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及其原因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如今,经过30年的摸索、实践和不屈不挠的努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集中体现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上。
我们从国家统计局2008年10月27日公布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的数据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和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GDP从占世界1.8%升至6%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978年,我国GDP只有3645亿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万亿元,30年来,我国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国2007年GDP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从1132亿到5.1万亿元 财政家底愈发厚实
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达到51322亿元。
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 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
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6.5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实际提高7.2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从21.9元增加到1.3万元。
从世界第29位到第3位 成为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
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104.3倍,居世界位次由第29位跃升到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7%。
1979年至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602亿美元,近年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非金融部分)仅为29亿美元,2007年达到了187亿美元。
从1.67亿到1.5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由短缺到富足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2006年超过万亿美元,位居世
界第一;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
从国有占绝对优势到非公快速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7.6%,国有占绝对优势;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29.5%。国有企业占比的下降并没有改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仍占绝对优势。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产值占68%。
城镇化率从17.9%上升到44.9% 城乡协调共同发展
我国城镇化水平年均上升0.9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均增加1453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均减少216万人。
主要产品产量世界前列 商品和服务从短缺到总体平衡
2007年,粮食产量达50160万吨,比1978年增长64.6%;肉类产量增长5.5倍。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了23倍;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22个大类中
有7个(如纺织品等)名列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18.6倍。2007年,谷物、肉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新增公路269万公里 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瓶颈”不断突破
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总自给率达90%。移动电话用户由1990年的1.8万户迅猛发展到2007年末的5.47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位。
年份 | 1978 | 1983 | 2007 | 增长 |
GDP(亿元) | 3645 | 249530 | 1979-2007年年均增长9.8% | |
人均GDP(元) | 液晶电视质量381 | 18934 | 1978-2007年年均增长8.6% | |
财政收入(亿元) | 老人与海 歌词1132 | 51322 | 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 | |
外汇储备(亿美元) | 1.67 | 15282 | ||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 207 | 21737 | 1978-2007年年均增长17.4% | |
其中:出口(亿美元) | 98 | 12178 | 1978-2007年年均增长18.1% | |
进口(亿美元) | 109 几号立秋2021时间表 | 9560 | 1978-2007年年均增长16.7% | |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 9.16 新房备案查询 | 748 | 1983年-2007年年均增长20.1% | |
居民收入(元) | 343 | 13786 | 1978年-2007年年均增长7.2% | |
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元) | 21.9 | 13058 | 1978-2007年年均增加449.5元 | |
中国经济的崛起有力地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成就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呢?我想,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如果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从49年到78年,中国除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外,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上也存在这一些偏差,因此必须改革,而且是彻底地改革,以到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合理有效的发展方式。中国的明清两代,因闭关锁国而逐渐落后于西方世界,中国建国后又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因素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交流,到1978时,中国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都远远落后于西方,而对外开放则给中国提供了一条与外部世界互通有无的渠道和途径,尤其可以从中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一些现代化的人文思想等等。开放有利于中国寻更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促进改革的全
面和彻底进行,能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更有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改革的任务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必然是全方位的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的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农村的改革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之后又逐渐转移到乡镇和城市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重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改革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相应的政治体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的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