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以鲁朗镇扎西岗村为例
西藏林芝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以鲁朗镇扎西岗村为例
张丽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
摘 要:本文在乡村旅游、旅游扶贫等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以林芝县鲁朗镇扎西岗村为例,分析了西藏林芝地区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现状和主要困境,进而针对提出了政府主导下的乡村旅游扶贫的主要模式及其配套举措。
关键词:林芝 乡村旅游 旅游扶贫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上世纪80年代,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Pro-Poor Tourism”(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简称PPT),即旅游扶贫。与“信贷扶贫”、“民政扶贫”等其它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生态和高效的扶贫方式,
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扶贫模式。国内成功的案例有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贵州的黄果树景区,湖南的张家界,宁夏的六盘山等等。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中国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贫困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这一点正好迎合了旅游业发展的新势态。林芝地区如何在振兴地区经济、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乡村旅游开发值得研究。
世界经合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田园风味(rurality)是其核心和独特卖点。以列的Arie Reichel与 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英国的Bramwell and Lane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休闲或教育性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
网页保存密码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笔者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乡村旅游是以独具特的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为载体,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风光愿望的一种旅游形式。
旅游扶贫是一种特殊的扶贫形式,通常指在欠发达地区,以当地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各种外部推动力量来扶持当地旅游业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实现众脱贫致富的目标。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扶贫是以贫困人口为主要的受惠对象,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种补充性的开发式扶贫手段。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优选产业之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贫困人口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Deloitte & Touche,IIED and ODI,1999)。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旅游业在全球发展中呈现的问题很多,但是其在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高舜礼(1997)认为旅游扶贫的对象,即目标地区主要是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相对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脱贫,还要在脱贫基础上逐步致富。刘向明(2002)也有类似看法,还认为旅游扶贫不能仅限于“物质的贫困”,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贫困”。周歆红(2002)认为旅游扶贫的目标地区和目标人口一定要明晰,否则会出现旅游扶贫系统识别机制“瞄不准”的问题,并认为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研究的核心问题。旅游开发扶贫的理论依据在于认为旅游业的乘数效应(蔡雄,1997)和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吴忠军,1996),同时,有的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林红(2000)认为旅游业也存在漏损效应。
学者们在发展战略问题上存在是采取“政府主导”型战略还是采取“市场主导”型战略的争论,刘向明(200
2)对这个问题作了比较明确的阐述,他认为政府对旅游扶贫是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不是在每个方面都必须主导,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宏观层面与整体效益上,体现在公
2010年第04期
共产品的提供上;政府也不是事事主导,当贫困地区的经济被激活,当地旅游业开始兴旺时,政府应该逐渐放手,更多地让市场起作用,做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协同”。邓祝仁(1998)对旅游扶贫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旅游扶贫开发要保护好旅游资源和当地环境,防止旅游污染和社会污染。朱京曼(2003)也认为西南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郭清霞,姚立新(2005)认为生态旅游是旅游扶贫的最佳发展模式。
笔者将乡村旅游与开发式扶贫进行结合,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和鲁朗镇扎西岗村的实地调查,研究林芝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理论背景及开发现状与试点效应,分析林芝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中面临的困境,进而结合西藏特点,以“政府主导”推进林芝地区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
二、现状分析与主要困境
以鲁朗镇扎西岗村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现状为例,鲁朗镇扎西岗村为仲麦自然村和扎西岗自然村合并的行政村,位于林芝县城以东59公里处。2008年,该村有53户279人,劳力123人,经济总收入213.91万元,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20.6%,人均纯收入5720元,人均现金收入4380元。扎西岗村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是以民俗(家庭)旅游为主并带动土特产品的产业发展。
