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数据看近十年江苏粮食产需状况
从统计数据看近十年江苏粮食产需状况
作者:***
来源:《粮食问题研究》2021年第03期
        摘要:江苏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是粮食生产、流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江苏省粮食产需状况如何,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呈现出怎样的变化?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江苏粮食种植面积、产量、消费量、流通量等关键数据的研究,总结了其中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预测未来江苏的粮食产需形势。本文研究使用的基础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局编制的《江苏统计年鉴》。
        关键词:江苏 统计数据 粮食 产需状况
        一、粮食生产概况
        (一)播种面积基本稳定,谷物替代趋势明显
中国面积最大的省        十年间,江苏粮食年均种植面积8216万亩,年度之间小幅波动,呈现先增后减的态势,最高值出现在2016年为8375万亩。2017年江苏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滑,较上一年减少1%(84万亩),创下了十年来年度间最大幅度的波动。这一变化有两个背景,一是2017年2月国家公布的稻谷最低收购价全面下调,这是稻谷最低收购价连续7年上调后的首次下调,粮食市场降价预期强烈。二是随着耕地休耕轮作试点的深入,江苏休耕轮作面积进一步扩大。2017年后,稻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加大,同时,对地方政府的相关考核中,粮食种植面积权重增加,全省种粮面积下降幅度趋缓。
        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十年间年均种植面积为3522万亩,水稻为3344万亩,玉米746万亩,三者波动趋势与粮食总种植面积的波动趋势一致。大豆年均种植面积306万亩,基本上呈现一路下滑的态势,从336万亩到287万亩,十年减少了14.5%。全省薯类种植面积年均66万亩,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前5年年均种植面积84.7万亩,后5年均值47.6万亩,降幅比较明显。2010年以来,国际大豆市场货源充足,价格相对稳定,国家全力保证高产谷物生产,大豆生产的支持政策及市场环境相对恶化,江苏省种植面积萎缩较快。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战略底线。为保证谷物
生产,豆类、薯类种植面积受到挤占,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也逐年减少,谷物替代趋势明显。
        (二)粮食总产稳步提高,夏秋粮构成保持稳定
        十年间,江苏粮食年均产量703亿斤。与粮食种植面积先增后减不同,粮食总产基本上是逐年递增,2019年,江苏粮食总产突破740亿斤,创下了江苏粮食产量的最高记录。粮食总产并没有和总种植面积同步增减,有两方面因素值得关注:一是粮食单产的逐年提高。随着全省农田水利设施逐步改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粮食作物单产稳步提高。二是高产作物替代低产作物。以压缩低产作物来扩大高产作物面积,大豆、大麦等低产粮食作物被高产的玉米、小麦水稻代替。在水稻品种上,籼稻减少,产量更高的粳稻种植面积增加。从夏秋粮构成上看,全省粮食产量中秋粮占较大份额,年均占比64%,年度间变化幅度不大。
        (三)品种构成略有变化,产需缺口逐渐加大
        总体上看,十年间全省粮食作物的产量都有增加,但不同品种增长幅度不一。小麦在
粮食总量中的占比逐步扩大,稻谷占比缩小。2017-2018年稻谷在粮食总量中占比处于十年最低位,原因有二:一是稻谷最低收购价的连续下调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导致种植面积减少。二是随着江苏“优质粮食工程”和市场化收购的深入推进,优质优价收购引导更多的农民种植食味值高的优良品种,而这些品种在单产上与普通水稻相比大多不具优势。玉米总产在全省粮食总量中的比重有先降后升的趋势。2017-2019年,江苏玉米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比重连创纪录,增长势头明显。作为饲料和粮油工业大省,江苏对玉米的需求旺盛,尽管产量增长,但在全国去库存的背景下,省外玉米流入量持续增加。全省大豆产量逐年下滑,省内消费连年增加,进口数量越来越大。全省大豆和玉米产需缺口增大。
        (四)生产布局持续调整,重心北移已成定势
        苏南自古是鱼米之乡,十年来,苏南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粮食生产资源减少,种植面积和产量下滑,粮食生产重心向苏北转移的趋势明显。2010年苏北5市(徐州、宿迁、盐城、连云港、淮安)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60.4%,到2019年,苏北5市粮食产量占比65.4%,苏南5市(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仅占10.7%。近年来,旱地直播的水稻在苏北种植面积扩大,原本在苏南大面积种植的水稻逐渐向苏北迁移。江苏
