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起征点调整历史 |
·1980年9月颁布施行个人所得税法,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个税800元的起征点。 |
· 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把个人所得税从800元调整到1600元。 物流管理专业学什么 |
· 2007年12月29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2000元。 |
· 2008年11月,发改委相关人士指出,发改委正在起草一个政策方案,以增加居民收入、刺激境内消费。方案的具体措施包括了调高个税起征点。 |
法律规定,个税起征点将提高到3500元。
误解和改革
公众对“起征点”存在误解。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起征点”与“免征额”有着严格的区别。
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
一旦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则要就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征税。
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二者的区别是:假设数字为2000,你当月工资是2001,如果是免征额,2000就免了,只就超出的1块钱缴税,如果是起征点,则是不够2000的不用交税,超出2000的全额缴税,即以2001元为基数缴税。[2]
相关影响
“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减除标准的再度上调,回应了社会的声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怡说,之所以要设定免征额,是基于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不纳税的原则。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水平的上涨,中国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费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再度调整减除费用标准。
网络调查和影响
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000元。网上共有82536人对这条发表意见。其中赞成以3000元作为起征点的占15%;要求修改的占48%;反对的占35%;持其他意见的占2%。
网上一些意见认为,起征点应提高,其中较多建议提高至5000元。有些意见提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及房价都很高,3000元的起征点不符合“基本生活费用不必缴税”的原则。专家建议应根据地区收入差异规定不同起征点。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提出,这次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不应在起征点上做文章,而应通过适当扩大减免税范围,增加与民生相关的特殊减免税项目,如扶养人口、房贷支出、教育支出等达到减税的目的。
政策的修订和出台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物价上涨情形下,有可能调整个税起征点的步伐还赶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而短时间内频繁调整起征点,其变革成本也是惊人的。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均衡,1600元起征点在贵州可能是合理的,但在上海油价涨就变成了“人头税”。
因此,最需要反思的是“一刀切”的征管方式本身,这个总体性问题应该优先于具体性问题。搞“一刀切”的起征点,无论数字本身被调到再高,也难言公平。
比提高个税起征点更迫切的,就是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征税体制。自我介绍两对夫妇,总收入都是3000元,一对夫妇,妻子失业,丈夫月收入3000元,如果扣除1600元的免征额,另外1400元要缴个税;而另一对夫妇各收入1500元,两人的收入都达不到个税起征点,他们则不需要缴税。同样收入的纳税人家庭,交纳的所得税数额却不相同,这样一来,以税收调节社会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的作用很难充分体现。[2]在个税征管方式上应建立系统和人性化的制度
减税不止是提高个税起征点
如果说给企业减税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个税起征点则更能让工薪阶层直接受益。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给民众生活带来压力,水价、气价、电价、油价又“涨”声一片,房价更是一路飙升,都直接影响民众生活质量。再加上年底双薪合并计税与饭补、车补等福利待遇计征个税,工薪阶层的纳税负担必然增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高个税起征点还富于民,意义不容小视。
在个税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与地区,个税起征点已经与CPI涨幅等经济指标挂钩,实现指数化、动态化调整。比如,在德国,个税起征点每年微调一次,以保障公众收入不受影响;
美国历史上就曾多次全民退税;为了应对通胀压力,中国香港地区多次大面积退税,澳门地区两次全民分红,还富于民。
虽说提高个税起征点会造成江南春 古诗国家税收减少,但个税税源减少的问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加以解决。比如,落实个税全员全额扣缴明细申报,加大打击偷税漏税、促进堵漏增收就是一条现实路径。税务部门除了监管普通工薪阶层收入以外,更要创新税收监管机制,监管高收入体,特别是隐性收入、灰收入体,倒逼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尽快出台,避免个税政策“只打苍蝇,不打老虎”。
和谐社会,民生为本。不管是提高个税起征点,还是综合税制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的民生大计。税赋高低连着千家万户的冷暖,只有真正藏富于民,还民以利,以提高居民收入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社会才有活力,经济发展才能更有动力。[2]
一、当前经济运行分析
经济增长出现温和减速,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货币信贷紧缩效应明显,宏观经济正朝着政策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二)价格水平持续上升,通胀呈现向非食品扩散的苗头
经济增长出现温和减速,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货币信贷紧缩效应明显,宏观经济正朝着政策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二)价格水平持续上升,通胀呈现向非食品扩散的苗头
盐焗鸡爪的做法 货币供应持续减速和新增信贷资金明显减少,表明稳健货币政策的效应已经明显显现,政策调控总体效果符合预期,对通胀的快速上升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也有利于未来价格总水平的回落,但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感觉资金面压力不断增大。
二、下半年经济运行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基本确立。下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
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但出现二次探底、剧烈波动的可能性并不大。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一个较稳定的外部环境。
2.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但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级政府与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从收入角度看,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7.9%,财政收入增长32%;上半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分别增长7.6%和13.7%,三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将提高政府、企业和居民购买能力,扩大总需求。
二、下半年经济运行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基本确立。下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
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但出现二次探底、剧烈波动的可能性并不大。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一个较稳定的外部环境。
2.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但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今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级政府与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从收入角度看,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7.9%,财政收入增长32%;上半年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分别增长7.6%和13.7%,三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将提高政府、企业和居民购买能力,扩大总需求。
3.房地产市场泡沫与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在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积攒了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房地产市场泡沫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巨额信贷。综合现有各方面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在这两方面的风险均是可控的。压力测试表明银行对房价下跌的承受能力较强,房地产市场出现较大调整也不会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短期内大量违约的可能性也较小。因而,下半年在经济减速过程中出现风险性因素集中爆发的可能性很低。
(二)不利因素
1.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极端天气、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较大困难。
2.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即将面临新一轮的总统大选,
(二)不利因素
1.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极端天气、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较大困难。
2.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美国即将面临新一轮的总统大选,
日本全年的经济增长则仍然受到震后核泄漏的困扰,日本复苏的进程还要视核泄漏的应对情况而定。
巨门 3.企业经济效益存在下滑的可能。今年上半年,成本不断上升已经给我国工业企业经营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一是如国际油价上升了约25%,铁矿砂价格同比大涨约50%。二是
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20%以上。三是由于持续货币紧缩,加大了企业融资压力。
4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
四、政策建议
(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
财政政策应重点围绕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民生领域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外贸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尽快走出困境。
(二)多管齐下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应对供给冲击型通胀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稳定。要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加大对低收入体的补贴力度。
(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
财政政策应重点围绕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民生领域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外贸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加快结构调整和升级,尽快走出困境。
(二)多管齐下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应对供给冲击型通胀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促进短缺农产品供给的增长。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稳定。要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加大对低收入体的补贴力度。
(三)采取新的刺激政策着力扩大消费
要积极扩大服务消费特别是旅游消费,大幅降低旅游消费成本,以旅游消费带动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增长。
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或降低红旅游景点和名胜旅游景区景点门票费。加快清理公路超期收费,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在继续开展家电以旧换新的同时,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产品范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