由于扎西岗村地处原始林区,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过去“靠林吃林,吃完不管”的消极思想,造成了农牧民收入渠道单一。林业政策调整后,为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支柱产业”的建设步伐,实现在本世纪中叶把林芝地区建设成为绿生态旅游大地区的目标,鲁朗镇按照地委、行署提出的,把旅游业作为林芝地区的支柱产业的要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紧依靠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引导农牧民发展乡村旅游,引导有经济实力、有致富头脑的农户带头发展家庭旅游,为其他农牧民的参与发挥了示范引路作用。
当地农牧民长期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比较深,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最初几乎没有几个农牧民愿意走出家门参与旅游服务。“旅游”在他们的意识中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大部分农牧民仅持观望态度。旅游部门针对这一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抽调精干力量,走村入户,以讲课、实地培训、田间地头等多种形式宣传科学,以实际行动进行开导教育。单一的旅游,难以满足农牧区经济的发展需要。旅游部门还积极组织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其它相关产业,增加农牧民现金收入。一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出售土特产品,二是发展民俗旅游,出售农畜产品,鼓励农牧民走出家门,把家中平时食用
的奶渣、奶酪、酸奶、土鸡蛋等带有十足农家风味食品拿到市场销售,农家的特食品大受游客欢迎。
鲁朗镇扎西岗村主要为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完善家庭旅馆配套设施和功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停留扎西岗村体验民俗旅游,2003年—2009年争取国家旅游局、广东援藏、自治区旅游局、自治区扶贫资金等相继对鲁朗镇扎西岗村投入近666万元,修建了路、桥、演艺厅、停车场、厕所、标识牌等设施,建立了23户家庭旅馆。据统计,2003—2008年接待游客30万人,旅游收入255.5万元,户均增收近4万元。
政府主导型的旅游扶贫为扎西岗村、鲁朗镇乃至林芝地区带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应。首先,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发展旅游业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政府引导和农牧民自身的努力,从事旅游经营的农牧民的收入比其他农牧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农牧民从旅游经营中得到了实惠,思想上受到了启发,参与旅游的意识大大增强。在农牧民意识中已牢固树立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旅游才是金饭碗”的思想意识,为进一步发展旅游经济奠定了坚实的众基础。其次,旅游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渠道。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组织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其它相关产业,增加现金收入。第三,促进了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发展旅游,农牧民收入增加了,物质资料丰富了,逐步开始向健康文明的生活迈进。一是农牧民把开办家庭旅馆与正在实施的农房改造自觉的结合起来,大部分农牧民修建了既有民族特,又有农家风味的干净卫生的家庭旅馆,购置了彩电、冰箱
等现代化家用电器,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大量信息,为从事旅游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二是调动了农牧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在从事旅游业的过程中,农牧民认识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增加收入。目前,农牧民学科学、用科学、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已变成了自觉行动,为今后壮大自己的实力创造条件;三是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闲季节不用再到处活赚钱而奔波;四是促进了农牧区社会局势的稳定。农牧民通过发展旅游,深深体会到,只有社会局势稳定,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自己才能得到更多实惠;农牧民在旅游扶贫中日渐致富,自觉地承担起了维护农牧区社会局势稳定的重大责任。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林芝地区乡村旅游已有了一定基础,主要有三类经营模式。
一是以著名景点带动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模式。林芝地区米林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围绕旅游
2010年第04期
办农业。规划发展的派镇大峡谷藏猪、藏鸡等大多数已能够满足当地旅游消费的需求。
二是以生态观光旅游带动现代农产品推广。如米林县派镇吞白桃园、玉松蔬菜园等,均以吸引游人现摘、现做、现吃为旅游产品,提供游园、观景、住宿,实现了扩大旅游消费、带动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是以民俗旅游带动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传播。以农村家庭为主体的民俗和传统文化旅游在林芝县较为普遍。如林芝县的鲁郎镇五村,坐落在著名的鲁郎林海内,农牧民利用闲置的房间开办藏式旅馆,吸引游客观藏家景、吃藏家饭、住藏家房、沐浴藏式文化,并以此带动多项产业发展。
虽然这些经营模式已基本成型,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不少困境。
首先表现在农牧民和当地干部观念僵化。在扶贫的过程中,特别是初期,在西藏林芝地区,不论是当地干部还是众,都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观念。如认为旅游业是“不务正业”,是吃喝玩乐游山玩水的“花架子行业”,或者虽然认识到旅游业的作用,但由于资金难于解决,而缺乏信心,强调困难,单纯靠上面拨款的观念,把发展旅游与扶贫工作对立起来。以上错误观点对旅游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不良影响。
四级考试分数分配
其次是长官意志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倾向:一是单纯强调旅游开发的超前性和关联带动性,脱离本地区国民经济总体水平而盲目发展旅游业;二是单纯以当地的资源情况出发,埋头搞旅游开发而脱离了市场需求;三是没有树立“大旅游”和“大旅游区域”的观念,从局部利益出发仓促上项目,从而不
可避免的出现重复建设、景点雷同、资源浪费等问题。
再次是短期经营行为。在林芝地区进行旅游扶贫的开发中,由于旅游业的短期性经营行为,加之当地政府及部门缺乏可持续发展眼光和严格监管机制,导致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曾经脱贫了的地区又出现了“返贫”,个别乡村甚至“越扶越贫”。一些旅游地环境脏、秩序乱、服务差,尤其是厕所等公共卫生设施令不少游客望而却步。
当然,在林芝地区旅游扶贫进程中,还存在诸如缺乏旅游专门人才、旅游扶贫的思路比较狭窄、规划设计不科学、产品配套程度差、行业管理比较薄弱、投入机制没有形成、宣传促销困难较多等问题。
三、构建适合林芝地区的旅游扶贫模式