地处淮河(800mm等降水量线分界线)南北,水资源南多北少,苏北5市土地面积接近苏南5市的2倍,水资源总量却不及苏南:2019年,地表水资源总量苏南5市73.9亿立方米,苏北5市仅70.2亿立方米。水稻是需水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其生长期用水占农业用水的65%以上。随着粮食生产重心北移,特别是需水量大的水稻在苏北大面积种植,必将给苏北的水资源利用、耕地资源保护和生态安全等带来挑战。
        二、粮食消费状况
        十年間,江苏省人均粮食占有量逐年提高,从人均421.3千克增加到人均459.8千克,但仍低于470千克的全国人均线。江苏地少人多的省情决定了这一现状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清朝的历代帝王        (一)江苏省粮食消费量测算
        按照直接食用、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四种用途,测算粮食消费总量。直接食用粮食数量根据全省平均每人直接食用粮食量乘以当年常住人口数量测算。饲料用粮属于粮食间接消费,采用反推的方式测算,将全省居民一年所消费的各种畜、禽、水产品折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是什么意思
合为原粮。参照有关研究成果,确定粮肉比如下:猪肉3 : 1、牛羊肉2.2: 1、家禽2.2: 1、蛋类2.3: 1、水产1.3: 1、奶类0. 4: 1。工业用粮测算方法与饲料用粮一致,采用反推的方式,按照粮酒比2.3: 1,大豆出油率17%计算。工业用粮主要是酿酒和大豆榨油,因未查询到工业酒精、酿醋、淀粉、味精及副食品等人均消费数据,暂不列入测算。全省种子用粮量根据不同作物单位面积种子用量乘以其播种面积推算,主要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单位面积种子用量数据来源为《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因统计年鉴中2013年前直接食用粮食的统计口径不同,本文使用2014年到2019年共6年的数据,测算结果显示6年间全省年均消费粮食509亿斤,其中直接食用粮食年均191.5亿斤,饲料用粮年均消费226.5亿斤,工业用粮年均76亿斤,种子用粮年均15亿斤。总体上,全省直接食用粮食呈逐年递减趋势,饲料用粮逐年增加,种子用粮年度变化很小。
刘亦菲与王力宏        (二)产消盈余逐渐缩小,产需平衡压力隐现
        根据主要食用品和种子用量推算出的粮食消费量是必要消费量,是理论上满足全省居民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的最低粮食消费量。全省年均703亿斤的粮食产量较年均509亿斤的消费量,存在约200亿斤的盈余。需要说明的是,酿醋、淀粉、味精及副食等食用品未推
算计入用粮消费,工业酒精用粮也未测算,根据2019年有关加工数据估算,这两部分粮食消费约80-120亿斤。江苏粮油工业发达,随着人们对食品多元化需求的增加,全省加工用粮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我国生物能源生产主要使用陈化粮食和非粮作物,并且遵循“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但随着经济增长,能源需求旺盛,生物能源发展必然对粮食数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江苏是养殖和饲料生产大省,其产出品外销量大于购进量,全省实际饲料用粮量高于测算量。再加上每年粮食在储存、运输、加工、餐饮等环节的浪费,全省每年粮食实际消耗数量要远大于509亿斤。从产消上看,十年间全省粮食总产量大于消费量,但粮食产量的增速低于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产需总量平衡的压力将在未来逐步显现。
餐厅名字        三、粮食流通情况
        江苏是粮食流通大省,依托“两纵两横”粮食物流通道和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充分发挥公、铁、水联运优势,江苏粮食流通呈现大销大购的格局。近几年,每年粮食跨省流动和进出口量超过1200亿斤。省外购进粮食数量约占销往省外数量的1/2,江苏通江达海的交通条件,便利了外部粮食购进销出,粮食贸易十分活跃。
        江苏省粮食总量自给有余,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粮食品种和区域产需结构的不平衡有扩大的迹象,粮食流通面临较大压力。一是粮食品种产需不平衡带来的流通压力。全省稻麦产需盈余,部分外销;玉米、大豆的产销有一定的缺口,需要从省外和国外调剂。2019年,全省购进大豆2436万吨(省外购进477万吨,进口1959万吨),减去销往省外的1515万吨,净购入921万吨,占全省粮食销费量的26%。2019年玉米购进584万吨(省外555万吨,进口29万吨)占当年全省粮食消费量16.5%。十年间,外购粮食数量增长了82%,外销粮食数量增长了65%,外购粮食中大豆和玉米占据了的相当大的比例,预计未来随着饲料和工业用粮需求的增加,江苏省粮食品种产需不平衡带来的流通压力仍会增加。二是粮食区域产需不平衡带来的流通压力。从区域看,粮食生产进一步向苏北集中。因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省内粮食产需不均衡状况日益严重。苏北成为全省粮食增长中心,苏南粮食产需失衡,苏中自给稍有余。由于人口增长和其他消费拉动,苏南粮食需求旺盛,产需缺口逐年扩大。十年来,苏南产需缺口越来越大,粮食自给率下降趋势明显。苏北5市产需盈余逐年增加,2019年达盈余892万吨。在江苏省内,“北粮南供”与全国“北粮南运”叠加,地区产需不平衡导致的粮食跨区域流动数量巨大。
