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概况
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
4.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5.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
6.现在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行政单位
历史发展
1.(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2.(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3. 从(新石器时代)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特点是: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渔猎发展到农业;由氏族分化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梦见吃鱼
4. 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5. 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 )
6.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
(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
(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
(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
7. 三皇五帝:
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婚时代,
(神农)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
(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五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8. 三王:禹、汤武王、周武王
9. 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
10.(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11.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12.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13. 秦王嬴政建立(皇帝)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
14.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15. “草木皆兵”出自前秦苻坚(淝水之战)战争。
16.(明)朝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
旅游管理就业方向17.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
18.《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宁波、厦门、上海)五个通商口岸。
19. 洋务运动:第二次战争期间,西方列强的军事优势给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恭亲王奕欣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主张利用西方技术,举办近代工业,用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科学技术,举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及新式学校,历史上称为“洋务运动”。
20.《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地。
21. 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广州、武汉起义,并乘胜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因为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
第二章 汉字
1.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
2. 甲骨文最早是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
3. 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
4.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5. 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到汉代,三书合一成为(《仓颉篇》)。
6.“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7. 六书(《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指汉字的六种结构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广东省大学排名第三章 学术思想
1. 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
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
2. 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3.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4.(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
5. 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
“术”即君主驾驭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
“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
6. 经学: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
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
7.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
《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
8.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
8.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9.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
10.(朱熹)集理学大成。
11. 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闽(朱熹之学)
12.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13. 朴学: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
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
14.(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
第四章 宗教信仰
1. 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
2.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重要。
3.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封禅的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4.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5.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宽带时间查询6.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7. 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
8.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
9.(师)是哪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10.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叫(释子)。
11 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
12. 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13.(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
14.(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
15.(无常)八苦 和(无我)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16.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17. 中国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尊崇(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菩萨。
18. 四大石窟: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
19.(乐山大佛)是中国第一大佛。
20. 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保护神。
21.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22. 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
打印机怎样清洗喷头情感短信(1) 信安拉是唯一的神
(2) 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3) 信天神
(4) 信《》是安拉启示的经典
(5) 信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
(6) 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23. 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一般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派,中国的伊斯兰教 属于(前)者。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
1. 最早把教育二字联系起来的是(孟子),(《孟子"尽心篇》)一文中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劝学篇》)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3. 束脩: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奉敬礼物。
4. 宋初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
5. 南宋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6. 历代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基本教材是(《四书》)和(《五经》)。
7. 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
8. 我国的家庭教育应该最早始于(西周)孟母三迁是典型例子。
9.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家庭教育学专著。
第六章 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2. 汉代通过察举、征辟、策问的选官制度
3.(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