根据对林芝地区乡村旅游现状和困境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在政府主导下,推进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和边境旅游等三大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一是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充分利用林芝地区雅鲁藏布大峡谷、恰青冰川、南迦巴瓦峰、巴松湖等等绝妙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以自然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还可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生态旅游产业不仅改变了过去的农林牧业生产方式,而且可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埠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林芝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扶贫
天津摇号买车开发的最佳选择。林芝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严格划定生态旅游区范围,加强生态环境监控和旅游管理,保持旅游区生态环境的高品质;开展一些生态型的体验性、参与性旅游活动,以丰富生态旅游产品的内容;提供良好的自然解说服务;旅游住宿与其他旅游设施体现环保性并符合生态旅游的要求: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组织青少年生态科考与探险旅游夏令营活动,吸引学生开展生态科考与探险旅游实践活动,促使林芝成为生态科考与探险的社会实践基地之一。
二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林芝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具体表现在独特的历史、宗教文化,多民族的集聚地,藏医药的发源地,现代的文化氛围与突出的历史人物六个方面。开发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个性化需求与主题化产品相对应;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实体与活动结合的情景设计;客人与主人的互动交流;人文体验与生态旅游融为一体;解说内容科学性、政策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具体地有宗教文化旅游、历史文化体验旅游、民俗风情体验旅游等形式,以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为旅游吸引力,展示藏民族历史文化及其现实生活理念,并尽可能让游客参与其中,在与藏民交流中得到体验和感悟。
三是边境旅游开发模式。边境旅游是云南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脱贫致富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林芝南部又与印度、缅甸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006.5公里。边境旅游即可以吸引内地游客到边境来旅游观光,体验少数民族风情,还可以加强边疆与内地的沟通,促进信息交流,寻求经济合作的途径。既可以开展跨境旅游,领略异国风光、还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这是
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同胞利用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由于林芝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笔者认为林芝地区旅游扶贫模式应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开发。
贵州巴拉河采取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旅游扶贫模式。其发展历程如下:建立管理机构,成立区、县、镇三级管理机构;组建巴拉河村级民间旅游管理协会;加
2010年第04期
强培训,增强意识,提高村民兴办参加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际专家入村进寨培训并组织外出考察学习。
借鉴贵州巴拉河的成功经验,结合林芝实际情况,首先,地区、县、镇人民政府可成立林芝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工作指导小组及工作机构,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项目的管理和实施。接着在地区、县项目办的宣传动员下,项目区内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协会管理层人员,成立旅游管理协会,
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制定协会章程,明确协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及职责。然后,扶贫工作组国内外专家及地区、县项目办人员深入项目区村寨进行实地调研、座谈及走访村民,向村民们宣传了实施该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相关的乡村旅游知识,对村民及信息员进行相关培训。同时,为开拓村民的眼界,接受新观念,项目办组织林芝地区村落的村两委负责人、旅游管理人员、信息员和部分村民代表,到成功试点(如鲁朗镇扎西岗村)考察学习,重点培训。
政府主导下的旅游扶贫模式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落旅游发展环境(路桥建设、三线地埋工程、制作旅游区生态引导标识牌等)。必须强化对旅游区的管理和保护,各村设立专职信息员。要求各村信息员及时准确地收集监控信息,按时上报,为下步工作开展提供帮助和决策依据。同时林芝地区政府可下发相关通告,并印成政府通告对外宣传张贴,强化管理,以更好地保护、开发、利用旅游区内旅游资源。必须做好对区域分工进行整体规划,按照“同质中寻差异,对比中显个性,选择中把重点”的原则,围绕“林芝乡村旅游”的定位,经由专家和村民的讨论,发掘对应县、乡镇及村落的特点,精确定位,整体规划。
四、简要结论和建议
在政府主导下开发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与边境旅游的乡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离不开四项具体配套措施。
一是推进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特定区域在旅游业发展中,将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主体,通过对旅游规划、开发、运营、管理和监督等决策与执行体系的广泛参与,在保证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区全面发展的新模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本质,就是在旅游规划、开发、运营、管理、监督等旅游决策与执行过程中,使社区居民作为开发和参与主体,使他们的意见、需要和诉求能够通过正式参与渠道得以表达,在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区全面发展。林芝开展也是政府主导开发模式的一个具象体现。此举措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切实提高林芝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参与型旅游扶贫的出发点是将旅游资源开发和社区建设结合在一起,不仅考虑了旅游景观、旅游环境,而且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建设,将旅游开发融入到当地的社区建设中,使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二是鼓励村民参与。村民在自愿原则上, 以集资合股形式开发经营旅游产品, 政府扶贫资金则以股份分别存入各村民户头, 作为他们的开发基金。借鉴这一形式,林芝各村可把村民的集体利益与旅游开发捆绑在一起, 村民在政府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状况自主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产品。这样既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又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 利用政府优势进行宣传促销,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知名度, 拓展客源市场, 使林芝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迅速打开局面。
