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年考古学通论期末试卷
一、名词解释(20分)
1、文化层
2、贝币
3、丁村人
4、裴李岗文化
5、敦煌莫高窟
打印机喷头堵塞二、简答题(三题选二题,30分)
1、中国新石器时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货币类型。
3、简述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
三、论述题(二题选一题,50分)
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
2、试论宋元明时期都城规划和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天龙八部骨灵腰带
1、文化层:文化层就是包含有文化遗物、文化遗迹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因为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所以大部分文化层中都含有有机质,土层一般呈灰,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土层呈褐。由于积存时间和积存地点的条件不同,在同一地点便自上而下形成了质地不同、土不同、包含物不同的若干层次,这些层次越往下越古老。
2、贝币: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形态,我国最早的贝币出现于夏商时期,原为天然贝壳,后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贝。春秋战国时期,铜贝继续被用于商品交换中,并由于使用地的不同,有无纹铜贝和有文铜贝两种贝币。
3、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其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5—10万年,
即早期智人阶段。丁村人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有较高的时石器期制作水平。
4、裴李岗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一带,故名。主要分布于河南省北部,主要遗址有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临汝县中山寨等。裴李岗文化的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且比较精细。主要器形有铲、镰、斧等。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器表大多是素面。根据测定的数据,裴李岗文化开始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300年前后,结束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年前后。
5、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0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1600余米。据记载,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其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都曾在此开窟造像,历时达千年之久。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是一处由建筑、雕塑、绘画组成的艺术殿堂。
二、简答题
1、中国新石器时古分期及各期基本特征
答:(1)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2000—前7000年,早期发现不多,南方有玉蟾岩、仙人洞、甑
皮岩等遗址,北方则有东胡林遗址等。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的为主,磨制很少;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有渔猎采集为主,但已有了初期的栽培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2)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7000—前5000年,发现考古学文化较多,黄河流域有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北辛文化等,辽河流域有兴隆洼文化等,长江流域有皂市文化及河姆渡文化等。中期磨制石器数量与器类显著增加,陶器数量与器类增加,制作技术
明显提高,农业与家畜饲养业已成为居民日常的主要生产活动。
(3)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000—前3000年,有很多重要的发现,研究也较深入。各区域内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本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重要考古学文化也得到深入的研究。晚期也磨制石器为主,在陶器制作方面,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出现了轮制陶器,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彩陶文化与黑文化;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
(4)铜石并用时代: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已开始有了少量的小型的铜质工具,但石器仍然是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及征战时大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和武器。石器及陶器制作技术均较发达;城址分布较普遍,发现大型的聚落及墓葬,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
2、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金属货币种类。
元宵节短信祝福语
答:由于当时诸侯割据,所以各国的货币形制各不相同,主要有:
(1)布币,又称铲币。主要造型有两类:一是空首布,是春秋时期,东周、郑、晋、卫等国使用的金属铸币;一种是平首布,是战国时期,韩、赵、魏等国使用的金属铸币。另外燕、楚、中山国也铸造和流通过布币。
(2)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和手工业比较发达的东方诸国,是由工具刀、削演变而来。开始铸造于春秋早中期之间,战国时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使用的国家有齐、燕、赵三国。各国所铸刀币的形制有所不同。
(3)贝币,贝币是从实物贝演化而来的,可分为无文铜贝和有文铜贝两种。无文铜贝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和山东鲁国铸造流通。有文铜贝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使用的货币之一,有“哭字钱”和“蚁鼻钱”两种。
