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特及演奏法分析
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特及演奏法分析
金学洙
【摘 要】车膜品牌《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是音乐界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作品,作者贺绿汀先生将欧洲音乐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此作品.《牧童短笛》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作曲方法的完美结合,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由于它的代表性,使作品的演奏实践价值很高,因为只有正确的演绎才能够完美地表现音乐.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与研究,概括和总结了作品在曲式、和声、复调及民族音乐因素应用等方面的创作写作手法,同时对作品的演奏特如旋律、奏法、速度、力度、音、触键、装饰音、踏板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与说明,希望对广大音乐学习者在演奏与诠释此作品时提供好的建议.
【期刊名称】《林区教学》
【年(卷),期】2016(000)001
【总页数】2页(P112-113)
【关键词】牧童短笛;音乐分析;民族因素;演奏方法
【作 者】金学洙
【作者单位】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15006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647.41
1.《牧童短笛》的作者
贺绿汀于1903年7月20日出生于湖南邵阳县东乡(今邵东县)一个农民家庭。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在钢琴曲、众歌曲、独唱歌曲、合唱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1946年贺绿汀在延安筹建了中央管弦乐团,并任第一任团长。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99年5月17日逝世于上海。贺绿汀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多首合唱曲、器乐曲、交响曲、影视作品的主题曲、钢琴曲等。特别是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影视歌曲《春天里》、钢琴曲《牧童短笛》等,在我们的音乐教育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2.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
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鲁迅、冰心、矛盾等作家的文学思潮对当时的中国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贺绿汀早年经历了五四运动,尤其被文学家冰心带有诗人泰戈尔东方诗情、乡土气息的抒情风格的诗风所打动,这对于他以后的创作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乐坛发生了变化,很多国外回来的作曲家创作作品时,都在不同程度地探索中西音乐结合的道路。贺绿汀凭着对农村生活的感受、作曲技法的学习、钢琴的了解和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在家里的楼顶上创作出了《牧童短笛》。
1.《牧童短笛》的复调技法与主调技法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首先让学生了解钢琴曲《牧童短笛》的音乐结构特点。这首曲的曲式结构是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此作品的第一段和第三段音乐是以复调手法创作的,采用的是对位式的复调写法。从作品上看,用了三部曲式结构,对比性很强。第一段(A段)从第1小节到第24小节,此段是C宫系统,G徵调式,为四四拍,一共有6个乐句,每个乐句有4小节。这一段用的是我国的民族调式。仔细观察谱子后,我们会发现上下谱子的许多乐句完全是用五个音组成,即五声调式中的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在第12和14这两小节的最后一个音上出现了B这个音,也就是偏音,从而形成了
六个音的组合,即六声调式。第一段高音主旋律是鲜明的G徵调式,低音副旋律是C宫—G徵,比主旋律晚一拍出现。第二段(B段)从第25小节到52小节,此段用了中国音乐中的“旋宫”手法,主调性是G徵调式,为四二拍,一共3个乐句,每个乐句有4小节。第三段(A’段)从第53小节到第76小节,节拍由第二段的四二拍转回四四拍,这段是第一段的再现部分,即再现段。此段开始为G徵调式,后来转到D商调式,最后结束在主调G徵调上。
钢琴曲《牧童短笛》的中部,采用的是主调的写法,音乐比较流畅。左手的伴奏为了与右手的主旋律协调,减弱了和声功能,而用左手长的低音进行来烘托音乐气氛,与主旋律达到协调的效果。
2.民族音乐素材的作用
写给闺蜜的话
钢琴曲《牧童短笛》在音乐方面有着南方柔美的江南民族特,音乐形象更加生动活泼,旋律更加具有民族气息。在和声写作方面,总体上看,有大小调功能结构与互相依靠、互相对立,你问我答的音乐结构特。
1.旋律和音量平衡
教学过程中更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演奏方法和音乐分析。在这首作品中,第一、三段是歌唱性的旋律,第二段是舞蹈性的旋律。在演奏第一段时,要在眼前展现出一幅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他天真无邪的神情逗人喜爱;此时左右手的二声部要有声音变化以形成对照,像是一个稍近、一个稍远的声音遥相呼应一般。乐曲中段转入民间舞蹈的传统风格,我们要将带有乡土风味的歌唱情调表现出来。
