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第八辑
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
石荀潘凤英缪本正
探索南京市内自然河道的变迁以及河湖水系的形成和发展,对了解南京市的沧桑巨变,弄清河道变辻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城市兴建与水系变化的联系,为城市规划、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高层建筑的选址和基础处理,提供诸方面参考,有着重要的意义臼本文主要根据钻孔资料、测试数据.实地考察,并辅以考古成果和历史文献,对古代南京的河道变迁"水系形成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口
史前时期的古河道①
对数以节计的钻孔剖面和夫量的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确认:在南京城区地下,埋藏着一条史前时期的古河道。它的大致流向是’先自西向东横亘城南,然后乂从东南至西北纵贯城区的南北(图1九这条古河道,全按约16公里,其宽度一般都在1000米以上,最宽处训达3000米,只有在北极阁和九华山之间仅宽500米,整个古河道的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占城区总血积(64.65平方公里)的43%^±0
从层位关系分析,古河道的深權部分宜接切入基岩,古河谷的斜坡为上更新统下蜀组黄土,可见古河谷的形成应为下蜀组沉积之后的一个侵蚀期。根据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面升降的研究得悉’下蜀组沉积之后
的侵蚀期,应相当丁晚更新世末次冰期的低海面时期,即为晚玉木冰期,其时间约柱距今3MM—15000年。在这—“时期中,古气候经历了三个冷期和两个暖期的波动变化,加Z 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古河道的谷坡上,形成了三级埋藏阶地。考虑到谷坡上埋深21米取样测定的C诅年龄值为距今21430士650年,而深槽内河床相砂质冲枳物上覆的河漫滩沼泽相淤积物(取样深度12米)的C"年龄值文为距今6190±260年,所以进而推测:这条古河道存在于距今30000年左右至6000年左右。在地质时代上属于晚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和中全新世早期。
古河道深槽中的堆积物,肚度一般为30米至40米,最厚达55米以上。沉积物的粒度自卞而上一般呈由粗到细的变化,一些地区可以见到两个明显的沉积旋回,具有明显的河流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结构将征口在深槽底部,常有厚釣数十厘米到数米的粗砂砾石层;其上为细砂.粉砂、亚砂土和粉砂质亚粘土,夹有淤泥质亚粘土,厚度一般在20米左右扌再上为粉细砂、亚砂土.亚粘土和淤泥质亚粘土.粘土等,厚度一般在15米左右「顶谦为3米至5米厚的人王填上。在木河道范圈
①石汀坯等:曲南京市汽的古河道层兵・城讥辻设
的关系$门八第一m览话世血甞术门汇空论
字吃月。
59一
内,由于河床左右摆动和河流重迭发育裒形成了几条砂层透镜休并行、交叉或重迭,为一多仪型古河道。
从基岩埋深.全新世沉积物和地下的富水地段的分布来看,古河道一度曾是古长江的分汶河道,与城外的古长江相通。后来由于长江的主流线向西摆动,城区古河道所在之处成为淤涨地区苗加之冰期结束之后,气候回暧,海面上升,河床纵比降减小,河流堆积作用盛行;以及差异性的升降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辱致古河道逐渐淤塞,但仍在地面留下了汉河、废弃河道.湖沼池塘等遗迹。此后,又经几千年来入类活功的深刻影响,终于使古河道彻底埋藏,并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地势低平的外表形态口
