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盈利的基本数据
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
【参考数据】
摘自: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1.
导师:潘懋元  邬大光
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人时,其资金结余为收入30%;当规模达到10000人以上时,可以结余50%的经费收入。这种估算说明民办高校存在着一定的规模效益。                                                  P68
民办高等学校的生均高等教育总成本(生均高等教育总成本=学费+生活费)普遍低于公办高校,在理论上平均要低20%—30%以上。这所反映的只是理论成本(经济学角度),而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实际运作成本(会计学成本)。如果从会计成本角度考察,民办高校的实际运作成本比理论上直接成本普遍要低。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民办高等教育的的盈利空间。例如L大学,学生个人缴纳的学杂费为8638元,而该大学学费收入中用于办学的支出实际上只有7213元,这中间的1425元就是L大学的办学节余。(补:结余率:16.5%奥特曼怎么画才帅气
                                      P50
公办学校学费占总收入新能源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22%,民办高校学费占总收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80%—100%  P63
在发展的早期,民办高校主要是走规模开心宝贝之古灵星历险记——效益型之路,通过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以增加办学节余,然后用节余再图发展。从目前来看,在规模上超过5000名在校生、以学费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民办高校,其经济效益最为显著。蓝天职业技术学院、黄河科技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这三所学校的在校生分别为最好的防晒霜18000人、5280人、22000人,其固定资产总值则高达2亿、2亿和3亿元。这些固定资产及其增值从何而来?除了个人微不足道的经费投入与增值外,主要还是办学的积累与投入及其增值                    P64
人员经费支出:民办高校占总支出20%;公办高校占总支出40%
民办高校招生经费占总支出5%—15%                        P66
校本收益是民办高等学校在收益上区别与公立高校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涵义是民办高校自身办学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在会计学层面上,校本收益等同于盈利,而且是一个中性词。民办高校的校本收益普遍高于公立高校。系统完善的民办高等教育收益应该是个人收
益、社会收益、校本收益、投资者收益等整合的多元综合收益。                                  P1
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存在着规模效益,民办专修学院(自学考试为主)在校生规模在3000-4000人,生均办学成本最低,效益显著。民办二级学院(现应为独立学院)的校本收益(办学盈余)明显高于独立的民办院校。    P2
民办高校生均办学成本比公立高校万元以上的生均办学成本至少低30%
                                                  P74
我对目前学费和盈余额的测算:
1、 根据2009年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陕西省公办本科高校的生均教育成本为13588.73/人,其中学生负担学费为3500元。如果按照民办高校办学成本比公办高校低30%测算,民办高校现在的学费定价为10000元是合适的。
2、 按照民办高校10000人规模盈余率50%测算,在校生为1万人的民办高校,当学生个人承担学费为10000/人,每年的盈余额约为5000万元/年。按照民办高校5000人规模盈余
30%测算,在校生为5000人的民办高校,当学生个人承担学费为10000/人,每年的盈余额约为1500万元/年。
【参考观点】
由于民办高校最主要的或说第一位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专门人才,因此,对民办高校的办学与其借助“办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予以约束,不如通过资格认证、办学质量评估等进行规范和监督。经费的收支及其结余主要属于学校内部事务,是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的独立行为,政府似乎不应过多地干预。引导民办高校将更多的办学结余投入到提高专门人才培养质量上。
                                                        P139
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是在投资、兴办民办高等学校中所发生的获得利润的过程和结果。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既是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民办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标志,是投资、办学的直接收益。没有盈利,没有了经济基础,民办高等教育产业无法扩展和壮大,更枉谈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将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来办,缩短了民办高等学校与
市场间的距离,增强了投资办学的经营意识和市场观念,为学校收支的结余和利润的获得奠定了基础。按劳取酬、按资分配的市场经济分配原则和社会再生产的客观需要,投资、办学盈利本身是无可非议的,民办高等教育盈利中的某些消极影响不在于投资、办学盈利本身,而是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造成的。作为特殊的高等教育产业,投资、兴办民办高等学校一方面是可以盈利的,但另一方面盈利必须适度。这种适度包括盈利行为的适中和盈利幅度的适当,是一定的质与量的统一体。民办高等教育盈利中的顾此失彼、杀鸡取卵都是不可取的。
P147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国现阶段,凡是抓住“商机”的民办高校,基本上都是民办高校中的佼佼者。民办高校的市场化是社会转型时期民办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发展的一个过程和阶段,它所带来的主要是办学观念、经营方式的转变,并不是民办高校盈利与非盈利的分水岭。随着社会转型的结束,民办高校的市场化就会走向分化,产生多元市场化。            P148
民办高校的收支盈余和盈利是借助一定的经营机制实现的,民办高校经营机制实际上就
是民办高校遵循市场原理办学、面向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运行机制。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经营机制或经营模式,都不可能脱离市场需求,它们之间只是获利和利益处置方式的差别。从现实出发,我国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需要在有效经营上下功夫。                          P150
内部管理经营和政策规制:民办高等教育盈利的保障
1、“办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法规条款并没有妥善地处理好民办高等教育盈利与公益性的关系,在实践中阻碍了民间投资办学的积极性。解决这一问题,在理论上提倡不同类型民办高校实现不同办学目的、完善办学目的的指向,在法规上可以采取修改、补充、解释等多种方法,有效保障民办高校和国家、社会各方的利益。地方政府在实施“办学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条款时配之以积极的地方政策,依然可以消除该条款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利影响。    P150
    2、民办高等教育的盈利政策包括影响收入的的学费政策和资助政策,影响民办高校支出的财务规制,影响盈利水平的投资办学的回报与监督。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政策的立足点并不是鼓励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盲目追求利润,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民办高校办学经营环境,提升民办高校的竞争实力和公益性,以此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的扩展,促进国家整个
高等教育事业和产业的进步。  P15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