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能力提升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2011电影大全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成人高考政治试题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卷(选择题 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白鹿原小说结局
河北高考时间表安排2022
11
12
13
洛克人x814
15
16
17
18
19
20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全国)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否定秘密法,通过将刑书铸在鼎器上,强调法治的作用,可知其属于法家思想,与“一断于法”思想一致,A项正确;荀子的唯物论思想“天行有常”强调自然规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属于孔子的儒家思想, “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属于墨家思想,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2019·广东佛山一中高一月考)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A.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非常注重寻权力合法的依据
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答案】C
【解析】古代中国也有刑法,只是并未成文,故A项错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并非为了寻权力合法的依据,故B项错误;刑法从“并无公开条文”到“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反映了刑法由不成文到成文的演变,这是适应地主阶级兴起、贵族逐渐衰落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刑法,未体现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3.(2020·广东惠州�)汉高祖二年下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者,置为三老。”汉惠帝四年下诏:“举民孝弟力田者,复其身(免除赋役)”。这说明,汉初统治者
A.实行独尊儒术    B.注重基层教化
C.确立选官标准    D.推行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教化本意为“上教而下化”。汉初统治者为更好的治理天下,通过置“三老”、奖励“孝弟(悌)力田(努力耕作)者”,来教育感化民众,用道德约束自身的行为。教化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对国家统一、社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B正确;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政策,排除A;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道德教化,而非选官标准和重农抑商,故排除C、D。
4.(2020·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三月考)《唐律疏议·斗讼》中规定:凡控告祖父母、父母的,即构成“十恶”中的不孝罪,处绞刑;控告其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的,徒二年;控告大功尊长的,徒一年半。这反映了唐代律法
A.缺乏法制精神    B.蕴含自然法思想
C.渗透儒家价值理念    D.未处理好礼与法的关系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的法律条文来看,渗透着儒家的“亲亲”“尊尊”思想,唐律将刑罚制度与儒家经典紧密结合,即“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礼与法、伦理与法律的合一,故C正确;材料体现了法制,A错误;自然法通常是指字宙秩序本身中作为切指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在古罗马法中渗透着一些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证据、公正、平等、自由等,B错误;《唐律疏议》继承了儒家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观点,将礼溶于律中,D错误。故选C。
5.(2019·武冈市第二中学)唐律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徙罪二年;耽误的如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这表明唐朝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强化通信管理推动经济交流
C.细密严苛律法轻罪重罚            D.完善驿传体系确保政令通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驿传制度为中央与地方政令传达、军情上报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中央及时对地方、边疆进行管理防卫,加强中央地方交流,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驿传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管理,并非经济交流,故排除。C项,题干强调国家对驿传的重视,并非以法律实施轻重为焦点,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对驿传体系完善的相关内容,排除。
6.(2019·湖北东宝�高三月考)秦汉律学是中国古代律学的发轫阶段。秦以法家理论治国,秦律中对宗法伦理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有“父盗子,不为盗”的规定。东汉时期的律学研究更为系统,据史书载:汉的律文“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这表明秦汉律学
A.延续前代以礼入法传统        B.儒法合流的趋势明显
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汉时期的法律融合了儒家思想,体现出律学以礼入法的特
征,表明秦汉律学儒法合流的趋势明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秦汉之前存在以礼入法的传统;C选项错误,律学哲理化是在宋明时期,材料并未体现;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央集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2019·湖北荆州中学)《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的《名例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出唐律
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属人原则和属地原则相结合    D.法律至上和因地制宜原则相结合
【答案】C
【解析】“诸化外人(外国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指的是根据自身国家法律来解决,反映的是属人主义原则;“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指的是依据唐朝法律及法律行为发生地的法律来解决,体现的是属地主义原则。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没有反映法律至上,排除D项。
点睛:法律上的属人主义是指法律对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和在本国登记注册的法人适用,而不论他们在本国领域内或者本国领域外。非本国公民即使身在该国领域内也不适用该国法律。法律上的属地主义是指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的所有人,不论是否本国公民,都受法律约束和法律保护;本国公民不在本国,则不受本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唐律疏议》在法律适用上已经采用两大原则,体现出法律制定的先进性。
8.(2019·内蒙古集宁一中)唐朝初年的一份借贷契约记载:“官有政法,人从私契。两和立契,画指为信。”落款有钱主、借银人、保人、知见人等的签名、画指。《唐律疏议》第48条中有“诸化外人相犯,同类自相犯者,各以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的规定。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古代中国有重视民法的传统    B.古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完备
C.唐朝法律与罗马万民法某些原则相似    D.唐朝时期外国人在中国有法外治权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唐朝法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这与罗马的万民法的原则特点有一
企业管理专业些共同之处,故C正确。
9.(2019·福建厦门外国语学校)唐律规定:徒刑以上的案件审结后,必须向当事人及其家属宣读判决,如不服判决的,可以提出要求,由原审判机关重审。若仍不能改判的,可以逐级向上申诉,直至上书皇帝,但一般不得越级。唐朝的上诉规定
A.有效地防止了冤假错案的发生        B.从制度上促进了司法的完善
C.成为唐朝盛世出现的核心因素        D.说明皇帝处理了很多的错案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是关于上诉的规定,由“必须向当事人及其家属宣读判决”“由原审判机关重审”“可以逐级向上申诉,直至上书皇帝”等信息说明在制度上体现了司法的完善,但是并不能有效防止冤假错案,因为“一般不得越级”,故A项排除,B项正确;唐朝盛世的核心社会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皇帝个人的决策等,而材料中的司法不是其核心因素,故C项排除;材料中阐释了可以上诉到皇帝,无法说明皇帝处理很多案件,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需要紧扣“上诉规定”,强调的上诉的程序、过程,从制度角度分析,体现了司法的完善。
10.(2020·四川广安�)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
A.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    B.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
C.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宗教教规入法    D.效法英美,中西结合,救亡图存彩强烈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华法系的特点有:第一,法律以君主意志为主。第二,礼教是法律的最高原则。第三,刑法发达,民法薄弱。第四,行政司法合一。据此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C、D表述与上述特点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法律体系的特点
11.(2020·湖南天心�长郡中学)美国某宪法修正案规定,“众议员名额,应按各州人口比例进行分配,此人口数包括一州的全部人口数,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无论合众国或任何一州,都不得承担或偿付因援助对合众国的作乱或反叛而产生的任何债务或义务”。据此判断,此修正案出台的背景是
A.1787年宪法导致大小州间的博弈    B.南北战争后公民数量增加
C.工业革命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    D.20世纪初民主观念不断发展
【答案】B
【解析】宪法修正案删去了“黑人只按五分之三的人口折算”,从增加的“无论合众国或任何一州,都不得承担或偿付因援助对合众国的作乱或反叛而产生的任何债务或义务”这句来看与南北战争有关,故B项正确;1787年宪法与致大小州间的博弈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