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形象的重塑
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形象的重塑
作者:王景丽
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3期
        摘 要: 2019年上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方面都获得了一定成功。该片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和精髓与新时代的观众的期待视野形成了视野融合;“召唤结构”设置合理,给观众留下了“空白”丰富想象空间;还通过“否定”激发了观众参与影片的建构,实现了影片的审美价值。
无锡哪里好玩        关键词: 《哪吒之魔童降世》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否定清明节作文300左右三年级
        哪吒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经典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2019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对原著神话故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无论是剧情设定、人物形象还是动画效果都受到众多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赞誉。电影《哪吒》改编的成功一部分是因为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有着深厚的众基础,根本原因在于该片契合了当代观众的价值观和接受心理,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这种把观众放在中心位置的观念与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的核心观点十分契合。因此,本文从接受美学的几个核心概念出发,
探究电影《哪吒》是如何通过对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形象的重构满足观众的文化体验与审美期待并最终取得成功的。
高考加油祝福语
爱情回归线>山东省潍坊市邮编        一、期待視野与视野融合
坐月子菜谱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勃兴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的联邦德国,代表人物是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 Iser)。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艺术作品只有经过读者的积极介入才具有意义和价值,艺术价值来源于作者的文本,而审美价值则通过读者的审美体验实现。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期待视野”,它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1](6)。在阅读或欣赏文艺作品时,这种先在结构是指读者或观众通过阅读或观看旧的文艺作品积累经验并对新的文艺作品产生的审美期待。观众的“期待视野”总是不断在电影欣赏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接受和重构。如果没有观众的积极参与,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就无法体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