        四、面临的形势
        (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扩大粮食需求
        一是人口增加导致粮食消费的刚性增长。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生育率上升,人口增长态势得以继续保持。江苏发达的二三产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人口持续流入。各地推出各项政策提升人才吸引力,优越的经济社会环境,势必吸引更多的“孔雀东南飞”,全省常住人口保持增长。人口数量增加必然带来粮食消费量的增加。二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粮食需求的增加。2019年,江苏城镇率达到70.6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近5年,江苏的城镇化率在高基数的基础上,依旧保持着每年1%以上的增长速度。有关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粮食消费将增加500万吨”。城镇居民膳食结构升级,一方面肉蛋奶的需求量和饲料用粮消费量增加,加剧了粮食品种产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另一方面,对果蔬花卉类农产品以及绿、有机等健康饮食的需求,将会挤占粮食生产所需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从而给粮食安全带来双重压力。
        (二)依靠物资投入实现粮食增产的形势严峻
        随着耕地、淡水、劳动力等资源约束的加剧,依靠物资投入实现粮食增产的难度将不断加大。一是粮食播种面积耕地和质量压力。有研究显示,东部一些省份城市化率每提高1
个百分点,耕地就要减少约200万亩。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非农产业都将占用大量耕地。由于比较收益低,原本种粮耕地转作蔬菜水果等其他农产品生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困难。同时,伴随着耕地的高强度利用,土壤养分流失,耕层变薄,耕地地力下降较快。二是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江苏省水资源总量位列全国20位,属于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极度缺水的省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是用水大户。江苏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错位分布,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北粮南供”意味着苏北相当数量的水资源被以粮食的形式转运到苏南,苏北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影响着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三是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短板。农村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既存在数量上短缺,也有能力上的不足。伴随着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职化,青壮年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老幼妇成为粮食生产主力军,其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农业新技术、粮食新品种的应用和推广。粮食生产者能力素质与现代农业尚不匹配,引导人才流向农村的相关激励机制仍需完善。
        (三)政策性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激励效应减弱
        国家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和粮食收储政策对促进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进城
务工农民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构成的比重愈来愈大。2019年江苏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将近一半,再加上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第一产业在农民家庭收入中比重较低,粮食政策性补贴对传统种粮家庭的激励效应下降。针对散户而制定的粮食补贴政策,随着粮食生产规模化的推广,已无法有效激发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组织的种粮积极性。国家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现有收储政策与粮食生產补贴仍在探索调整优化,如果政策支持强度下降或者补贴不足以弥补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粮食生产必然会受到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