由此可见,史前时期的南京,古长江紧逼城西,城内有宽阔的古河道纵贯南北,两者之间又有水道相通,从而使得整个南京城区,除去雨花台、富贵山、九华山.北扱阁、鼓楼岗.蜡凉山、狮子山等丘陵岗地外,几乎皆为永体所浸漫,只是在古河道淤塞、埋藏之后,才连成一片陆地。所以迄今为止.没有左南京市
60—
—
内发现早于6000年的人类活动遗址。
二、东吴以前人类对自然
河道的依赖和利用
从距今500Q 多年前南京城内开始有人
类活动到东吴在此建棘之前,大约3000多年 的时间里,人类与河流的关系,主要裘现为人
类对自然河道的依赖和利用。
这一时期,长江仍紧逼城西,城区内的古 河道虽已淤塞,但仍残留下城东北的古玄武燕的拼音
湖和城东的古燕雀湖以及城内众多的池塘和
积水洼地。城区中主要的自然河流有两条:一
出水芙蓉什么意思条是横亘城南的秦淮河及其支流青溪,…条
是纵贯城北的金川河*当时秦淮河绕过方山
向北婉蜒流经南京市区,注入长江。地质吋
老友鬼上身期的秦淮河河口,曾在现今通济门外七里村 一带。当城区古长江汉道淤塞之初,地面仍
留下了常流的细水,秦淮河即沿此细流北上,酸甜猪脚的做法
至狮子山下入江。当古长江汶道淤塞严重,特
别是由于钟山及其余脉微微上升,导致九华 山与北极阁之间的隘谷上隆瘠成门槛,阻滞
图2
一 61
一
了秦淮河水北上,并迫使其改道向西,在今水西门附近入江。金川河发源干五台山北麓,并与古玄武湖和长江相通。河口在今金川门附近。金川河是长江的古汉道淤塞萎缩后形成的自然河道。由于畏期远离入口稠密的城区,受人为爲响较小•几千年来位置变化不犬,仅因受城墙纯束,水量大为减少外图2是综合有关资料绘制的秦汉时期的城邑及木系示意图。
东吴以前,南京并未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全国的地位不显著,因而也没有可能和必要大规模地改造自然河流和开凿人工河道。芙于秦始皇开凿秦淮河的说法卫〕无论从地质、地貌角度,还是从考古.历史角度,迄今都没有到令入信服的证据。这一时期予人类对自然河道的依赖和利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笫一,人类的活动场所!总是尽可能地依靠水域。在南京附近
*已发现新石器时代和
青铜时代的村落遗址200多处夕其中最早一批原始村落,遗建立在鼓楼岗下的傍水高地之上,即现在金川河东岸的北阴阳营,其时代距今约5000多年。②这里离水源近,取用方便,又可免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第二,历代城邑总是建于依江傍水的丘险岗地。相传南京地区最早的城池,为吴国的“冶皴”③,它是吴王夫差于春秋末年椎今朝天宮一带设置的一座规模较大的冶炼作坊,正好建在淮水之滨的岗丘上亍离当时紧逼城西的长江亦不远。又传越国灭吴后夕棍据谍臣范蠡的建汶,在今申华门外西长干巷一带建造了南京地区般古老的城池—
—“越城”0越城前临秦淮河,后依雨花台,当年的民江就在西北不远处流过,右了这座城池可以控制秦淮河的入江孔道:这里又是一片高亢的地带,在地貌上属于一级阶地,无水患之弊。楚
国灭越后,在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池,命名为“金陵邑J这些虽主要来自唐宋时的记载,但世代相传,即使未必尽符史实,其历史当也应是很早的口
药渍是什么性癖三、六朝以来人类活劫与
足球场尺寸水系变化的关系
自东吴的孙权于211年把政治中心从今碱江迁来南京,直到1949年,共约1700多年的时间里亍先后有
十朝在此建都,南京几度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入类与河流的关系更为密切,尽管南京市内水道复杂,古今变化较大,许多地方河流既已干涸,桥梁也已无存。但是,参阅历史文献,凭借现存桥名,特别是对照数以万计的钻孔剖面,仍可恢复古水道的面貌。在这1700多年中,对南京的河道水系影响最大的,是六朝、杨吴一南唐和明初三个时期。
