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王熙、《脉经》及其相关医学伪史
一、王叔和
王叔和是谁?
按通常流行的说法,他是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和医书编纂家,但《三国志》和《晋书》均无传记。其事迹散见于后世医籍中,对其生平史迹众说纷纭。
王叔和为经方家:
《隋书经籍志》:《王叔和论病》六卷。以及《千金要方》云: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诸部经方”之中,既有张仲景,也有王叔和等,显然有所不同,也就是说,王叔和并非完全是照抄整理编辑,而是有自己特。显然孙思邈认为王叔和为经方家,且有本可学。
《外台》直接引 “王叔和”者只有一处,
即卷一 “诸论伤寒八家合一十六首”,阐述了 “伤寒之病逐日深浅”,“表和里病、里和表病”
及“两感病俱作”的,
此节内容见于宋·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伤寒例》,文字略有出入,此节文字据考系王叔和所增(存疑。伤寒例显然不符合王叔和之表里思维)。
《外台》间接引有 “王叔和” 者有两处,
木兰诗原文一为卷二“伤寒疮方一十首” 引张文仲云: “疗伤寒兼疮, 王叔和云: 其候……。”
二为卷十“上气咳方一首” 引《古今录验方》云: “疗咳逆上气胸满多唾,太医令王叔和所撰……”。
此两处文字不见于现存王叔和著作中,引自何书几乎已无从查考,高文铸据此推断王叔和曾编撰过临床方书,并在唐初流传。
最早指出王叔和整理张仲景《伤寒论》的是皇甫谧。皇甫谧在《甲乙经》自序中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施用”有《<甲乙经>作者不是皇甫谧》一文,作者罗鸿声。
《甲乙经》既然非皇甫谧著作,则自序自然也不成立,非但如此,此序产生于唐代孙思邈之后。而《甲乙经序》不见于孙思邈之前任何记载,包括孙思邈本人,显然并未见过此序(参见《孙思邈之“内经”》),甲乙经序是伪作,此为铁证,当为孙思邈之后至王焘之间百年内所产生。
王叔和整理张仲景方,类似的说法,
见于《太平御览》卷720《方术部》引高湛《养生论》:“王叔和,性沉静,好著述,考核遗文,采摭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
《太平御览》将“张湛”讹为“高湛”。张湛为东晋学者,曾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显然其人亦通经方。然此段与陈延之所说不符,《小品方》残卷云:据《秘阁四部书目录》载,当时流行的仲景著作有《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疗方》八卷”。
商学院排名仲景著作于晋代已广为流传,且已分为《伤寒》与《杂疗》两部分流行,莫非晋人张湛反而不知?至于《隋书·经籍志》,则云:“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张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后汉人。梁有《黄素药方》二十五卷,亡)、《王叔和论病》六卷。则“王叔和
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不见于梁,也不见于《隋书》,更未提及此事。显然,《隋书》、《旧唐书》不仅没有王叔和编次的说法,也没有三十六卷存在过的记载,而只有十卷本(或九卷辨伤寒加八卷杂疗共十七卷、或十八卷本)、十五卷本、二十五卷本(《黄素方药》指仲景方,《绿帙》指华佗方)。《外台》引《伤寒论》为十八卷本。
那么:
王叔和编次仲景方一说的源头,便在于孙思邈之后,有人伪造《甲乙经序》,并将王叔和编次仲景书的故事转抄于《太平御览》所引高湛《养生论》。因此,王叔和编次张仲景方,并无充分证据以及其必要性。非但如此,虽然王叔和可以认定为经方家,但王叔和是否即是高平王熙?孙思邈在《千金》分别提到王叔和与王熙,但并未指出二者为同一人。
专业 就业二、王熙
王叔和,名熙,字叔和之说,
最早见于晋张湛《养生论》(或曰《养生要集》)。
《养生论》今佚,部分文字见于《太平御览》卷七二零《方术部》”。
《太平御览》将“张湛”讹为“高湛”。
张湛称“王叔和,高平人”。《御览》七百二十引高湛《养生论》曰:“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方,洞识摄生之道。尝谓人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或无突患,积久为人作疾,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餐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疾。夏至秋分,少食肥腻饼腥之属,此物与酒食瓜果相妨,当时不必即病,八秋节变,阳消阴息,寒气总至,多至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
《千金方》二十六《食治篇》录河东卫汛记云:
“高平王熙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作患。又食瞰鲑肴,务令简少,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仍为。又夏至以后,讫至秋分,格须慎肥腻饼膳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妨。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
如何游泳
这两段引文,内容大体一致,通常作为王熙即为王叔和的间接证据,
而直接的唯一证据是: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卷十七《诊法》在《脉经》条下元胤有如下小注:“按丹州公《医心方》引《养生要集》有'高平王熙叔和曰’语”。所以认为王熙即王叔和,唯一的源头还是《养生论》。显然这句话是注解的,原本应为:《养生要集》有“高平王熙曰”,为了说明王熙就是叔和,才在王熙之后注明“叔和”二字,显然,若无此二字,则大家未必敢确认王熙便是王叔和,甚至无人知道王熙便是王叔和,也就是说,“王熙是王叔和”这个判断完全来源于此。
据此,《养生论》称“王叔和,高平人也”,《千金要方》称“高平王熙”,便有人结论:则“王熙”与“王叔和”一人也。这是站不住脚的。王熙、王叔和,皆为高平人则或可,为一人则未必。而《养生论》称“王叔和高平人也”,完全可能是把王熙误会为王叔和以后,直接把“高平王熙”转述为“高平王叔和”,才把王叔和也说是高平人!而这一切通过一篇甲乙伪序来“补漏”,历来考据皆作为铁板依据,不思者曾不为少。
《太平御览》可靠程度打折,从《帝王世纪》引文可知,被后人随意增改。张湛为晋人,既然知道王叔和“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 等书,为何《
隋书》之前无人知道?
中级会计师报考需要什么条件《隋书经籍志》医方:
大阅兵几年一次《脉经》十卷(王叔和撰。)
《脉经》二卷(梁《脉经》十四卷,又《脉生死要诀》二卷;又《脉经》六卷,黄公兴撰;《脉经》六卷,秦承祖撰;《脉经》十卷,康普思撰。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