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1672-9064
CN35-1272/TK
作者简介:李想(1999~),任职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研究方向:生态旅游及生态保护。
奖学金申请书格式关于推进闽江流域(三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建议
创业名言大全李想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
福建是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省份,但存在“整体生态规划和落实进度不顺畅,资金整合机制和
系统谋划不合理,科技支撑能力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难点问题。通过对闽江流域(三明)保护修复试点的调研,提出整体规划、分区分片推进试点,打破碎片化治理模式,多元化筹措资金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闽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调研报告中图分类号:S1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64(2019)06-007-02
1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思想重要举措
福建作为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省份,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小流域污染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取得积极成效,总投资约121亿元。但长期以来受高强度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生态安全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严重影响和破坏,不少矿山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和生态破坏得不到有效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只有打通彼此间的“关节”与“经脉”,才能全方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闽江流域(三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调研有关情况阐述如下:
2三明市试点工作进展
三明市高度重视修复试点工作,为破解闽江流域(三明)
深圳解封生态环境问题,对区域内生态资源进行全方位保护,省控断面全面达标,保障了福州等下游地区用水安全。通过确定控制性详规编制基本要求,动态掌握省级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等办法工作进度,制定适合试点项目管理实际的规章制度,确保试点项目目标清晰、责任明确、要求具体、管理到位。2018年三明市计划实施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等五大重点工程,共71个子项目,总投资44.02亿元。同时从整合安排地方配套、对接省上配套资金、继续争取中央支持、积极吸引社会投资、严格规范项目管理等方面落实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补助政策。
逆转检事攻略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恐怖片排行榜前十名
管理办法还不明确
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管理办
法、资金管理和绩效考评办法等考核标准正在制定当中,项目资金分配方式、份额、验收考核标准至今尚未明确。部分生态修复项目往往把以往由环保、水利、国土等部门实施的工程项目简单地进行捆绑,与“生命共同体”理念还存在差距。部分工程忽略后期运行管理和维护监督。3.2
协调推进难度较大
生态修复项目涉及国土、环保、林业、水务、农业、住建等部门,管理程序千差万别,“山、水、林、田、湖”等工程措施对应的实施程序不尽一致,造成难以在项目立项、勘察设计、招投标等环节中实现统筹推进。亟待生态修复的县域往往是财政
贫弱的地区,工程项目主要依靠省上财政资金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资金的筹措机制不健全。一些工程设计把资源生态环境领域的所有问题打包捆绑,没有正确处理好试点示范与全域推广之间的关系。3.3
修复要求有待统一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点多面广,技术要求纷繁复杂,不同行
业的同类工作间存在技术要求不统一、验收标准不一致的现象;专项资金管理上存在冲突,急需从顶层设计上规范统一。未有针对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和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生态修复措施和保护法律法规仅零星分散在其他生态保护规章制度,尚未形成体系。
4
意见建议
4.1
以“一盘棋”的思维制定解决方案
(1)高位谋划,分区分片推进试点。针对山水林田湖草项
目区域广、行业多、技术难的特点,要构筑“全省统筹、部门联动、市县实施、专家指导”的工作体系,把区域、流域作为保护和修复的有机整体,以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功能定位为划分依据,分区分片进行统筹考虑、整体保护、系统修复[1]。建立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制度,在生态修复管理、自然资源资产
产权和用途管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创美丽中国“福建样板”。(2)顶层设计,真正形成治理合力。一要高位谋划试点工
程。政府主要领导统筹指挥试点工程的推进实施,研究决定项目推进的重大事项,审定项目规划等工作。二要形成联动推进格局。各部门遵循平战结合的模式,按照职责分工开展项目审查、审批、资金监管等工作,对综合性项目实行会商研判、信息共享、联合督导。三要充分发挥基层能动性。县(市、区)级是项目实施和资金整合的最佳载体,应明确县(市、区)政府的实施主体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协调等环节,形成整体规划、分行业实施的局面。四要规范高
效引领项目实施。积极探索建立行业专家指导、专业团队支撑、主管部门把关的多层次、立体技术指导体系。4.2
以“一张图”的铺设引领规划布局
(1)铺就制度和标准双轨,打破碎片化治理模式。一是科学划定修复空间。把整体闽江流域看成一个系统整体,统筹矿山恢复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等措施,整体规划、连片实施,以区域为载体,以湖库和流域的水质提升为目标,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
7
ISSN1672-9064
CN35-1272/TK
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打造清水绿岸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调统一。二是积极推动政策立法。适时制定福建省生态修复的地方法规、规章或政策文件,
建立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等级判别标准及相应技术指南。
(2)以机制体制为保障,强化技术指导和制度约束。一要健全工作机制。出台《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强化监督问责,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二要规范项目管理。出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项目申报、立项、招标、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保障项目有序推进实施。三要强化技术支撑。编制出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技术规范”,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四要坚持规划引领。以小流域、特定区域为单元,统筹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森林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综合整治等措施,使生态效益最大化。五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制定适合试点工作实际的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工程审计监督的办法,建立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奖补制度,构建专项检查与跟踪审计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管体系。4.3以“一条路”的布局探索治理模式