(4)圜钱,是从璧环纺轮演化而来的。到战国晚期,除楚国外,各国都用圜钱。圜钱的基本形制是体圆,有孔。钱孔先是圆的,后是方的,边缘先无廓,后有廓。圜钱在当时各诸侯国的流行,说明币制统一的趋向。
此外,春秋战国时,还有一些国家流通金币、银币。
3、简述安阳殷墟布局及主要考古发现
答:殷墟,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面积约24平方公里,洹水横贯其中。殷墟内主要遗存包括宫殿宗庙区、手工业作坊、墓葬区和一般居民区等。宫殿宗庙区发现大量夯土建筑基址,基本上分布在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地区,部分基址附近发现与祭祀有关的现象;小屯村北发现大量玉石器半成品,推测为玉石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主要发现于苗圃北地及孝民屯、薛家庄等地,北辛庄南发现制骨作坊遗址;商代族墓地主要发现于以上手工业作坊的周围,见于孝民屯、大司空村和后冈三地;商王陵区主要发现于洹河北岸的侯家庄,墓内有大量的殉人和人牲;武官村南有排列紧密的人祭坑,推测为商王室祭祀祖先的场所。
除上述重要遗迹现象外,殷墟的考古工作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遗物。出土遗物以陶器数量最多,其他有铜器、玉器和石、骨、角、蚌、象牙器等。除一般陶器之外,殷墟发现了少量的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说明商代的制陶技术有了新的进展;青铜器发现有礼器、武器、工具和车马器等,数量相当多,器型繁复,制作精美,重要铭文的发现对于商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器如司母戊大方鼎;殷墟还发现大量的玉礼器、武器、工具及骨角质武器、工具、日用品等,这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恢复商代后期的历史原貌直到重要作用。
三、论述题
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
答:(1)考古学的地方特点比较突出。这一时期的中原和南方,及其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在考古学文化面貌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除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历史传统有所不同外,还与当时南北政治上分裂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都有关系。
(2)汉唐两大时代的过渡时期。各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前半(三国两晋),保存着一定的东汉传统,后半(南北朝)又孕育着隋唐大统一的因素。
(3)民族融合更为显著。北方、东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由于内部阶级斗争的激烈和与汉族接触的频繁,他们较普遍的在社会制度的改变上出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并在文化形态上同汉族发生融合。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族融合更为显著。
(4)等级制度十分森严。这一时期墓葬分区、分期和类型的研究,揭露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正在发展,说明了世家大族的发展和少数民族上层进入汉族集聚区以后的急聚汉族士族化。(5)宗族的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反映儒家思想的遗迹虽在衰微,但佛教的遗迹、遗物却显著增多,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对佛教某些偶像的突出崇拜,还有道教造像也开始出现。(6)中外海陆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新疆、广东几处重要的考古发现,南北各地较多的西方文物的出土和海外不断发现与这一时期相关的文物,都形象的说明了当时中外海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盛况。王瑛先进事迹
2、试论宋代都城规划和发展变化。
答:(1)宋代都城的最大变化是一改隋唐时代规划封闭式坊制,而以开放式的街坊为特点,这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是一次局的变化。北宋都城东京规划的变化,是这一巨变的转折点。北宋不仅取消了里坊制度,而且还取消了夜禁制度,形成了按行业成街的情况,一些邸店、酒楼和娱乐性建筑也大量沿街兴建起来。这些情况显示出,工商业发展使得市民生活、城市面貌和政治机构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城市的规划结构都出现了若干新的变化。
(2)另一个变化是宫城位置的改变。宋汴梁城,宫城在全城的中央,皇城包围着宫城,其外再设大城,形成了以宫城为中心的重城式布局。这与隋唐都城的宫城居全城之北部、宫城前设皇城的布局相比较,宫城的位置更加突出。
2006—2007年考古学通论期末试卷
一、名词解释(20分)
1、北京猿人
2、人牲
3、布币
4、马王堆
5、钧窑
二、简答题(三题选二题,30分)
1、商周考古的特点。
2、简述唐代陪葬墓的外形特征
3、简述东汉时农业发展的状况。
三、论述题(二题选一题,50分)
1、试述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2、论述宋元明的考古特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北京猿人:1921年8月由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美国、奥地利的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的,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北京猿人的脑量平均仅1043毫升。身材粗短,头部前倾,具有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北京猿人的主要生产活动是采集、狩猎,在他们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猿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队名 队呼2、人牲:在商代,商人在祭祀祖先时把战俘及奴隶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杀死,来供奉祖先
及山川神灵,这些被杀的战俘及奴隶被称为人牲。
3、布币:又称铲币。主要造型有两类:一是空首布,是春秋时期,东周、郑、晋、卫等国使用的金属铸币;一种是平首布,是战国时期,韩、赵、魏等国使用的金属铸币。另外燕、楚、中山国也铸造和流通过布币。
4、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乡。1972年至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此发掘出珍贵文物三千余件,而且绝大多数保存完好,为研究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5、钧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瓷窑之一。钧窑始烧于晚唐,盛行于宋、金、元时期,烧瓷历史达千年之久。以河南禹县城关附近的钧窑台为中心形成了钧窑系,与定窑、耀州窑、礠州窑共同组成了北方四大瓷窑系统。钧窑瓷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并以这种瑰丽异常的釉闻名天下。
