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因法之名结局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 课型 | 讲读课 | 课时 | 2课时 | 三峡翻译设计者 | |
学习目标 | 1.了解有关长江源头的知识;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角度,品味文中精巧的语言,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礼赞,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 ||||||
重点 | 掌握生字词,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 ||||||
难点 | 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品味文中精巧的语言 | ||||||
学 习 过 程 | 个性补改 | ||||||
一、导入活动,激趣引思 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和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国的“母亲河”。她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哺育着中华儿女。长江作为一个符号,是祖国的象征,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赞颂。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长江之歌》中第一句是这样唱的:“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祖国西部雪域高原的壮美景。 第一课时 二、预习与交流 (一)文学常识: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她1976年进藏,一待就是27年,踏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记述作者在长江源头的一段见闻的游记。《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是这部电影的主创之一,1987年3月上旬,作者随电影摄制组来到各拉丹冬,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克服了寒冷、高原反应、摔伤骨折等各种困难,坚持随大部队游览了长江之源——各拉丹冬,回来后写下了这篇散文。这篇散文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表达了作者自己深沉的思考。 (三)文体知识——游记三要素: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见所想。 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 (四)资料链接——各拉丹东: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藏语意思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消除文字隔膜。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黧黑( ) 裸露( ) 棱角( ) 掀起( ) 磅礴( ) 虔诚( ) 砾石( ) 腈纶( ) 蠕动( ) 懈怠( ) 敦实( ) 蜿蜒( ) 演绎( ) 骤然( ) 草坝子( ) 消长( ) 漫溢( )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 2.读读写写 ( )营( )寨 风云( ) ( )不经心 ( )流不息 幼儿园安全计划 ( )在目 秋( )气( ) 气喘( ) 3.解释下列词语 黧黑: 蠕动: 敦实: 懈怠: 砾石: 虔诚: 酝酿: 恭顺: 豁然: 流苏: 腈纶: 漫不经心: 川流不息: 接踵而至:恢复删除的历史记录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哭风云变幻: 历历在目: 安营扎寨: 熠熠烁烁: 熠熠: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思考:作者去了各拉丹冬的哪里?分别看到、听到了什么?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出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3.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 4.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东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东的所见所感。 第一天 所至 所见 所感 第二天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生字词 黧黑 裸露 骤然 明媚 气势磅礴 云遮雾障 接踵而至 气喘吁吁 酝酿 虔诚 蜷卧 眩晕 腈纶 川流不息 琼瑶 懈怠 皱褶 敦实 蜿蜒 熠熠烁烁 演绎 2、解释下列词语 ⑴风云变幻: ⑵接踵而至: ⑶酝酿: ⑷川流不息: 二、探究文本,感受文章魅力。 (一)体会原始美 1.第1、2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默读第1、2段,讨论、思考并回答。 2.全文重点描写了冰塔林的景。文章中哪些段描写冰塔林景?仔细品读,圈点勾画景物的特点,并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 3.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 (二)领略永恒美 1.第5段中“远方白金字塔在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茫。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的“统领”“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2.第10段“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赏析这几句话,并说说删去划线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3.第11段“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军校排名”这几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在这段话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第14段“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怎样理解这段话的作用? (三)感受苦难美 1.本文除了描写各拉丹冬雪域高原之美,还描述了了人们的活动以及“我”的伤痛, ①请同学们出描写人们的活动以及“我”的伤痛的语句,仔细品读,然后合作探究。 第一天 所至 身体状况 人们活动 第二天 ②这样写是否离题? 2.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第三段中的语句: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拓展思考 作为一名女性,作者敢闯生命的禁地,在受伤之后仍为我们展现了奇美的风景。这对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请你具体谈一谈。 四、课堂小结: 五、实践天地 课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把各拉丹冬的美景有层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你一定游览过某处景点,请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六、布置作业: 1.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了解长江壮丽之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长江之源探险的故事。 2.用“移步换景”法写一个游记片段,字数不少于200字。 | |||||||
第一课时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消除文字隔膜。
1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黧黑(lí) 裸露(luǒ) 棱角(lénɡ) 掀起(xiān) 磅礴(pánɡ)
虔诚(qián) 砾石(lì) 腈纶(jīnɡ) 蠕动(rú) 懈怠(dài)
敦实(dūn) 蜿蜒(wān yán) 演绎(yì) 骤然( zhòu) 草坝子( bà )
消长( zhǎnɡ ) 漫溢( yì ) 接踵而至(zhǒnɡ) 熠熠烁烁(yì )
3.读读写写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漫不经心 川流不息
历历在目 秋高气爽 气喘吁吁
3.解释下列词语
黧黑:形容黑。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敦实:粗短而结实。 懈怠:松懈懒惰。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酝酿: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恭顺:恭敬顺从。 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流苏:下垂的穗子,装饰在马车、帐幕等上面下垂的穗状物,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织成毛线,布料等。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风云变幻:风云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也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