(")六朝时期
自孙权把政治中心移至南京亍到5B9年隋军渡江灭陈,先后有东昊、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约340年。这一时期,特别暑最初的东吴时期.第一次大规榄地利用和改造了南京的河道水系。
充分利用自然河道,加强城邑的囱务和发展水运交通。212年孙权在楚国金陵的基础上修建了行头城。④这座紧临大江的山城,在东吴及其以后的东晋和南朝各代.都
①疼建股实录决巻"景淀建康志Q卷18、「六轅舟必
褊举洽卷上。
②徉」京博物帯
*裨哀洛北阴阳营第一.竽二次发
掘5吨古学报^958年第工期,
③於洋耙東龙承级严右幫莒苑记◎宋$逼疋建隶
与朗事述编类「下除另注出处黄外,均引自臥
上诸书:仇另注。
@张三国志•吴书f吴主传F建廉实阳卷1&
_62—
被用来作为水军根据地和都城西面的军事重
除石头城外才还在建业都城外围的依江傍淮之处建有金城、白马城和丹阳郡等城堡。同时席秦淮河口筑长堤,名曰“横塘J并在河的两岸树有栅栏,称为“栅塘蔦
东晋时,加固了石头城,又在古冶城的西面增筑亍一座”西州城J在丹阳郡城北面修筑了一座西倚青溪、南临秦淮、形势十分险要的“东府城S以加强城包的防务。
南朝时,建康南郊的秦淮河,是最重要的交通线和军事防线。在西起石头津〔石头城旁的码头)、东
至方出抹的河段,经常停靠着数量众多的大小船船。秦淮河的下游设置了更多的渡口和浮桥,仅从现在的通济门附近到石头城这一段-就设置了24座浮桥,称为盖浮航駕其中以朱雀航为最大。
2.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系,发展江南的水运事业。彰5年常在宁镇丘陵地区开凿了一条名叫“破住渎“的运河,它的起点是秦淮河东源的句容?终点是今丹阳县境内的云阳西城。这条运河修成后,沟通了江南内部和太湖流域存为了调节水量旷便利行船,从建业南郊的方山开始修筑水坝和船闸,沿线共有14座。
在南朝时,也对秦淮河多次加以疏浚、整治,并修建了许多蓄水塘。刘宋时,对秦淮河中游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享南齐时,在句容县的曲南筑有赤山塘(在东吴开凿的赤山湖的基础上),以解决上游的水利问题0510年,又在秦淮河下游修造“缘淮塘J①西起石头城,东至光华门附近,以解抉这一带的农田水利和防治水患的问题。
乳开凿人工河道,沟通都城内外的水运交通口六朝的都城,特别是宫城,略微偏」匕,距离秦淮河稍远,水运不大方便,所以从东杲起”就在都城内外开凿人工河道,以通哥楫。人工河道中,最重要的是运渎和东渠(图3)o 据记载
*运渎是东吴时由秦淮河通向皇
宫的一条运输河逍。它是在240年JF凿的,大致从仓城(改建前的太初宫的东北面〉向附,经过西仓桥、大石桥"红板桥、严家桥、莲花桥、上乘庵、破侑营"乾道桥"红土桥、斗门桥竽,直到上浮桥之西吉称为禅灵渚的地方汇入秦淮河,后来,东晋建西州城时,城南面的护城河与运渎沟通,成为运渎的西支流。这一戦河道大约从今天的鼎新桥向西,经道济桥、文津桥、望仙桥和张公桥,在铁窗根汇入秦淮河。为了增加运渎水道的流彊,第二年在仓城与后湖〔今玄武湖)之间开辟了一条“潮沟X它的位置在北极阁与九华山之闽(即史前古河道的狹口),水分两支,一支沿北极阁南麓西行至仓城通运渎,一支沿九华山南麓东行接青溪。开凿运渎后才仓城所储藏的大量粮食和其他物资,都可经这条水道运输©
241年又在都城的东南修凿了东渠.这条河流是在青溪(亦称潘溪)的基础上,经人工拓宽、浚深而成的。青溪是一条自然河流,发源于钟山第三峰天堡城南坡.汇合俳山西段南侧溪水,在今明故宫遗址一带积水成古燕雀湖,然后顺着地势先向西流,到竺桥西北转向南,经五老、寿星诸桥到达内桥之西.接着又转向东,经内桥、四象桥、淮青桥注入秦淮河。据记载,靑溪狀勾阔五丈,深八尺”,②是六朝时城东最大的河流。东晋吋,为了増加青溪的水量,又将其与后湖挖通。
比外,267年东吴后主孙皓在昭明宫后面开凿了一条“城北渠”引后湖水入宫。入地
①〈梁书•武帝记性
®处平寰宇记洩卷凶弘輿地记叮
一6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