三是实现区域联动。区域旅游联动,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旅游地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和地理空间的邻近性,进行区域间联合与协作,通过“市场共享”和“资源共享”,以
同一种旅游形象参与竞争,进而增强区域旅游整体的吸引力,实现各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林芝符合实行合作开发的有利条件,与地理上邻近的拉萨在资源上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二者旅游产品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旅游扶贫开发的过程中,林芝与其资源互补或优势突出的旅游区之间的联动及合作开发是整合地区旅游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有助于解决资源雷同、优势不突出、区内竞争激烈的旅游区之间的矛盾,实现共生发展。
四是确保接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工程,旅游扶贫也非一两年就能取得良好成效,使乡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需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力、物力投入,只有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才能使乡村贫困人口逐步摆脱贫困状况。为此,林芝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必须做好跟进工作,避免出现旅游扶贫开发启动后,稍有成效便停止继续投入,或因资金困难而放弃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导致旅游扶贫半途而废,未能实现旅游扶贫目标,使贫困人口真正脱贫致富因此,制定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分期目标、筹集扶贫跟进资金是顺利实现旅游扶贫开发总目标的关键。假如某一扶贫单位或企业后续扶贫资金短缺时,有计划地交由另一单位或公司企业接替进行下期旅游开发工作,如此采用接力形式进行旅游扶贫开发的后期工作,确保旅游开发工作的连贯性与延续性和扶贫目标的最终实现。
qq炫舞印象
2010年第04期
螃蟹怎么洗
林芝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是推动乡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扶贫开发工作中须注重政府主导与地方自主开发相结合,以林芝居民的脱贫致富为旅游扶贫开发目标。在林芝优厚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积聚和利用社区、其他地区等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旅游扶贫,开发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旅游、边境旅游等富有特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旅游经济,逐步改善林芝贫困人口生活状况,最终推进林芝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懿,乡村旅游扶贫的风险性及对策研究,2008.5.
2.游佩媛,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以北京郊区民俗村、贵州省巴拉河乡村旅游项目为例,2006.5.
3.王颖,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PPT(Pro-Poor Tourism)战略研究,2006.3.
4.郭清霞、姚立新,生态旅游开发是旅游扶贫的最佳发展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5.刘益等,旅游扶贫及其开发模式研究,热带地理,2004.12.
6.朱京曼,略论西南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管理世界,2003(9).
7.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Tourism and Poverty Alleviation[R]. Copyright@2002.
8.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
9.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48-255.
10. Deloitte & Touche, IIED and ODI: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Poverty Elimination: A Report for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99.
11.邓祝仁、程道品,旅游扶贫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家,1998(2).
12.高舜礼,旅游扶贫开发的经验、问题和对策[J],旅游学刊,1997(4).
dnf安全模式解除方法浅谈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
及预防措施
彭春兰
南雄市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广东韶关 512400
摘 要:钢筋混凝土梁出现裂缝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材料或气候因素、施工不当、设计和施工错误、改变使用功能或使用不合理等。根据多年的监理经验,浅谈一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原因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 原因 预防措施
建筑结构产生裂缝是很普遍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混凝土结构尤其是受弯构件总是带裂缝工作的,在使用荷载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裂缝隙或这类结构性裂缝隙非常细微.不易为肉眼所察觉.但在现实的建筑中,混凝土结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裂缝,其中最常见的要数钢筋混凝土构件以及墙体裂缝。钢筋混凝土梁出现裂缝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有材料或气候因素、施工不当、设计和施工错误、改变使用功能或使用不合理等。根据多年的监理经验,浅谈一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原因及预防措施。
1、钢筋混凝土常见裂缝原因分析
1.1材料质量
材料质量问题引起的裂缝较常见的原因是水泥、砂、石等质量不好,若工程上用了这等不合格的材料就会产生“豆腐渣工程”。所以说只有材料的质量关把好了,工程质量才会在根本上得到保证。
1.2施工工艺
施工工艺涉及的面很广一般常见的有:
(1)水分蒸发、混凝土干缩通常是导致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原因。
(2)混凝土是一种人造混合材料,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成型后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程度。因此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捣、振实各道工序中的任何缺陷和疏漏,都可能是裂缝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3)模板构造不当,漏水、漏浆、支撑刚度不足、支撑的地基下沉、过早拆模等都可能造成混凝土开裂。
2010年第04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