次危机的短期伤害。
4.全球化的程度不同:
—
—大萧条之后,建立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
——限电什么时候结束当前,全球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代替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度,资本市场大大开放,跨境投资、跨国公司现象普遍。
5.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
—— 大萧条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欠发达国家受到外部震荡但只能消极接受;
—— 本次危机,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上升,在发达国家内需下滑的时候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力量。
【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侧重于政治经济学角度】(P7-15)
1.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 1870年以后发生的电力技术革命到发生1929年的危机,间隔了60余年;
—— 1980年以后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到发生20的08年危机,间隔了30余年。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政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