(1)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要站在国家工程试点的角度,率先在立法、体制、机制、技术和模式等方面实现突破。因地制宜,探索多样性的治理。在整治后的矿山废地实施彩苗圃、设施农业、矿山公园等绿产业项目,探索废弃矿山“开发式治理”模式;结合茶园水土流失,推广“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前埂后沟缓台”和梯壁植草等建设模式;采取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促进兴业脱贫,探索生态+精准扶贫模式。
(2)探索系统治理、全局治理的新途径。一要加强整体规划设计。进行整体勘测和设计,围绕“固好山
上土、集净山间水、保护山下田”的目标,将“治山”和“理水”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治理模式,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草则草、宜工则工,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势利导,确保山水林田湖生态治理项目达到成林成园成景的效果。二要科学划定修复空间。考虑水体保护和流域单元相对完整性,把整个流域看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谋划布局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围绕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时空布局上统筹各类时序安排和空间布局。突出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敏感区域,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和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估,合理确定需要优先保护和修复的重点区域,努力做到在整体推进修复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修复区域。三要优选筛查试点项目。加强对项目实施影响和作用的论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安排不同类别项目。坚决剔除与工程关联度弱或预期治理效果不明显的项目,聚焦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保护修复要求迫切的重点区域,进一步优化各类项目的整体布局、层次划分、近远期实施重点和投资估算,力争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产生最优的经济效益[2]。四要系统推进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市级规划分配、县级规划实施”,明确项目的实施边界和责任边界,确保项目的可管可控。按照项目申报要求,应尽快推动三明市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生态云平台建设、三元区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明溪县国际候鸟繁衍迁徙通道保护与修复等一批符合国家和省上要求,能够实现绩效指标的试点项目先行实施,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
(3)积极创新生态保护新模式。一要深化“河长制”。完善河长巡查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智慧河长”平台,切实加强河道保护管理。广泛发动企业和社会组织认领河流、河段担任河长,志愿者担任河道监
督员,推动“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二要健全环境网格化监管模式。充分发挥环境监管网格运行平台作用,运用“生态通”APP、电子监控等形式,健全市、县、乡、村三级网格化联动模式,逐步将网格细化延伸到自然村,确保网格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考核评价客观,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3]。三要落实生态综合执法模式。通过组建生态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环保、水利、国土、林业、安监、农业等部门生态领域的行政处罚权;发挥检察院生态环境检察科作用,严肃查处生态环境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五要探索废弃矿山“开发式治理”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在整治后的矿山废弃地实施彩苗圃、设施农业、矿山公园等绿产业项目,探索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六要探索生态+精准扶贫模式。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发展大棚蔬菜及观光、采摘农业,发展生态产业,或通过聘用吸纳贫困户参与工程劳作,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促进贫困户兴业脱贫,创业致富。4.4以“一池水”的理念筹措资金渠道
一要用好上级补助资金。激励约束各县(市、区)加快、做实、做优项目,资金采取“额度下达、进度拨付、绩效清算”的方式分配拨付,可根据各地的实施推进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最后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行清算。二要落实地方政府筹资责任。按照“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原则,统筹地方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存量资金,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力度,保障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三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职责不变、渠道不乱,资金整合、打捆使用”原则,整合各级财政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土地整治与修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河流治理
、生态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优先布局到试点工程区域,发挥资金集聚效应和协同作用。四要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充分利用国家对生态环保领域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政府专项债券和国开行、农发行专项建设基金贷款。五要发挥政策引导效应。鼓励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两个领采用PPP模式,深化跨区域、全域化“打包”治理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夏晖,何军,饶胜,等.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思路与实践[J].2018(46):17-20.
2高世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探讨[J].中国土地,2018
2021中秋节快乐祝福语(12):40-43.
3吴运连;谢国华.贛州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的实践与创新[J].环境保护,2018(7):80-83.
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