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汇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汇编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了六位经过磨炼终担大任的人,其中讲舜的句子是“舜发于畎亩之中”,讲傅说的句子是“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的句子是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讲管仲的句子是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的句子是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的句子是百里奚举于市
2.带发的成语舜发于畎亩之中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写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举于士”写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举于海”写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举于市”写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节记述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受到任用的情况的句子是“管夷吾举于士”。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百里奚举于市”运用了奴隶的典故,阐述了“生于忧患”的道理。
5.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起承上启下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6A.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定会以各种苦难来磨砺他的身心,激励他的身心,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曾益其所不能”。
6B.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炼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艰苦磨炼的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两句深刻地揭示出饱经磨难对一个人成才的意义。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写上天要把重任降临某人,使其遭受种种困苦,达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
1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下造就的,只有通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指出,上天要将重任交给一个人时,会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进行磨炼,文中表明上天磨炼人的目的的两句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上天要对肩负大任的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目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写出了天降大任于某个人,让他形体受苦,精神受折磨的目的。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两句,指出艰苦磨炼可以激励心志,使人性情坚忍,增加原本所不具备的能力。
17.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阐述艰难困苦让人提升的语句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正是我们每个人要在见识、意志、品格等上下功夫的文化依据。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篇列举的六位古代圣贤之所以能在忧患中崛起,是因为他们受益于磨难而“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9.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两句,点明了上天对即将承担大任的人进行种种考验的目的。
20.三毛说:“苦难对我们,成了一种功课,一种教育”,究其原因可以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来阐释。
21.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经历磨难,对弱者来说是阻碍,但是正如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言,对强者来说却是财富。
2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人应该接受苦难的磨砺。这种磨砺的作用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3.磨难对弱者来说是阻碍,对强者来说是财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两句,概括了经历磨难的好处。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人经过磨练就会“曾益其所不能”,即才干得到增长。
25.《左传》有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有类似的表述:“人恒过,然后能改
26.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以“人恒过,然后能改”强调人们都会犯错误,但要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就能到正确的方法。
27.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化用了孔子的话认为,谁都有犯错的时候,关键是要能改正错误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2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知错能改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2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与“错误是正确的先导”这种观点意思接近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0.1米等于多少毫米30.生于忧患赵炳锐死于安乐》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反映了孟子重视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
3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3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两句说明遇到忧虑困苦,要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要敢于表达出来,得到别人理解与同情。
3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表达思想集聚阻塞后才有作为,只有从神或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才能为人所知的道理。
3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正面说明忧困、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6.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困于心,衡于虑”,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37.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3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论证了人必须经历过挫折和困苦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
3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描写人在改造客观环境的过程中难免犯错,但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的句子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4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强调主观因素对人的作用,心理变化和表情来印证这个观点的句子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4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内心忧困,思路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征于发于声而后喻”是说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露在
言语中,然后才能为别人所了解。
4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语句是“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43.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认为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的句子是征于发于声而后喻
44.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5.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警告统治者如果国内国外都没有足以引起忧患意识的人和事,国家将要灭亡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亡国条件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7.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说,一个国家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常常灭亡。
4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西印度岛位于”与唐·柳宗元《敌戒》中“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异曲同工之妙。
49.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两句是反面论证,分析了亡国的原因,正扣住了题目中的“死于安乐”。
50.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两句,意在提醒国君在国内要注重招揽贤士,对国外要有忧患意识。
5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
5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两句,从国内与国外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环境过于安适、精神松懈怠惰就会导致亡国。
54.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两句从反面强调了内部奉公守法的大臣和外部敌对势力对国家生存的重要性。
55.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两句是从治理国家的层面来阐述道理,分析了国家灭亡的内外因素。
56.孟子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阐明了导致“国恒亡”原因的两句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7.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就要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者”。
58.“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则将这种情怀与国家的生死存亡相联系,得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结论。
5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0.生于忧患》中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的一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1.焖大虾是哪里的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
62.在欧阳修《伶官传序》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的名句平方公式,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3.《孟子•告子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达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灭亡的道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