二、简答题
1、商周考古的特点。
答:商周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阶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报废汽车给多少钱(1)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商周时期出现了比较完善的文字制度,如甲骨文、金文等,结束了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进入了文明时代。
(2)使用两种金属器具——青铜器、铁器。商周时期已属青铜器时代,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并进而于春秋晚期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转变。
(3)大型宫殿建筑和城市的兴起。商周时期的都城遗址规模宏大、布局复杂,功能齐全,标志着这一时期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
(4)社会大变革时期。商周时代,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两次大变革,即从原始公社制转变为奴隶制;又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由此而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在考古学文化中同样表现出来,这就给商周考古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2、简述唐代陪葬墓的外形特征。
答:陪葬是唐代皇室埋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贞观二十年,又进一步规定了父祖陵子孙从葬的制度。陪葬墓的外形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封土堆呈覆斗形,四周有围墙,南门有一对石阙,阙南立石刻,一般为皇室成员的墓葬。第二种是圆锥形墓,多为文武大臣,少数为皇族,这种类型数量最多。第三种是像山形墓。
3、简述汉代农业发展的状况。
答案要点:(1)铁制农具的普及。在汉代,铁制农具进一步发展,其使用范围从中原关中一带推广到某些边远地区。(2)牛耕的推广及普及。(3)水利事业的发展。(4)农产品及其加工工具。
三、论述题
1、试述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答案要点:(1)唐长安城在总体设计上,是以宫城承天门、皇城朱雀门、郭城明德门所在的东北线为中轴,按照左右对称的原则规划出来。结构严谨、区划整齐。(2)将宫城与其他区域隔离,既有利有宫城的防卫,也符合统治者的帝王居“建立中极”的思想,反映了中央集权的思想。(3)充分的利用了自然条件。(4)风景区与都城结合在一起,不仅美化了城市,而且还提供了游览之地,为古代城市规划的一大创举。
2、论述宋元明的考古特点。
答案要点:(1)宋元明时代属于封建社会后期,民营手工业有很大发展,小商品生产发达。(2)文献与绘画可参考资料丰富,地面上存留的遗迹和建筑物增多,研究领域扩大。(3)宋元明时期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4)从晚唐五代开始,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07—2008年考古学通论期末试卷
一、名词解释(20分)
1、蓝田人
2、人殉
3、开元通宝
4、龙泉窑
5、云冈石窟
二、问答题(三题选二题,30分)
1、简述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战国时代农业的发展的状况。
3、汉代冶铁技术进步的意义。
三、论述题(二题选一题,50分)
1、试述西汉墓葬的形制及其陪葬品组合的特点。
2、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蓝田人:指中国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从发现化石的特征来看,蓝田人
比北京人、爪哇人都要古老。他们使用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等,形制都比较粗糙。
2、人殉:指商代为了奉侍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其中有陪臣、妻妾、
侍卫和亲信,也有做仆役的奴隶。
3、开元通宝:是唐代最早铸造的货币,也是在整个唐代流通中使用的货币。始铸于武德四
年(621年)。其特征为枚重二铢四参,每十枚重一两,“元”字第二横上挑,有的北面有月纹,或称指甲痕。开元通宝一枚称一钱,十钱为一两,这是唐代两以下十进制的由来,自唐以后这一衡法没有变动,至清代的一钱仍与标准开元钱的重量相等。
4、龙泉窑:龙泉窑是宋代新兴的青瓷窑,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龙泉窑创烧于北宋
早期,南宋晚期是龙泉窑的极盛期,元代在烧大件器物的技术上有所突破,明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清代中叶结束。
5、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里的武周川北岸的山崖上,东西连续1公
里。北魏和平(460—465年)初年开始雕造。现有大窟及中小型石窟53个,造像5.1万多尊。石窟的绝大部分是北魏后期雕造的。
二、简答题
1、简述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答案要点:实物资料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大体上可分为遗物和遗迹两大类。遗物和遗迹又统称为文化遗存。具体的说遗存是指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形体较大或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遗物是指古代人类活动所留下来的工具或器物。另外,作为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考古学的研究范围不限于物质文化,而是通过各种物质遗存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还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各种精神文化。
2、简述战国时代农业的发展的状况。
答案要点: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以下几个方面:(1)耕地面积扩大。(2)水利灌溉事业兴起。(3)耕作技术进步,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3、汉代冶铁技术进步的意义。
答案要点:由于汉代冶铁技术的提高,铁制农具使用更为普遍。铁兵器逐渐取代了铜兵器,农业生产全部使用铁农具,生活用品和杂用器物也广泛使用铁制品。特别是汉代炒钢技术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