这首作品的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复调音乐,因此在弹奏时要注意两个声部之间声音力度的控制力。复调型音乐的钢琴作品,首先要学会两手的声音上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特别是左右手声部上音与力度都要有层次感,并且运指方面要充分利用手指、手腕、手臂的协调性。主调音乐和复调二声部有对比有协调的旋律层次,它们是两条各自独立的两个声部,因此在弹奏时音量要衡量。
2.连奏和跳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在这首乐曲中,涉及到了连奏与跳奏。仔细观看乐谱我们会发现在第一乐段中有大量的连线,因此在这段我们要用连奏法弹出。连奏中的每个音是用力量的无缝隙连贯和无极差变量来衔接的。这意味着你第一个音弹得多响、多轻,那第二个音应该和其相同,偶尔会有
一点点轻响,但绝不能有任何粘连、尖角、陷坑或断裂。好的连奏必须做到三点:(1)无隙,即两个音之间不能有细微的断裂;(2)无角,即没有任何一个音冒出来;(3)无坑,即没有一个音坑陷下去。在第一乐段的第5到7小节,右手部分有跳音奏法,此处应用手指跳音奏法。右手的跳音可以稍微断得有弹性,表现出孩子的天真。第二段的左手部分有大量的跳音,此处应用前臂跳音奏法,左手跳音有的跨度比较大,容易抓不准音,应注意落键的准确性,需要耐心地慢练以后再合,双音不要弹太重。
3.速度与力量
顺德旅游景点
不同的速度能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在第一乐段中,要弹奏得比较平稳,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只要表现出牧童在悠闲地吹着笛子这种音乐形象就可以了。第二乐段中,谱面上出现了速度标记,即vivace。Vivace的意思是活泼的、快速的、敏捷的,因此我们在演奏这一段时,速度要加快,更主要的是在这一段音乐中,作者采用了我国特有的民间舞蹈的节奏,因此情绪上要变得激动。力度,即用力的程度。音乐作品中的力度处理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力度在音乐中是没有无缘无故的强弱及变化的,在任何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出现声音强弱的起伏、声音轻重的变动、声音大小的抑扬变化都是建立在作品时代和个人风
格基础之上的。作品中的力度除记号所标记的速度外,还要在旋律中发现隐含的力度变化。
4.音乐和触键
不同的触键方法可以获得不同的音。触键时应多深多浅,力量应用得多大多小,下键速度应多快多慢都应根据声音的需要来衡定。触键与音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1)手指触键力度与音的关系。手指的力度与音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力度记号为P时,要用小的手指力度,反之,当记号为f时,需要加大手指的力度。(2)手臂触键与音的关系。手臂触键时运用胳膊肘关节以下部分的重量及力量触键,时常需要肘部带动手臂运动以取得理想音。前臂触键中速度快的垂直触键多用于表现速度较快的连音或音程及和弦跳音。在力量转移时手臂要尽量地放松,手指不要松懈,而且不能有声音上的缝隙,要像一口长气出来的那样连贯。(3)歌唱的声音要让琴弦发出共鸣和延长,要将手指的重量控制在键底,同时手指贴近键盘,用较慢的速度下键,随着强弱的不断变化,下键的深度也要不断的调整,从而通过触键不同,来弹出不同的音,使乐曲的表达更加完美。
5.装饰音和踏板
在此乐曲的第二段中出现了装饰音,此段是模仿了中国民间乐器竹笛的颤音吹奏,使乐曲具有了民族音乐的特,体现了其中国风味。主调音乐上模仿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演奏方面的技术难点恰恰是钢琴演奏的技术难点。吹奏竹笛要求发音清晰,音清脆甜美。右手需要用装饰音奏法来弹奏,要将手和手臂放轻松,不要太用力、太紧张。此处要用二、四、三的指法来弹奏,这样会更容易使手指放松。弹奏时不可以将装饰音弹成三连音的感觉,三连音的力度是平均的,而此处主要突显的是第三个音,因此要将前两个音弹得短促而轻巧,把力度集中在第三个音上,并控制好指尖的力量,注重指尖的灵敏性,反应要快。声音颗粒性要强,但不能笨重。触键时力量不要过于大或小,要弹的干净、清晰、灵巧,不可弹得笨重、缓慢、模糊。
郑曙星老师曾说过,作为钢琴组成部分的踏板,在表现音乐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踏板的运用已成为钢琴演奏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钢琴曲《牧童短笛》结合了中外音乐,相互联系,相互依靠,曲式上运用了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此作品将复调音乐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弹奏连奏的部分时要手腕放松,贴键弹奏,手臂上部以及指尖要重量转移,使音与音之间连贯。跳奏部分要用手指跳音弹奏法,弹奏
时手指快速下键,力量集中于指尖上,最后迅速离开琴键。速度和力度方面根据作品所描绘的音乐形象而定,总之这首钢琴曲是我国最优秀的钢琴作品之一。
【相关文献】
[1]林文.中国钢琴音乐研究[J].北方音乐,2012,(4).
[2]李文丽.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研究[J].华章,2013,(5).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换手机了
[3]尹一嘉.浅析中国钢琴作品的特[J].音乐时空,2014,(5).
涂志强[4]高文佳.谈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北方音乐,2013,(8).
[5]刘洋.钢琴演奏教学的审美文化品性分析[J].艺术研究,2015,(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