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医学向何处去——王佑三平衡医学
中医西医qaz
人类在竞争,社会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大自然在***。现代文明使人们面临着福音和灾难相悖的局面。
清炖排骨的简单做法由于和人类息息相关的森林、土壤、水域、空气等受到破坏,以及日益增长的化学物质对生物和人类的毒害,不仅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环境产生了超出人体生存适应允许值的变化,而且带来了内环境的严重失调,使当前人类面临着双重危机,即人类生存的外环境—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和人体内环境—人体生态平衡的损害。从而导致人体素质的下降,使以往的、现有的、新生的种种疾病频频发生和大流行。
面对诸多的新型病种的发生和蔓延日趋凶猛的势头,实际意味着当今医学已被推进死角。这种被动局面的形成,是药物太少吗?是无药可医吗?不。当前世界上生产出的可以医病的化学药物已达八万种,其中抗生素年产量达5万吨,临床使用达百余种。庞大的数字给我们留下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么多的药物为什么使几乎所有人类疾病的疾病谱频频翻新?是临床药物学出现了问题,还是医疗方法出现了问题?
这必须在审视医学已走过的道路之后,才能出正确的答案。
在医学领域中,由于西方医学在临床中容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有些是短暂的效果),并且具有理论解决的明晰性,以致异峰突起地占据了统治地位。但西医在以后的发展中,忽视了人体自身防卫力抗病和自我修复的主动性,以至于完全依赖药物直接作用于致病因子与对症了法,其结果仅因考虑人体动态平衡而丢失了“东道主”的动态平衡稳态的医疗效果,犯了本末到置的方向性错误。
如今,临床医学几乎变成了抗生素的一统天下。不可否认,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对抵抗疾病的侵袭,维护人类生命安全,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这类药物在中的副作用却越来越严重,破坏了人体防卫系统,医源性、药源性疾病也相继而生,导致了疾病复杂化和复杂化,而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因素。
有一份调查报告表明,长期使用磺胺药和抗生素的患者,几无例外地会引起一些副作用,有些且相当严重。以常用抗生素为例,除二重感染和细菌产生耐药性外,有20种产生胃肠道反应,12种产生神经精神症状,14种损害肾脏,18种严重损害造血系统。另有一份1977年的调查表明,在190种抗生素等化学药物中,有58种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有83种可
引起血小板减少,有137种可引起血细胞减少。美国由于抗生素副作用而死亡的人数,每年达14万之众!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人体内的细菌迅速变异,产生大量耐药菌株。临床中用药量的加大同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呈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水涨船高趋势,这就迫使医药化学家不得不在变异菌株及人体的双重适应性这条恶性循环的道路上追逐。然而,他们的劳绩换得的却是人为地锻炼了病原微生物的适应能力。
为此,1981年元月联合国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公开召开会议,讨论《紧急对付抗生素日渐失效的问题》。
1982年2月,美国等15个国家,150位专家联合发表《滥用抗生素无异{BANNED}》的惊呼!
1984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美国召开会议,讨论“不能滥用抗生素问题”。
开机时主机响无疑,与会专家对抗生素的使用仅是停留在“如何不能滥用”的权宜措施上,缺少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强军战歌歌词
问题的症结可以举例说明。例如谈虎变的艾滋病,人所共知的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症,
消费环境但是医学家们却忽略了它的“免疫缺陷”而把着眼点放在研制直接杀灭艾滋病毒的药物上,AZT是目前唯一经过美国联邦[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批准正式使用的抗艾滋药物,但刚刚在临床使用,艾滋病就已对这种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艾滋病毒的变化是以比人的细胞变化快100万倍的速度进行着的,故人们如果制成疫苗时,毒素以变成另外的样子,而使疫苗失效。这和流行感冒疫苗的情况相似。
类似的情况,普遍地存在着。而以“止咳、化痰、平喘”为目的的药物,它们只能起到解痉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过敏体质,和使炎性病灶吸收来改变病理变化,所以,这类药物对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无法达到根治目的。而以碱物胃酸过多症,只是暂时的中和,却不具有使病灶愈合的功效。再如长期使用抗凝血药,会使凝血机制减弱,一旦停药,往往会出现可怕的血栓,长期使用胰岛素会使生产胰岛素的器官萎缩以致不再生产;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除能引起粘液性水肿、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骨质疏松等症外,更为严重的是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诱发严重感染和隐性病灶的扩散,把患者进一步推向死亡的边缘。
据测:20世纪初期,人体天然防御的主要卫兵——白血球,以8000为正常,现在已降至40
00水平以下,以此类推,到公元3000年,将下降至零值,人类将从地球上消失。这一危险迹象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抗生素和激素等直接作用致病因子药物的大量使用,取代、抑制了人体天然防御力的抗病功能,使人类数十亿年由第一个原始细胞进化而完善的机体内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人的生命素质的下降!
由此可见,造成医学困境的症结,表面看来是药物学的事,实质上是医疗方法学问题。医学发展的路线错了,侧重点颠倒了,因而,所做的努力愈大,距离预期的目的愈远。
中医学的困扰,可从中西医结合谈起。
汉钟离医学改革一度提出的中西医结合,其愿望是美好的,但实际上却是借用西医的检测手段,分离出药物所含成分,然后根据所含成分推断其药理作用。以偏盖全的认定,结果是把中药的神奇功效和广泛的药理作用统统粗暴而简单地归属于某种化学成分的范畴之内。化学成分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中医的整体观没有了,而完全以割裂观点看待人体和疾病关系的西医所代替;两种不同的医疗方法变为一种,把中医限制在西医学所划定的小圈圈内一筹莫展。
瞥开中西医结合不谈,就中医本身,其黑箱也并没有打开。试举一例说明。
大黄为人们所熟知的一味中药,它以其特别的功效受到中外医学界的青睐。两千年前即输出到欧、美等国。科学测定其主要成分为大黄鞣酸,其它尚有大黄配糖体及异大黄配糖体、草酸钙等,用现代科学验证它的效用:为泻下药,有消炎健胃作用,对腹痛、便秘、黄疸、淤血肿毒有效。体外对细菌的抗生力以金黄葡萄球状菌为强;伤寒、大肠杆菌、链球菌次之;赤痢菌、肺炎球菌更次之。
其实经验丰富的中医先生,临床使用疾病的广度,远远超出其药物化学作用的范围。他们用大黄通便止痢,以治胃肠道疾病,也用大黄大叶性肺炎、阑尾炎、流行性脑膜炎、急性黄疸肝萎缩、眼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痔疮出血、胆管结石、跌打损伤等等。问题更表现在下面,大黄浓缩煎剂虽然在体外有抗生作用,但用于人体的耐受量则不足以体现临床使用价值,如果每天给人服用半市斤大黄煎剂,在消化道内还不能达到直接有效杀菌的浓度。同样浓度的大黄煎出液,在试管内对细菌虽不可能产生任何抑菌作用,但在人体内就不同了,远远小于允许接受量的大黄份量,就能够对细菌产生杀伤力,药理学所展示的成分与临床使用后所收到的效果存在很大矛盾。
奥妙除菌液这种矛盾是医学上一个长期忽视的盲点。试管里的直观现象往往掩盖了机体天然防御力的
神秘作用。研究人体动态系统,人们都采用了机械的物理化学方法,这是盲点之所以成为盲点之所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