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金融危机看当代资本主义本质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当代资本主义本质
云南大理学院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始于2008年上半年,以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波延及全球,到目前世界经济依然在回复期中。这次金融危机,牵涉到全球众多国家和金融机构,美国五大投行倒下了三个,其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对全球经济造成后果之严重,都是二战后前所未有的。这次危机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金融层面,对整个世界体系,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验都带来了巨大的深层次影响,并且波延到政治、文化、思想侧面。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需要认清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从而深刻看清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
山东会考网一、 国际金融危机的起因及影响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以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为。2007年8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所属的两支对冲基金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的爆发。什么是次贷?次贷是新时期美国的新型发明,具体就是把贷给需要买房但是未必能还得起贷款的人的贷款。本质上就是美国人对住房的超前超量消费。一个人收入不高,没有多少钱,现在却想住未来很久才能买得起的房子,这种事情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即使出现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然而美国金融机构为了谋求利润,硬是批准了大量这样的贷款,并且封装高价卖出去。即使这样还不够,
美国的金融家又创新了金融工具,即在使用次级贷款购买了住房之后,如果有新的资金需要,还可以把住房进行再抵押,进而取得新的贷款。这一循环往复的资金膨胀过程,使美国人的住房拥有率不断提高,也把美国的经济推向了空前的高潮,更使美国的银行家获得了巨额的利润。但是关键的问题就是其假设,房屋价格只能升,不能降。而2007年出现了房屋价格的拐点,一旦房屋价格下跌就标志着以次级债务支撑的金融泡沫开始破裂。到2007年8月份,贝尔斯登所属的两个巨大的对冲基金由于做了过多的次级债务出现资不抵债,进而破产,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次贷危机爆发了。由于美国的次贷量大,并且拥有房地美房利美等国营公司销售,次贷通过各大投行卖给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央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由于利润驶道,政府监管和金融机构监管双双缺失,导致次贷泡沫越吹越大,最后竟然导致了全球性大规模金融危机。
转眼之间,全球金融危机自出爆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在三年间,金融危机在整个世界肆虐,造成了极为惨烈的后果。在整个二零零九年,全世界GDP增长率仅为1.1%,远远低于正常年份2.5%-3.5%的水平。其中西方各大经济体均在08年下半年和09年上半年出现了经济负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从道琼斯指数到日经指数均出现了大幅下跌,华尔街三大投行破产,西方失业率增加,人均收入下降,甚至冰岛国家出现了主权国家金融破产保
护的悲壮局面。其不良影响一直蔓延至今的希腊以及欧盟主权国家金融危机。
二、 国际金融危机揭示出的当代资本主义存在的危机
二战之后,当代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新的虚假发展过程,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后和21世纪初,看似资本主义又重新焕发出青春了活力,经济一直在增长,利润一直在变多。然而一场金融危机下来,当代资本主义存在的危机又被昭示的一览无余。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揭示出了,当代资本主义为了加大对利润的追求和对人民的剥削,同时为了有利于社会稳定,其剥削手段已经演化到非常先进,从简单粗暴的剥削手段已经演化到“金融衍生品”等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更具有隐蔽性和更有效。然而,这样也蕴藏的更大的危机。资本家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和生产力的发展,广大人民众对物质生活提高的渴望依然产生了鲜明的矛盾,而且矛盾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在暗地里凝聚,隐蔽中增长,最终导致了爆发。
其次,面对金融危机,各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团结,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深化。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铁板一块,之间也相互拥有矛盾。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各大资本主义国
家为了相互争夺更多的利润,表面看似很团结,内部全在明争暗斗。在2008年10月4日,法国总统萨科齐紧急召集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开会磋商,没想到反倒起了副作用:一是会议上没有形成统一的稳定经济的政策;二是在会议上4个国家都是信誓旦旦要协调政策、协调立场,但是会后第二天德国就宣布向在德国境内的储蓄存款提供担保。在10月6日那一周全球股票市场6万亿美元资产瞬间消失,而且更为可怕的是,那一周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基本为零,各大银行严重互不信任,连隔夜拆借都不提供。这深刻地昭示了资本注意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各个国家还能维持经济上虚假的和平;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个国家就“遇难各自飞了。”
三、 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
马克思、列宁去世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和过去资本主义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人看来,马克思、列宁的理论只适应他们那个时代,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甚至有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克服了过去的问题,恢复了青春。前几年,美籍日裔学者福山提出一种理论,叫作“历史终结论”,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已经最后战胜了社会主义。然而,资本主义的本质到底变了吗?资本主义制度真的能永久存在下去吗?
这次金融危机,打破了一些人的幻想,也让我们真正看清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那就是马克思、列宁的理论历经一百多年,依然成立,他们的主要判断,依旧能解释当代社会的现象,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
《资本论》中讲得很清楚,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动机是追求资本价值的无限增殖,是通过榨取剩余价值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点正是决定红烧草鱼块的做法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东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家只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作为这样一种人,他同货币储藏者一样具有绝对的致富欲。但是,在货币储藏者那里,这只表现为个人的狂热,在资本家那里,却表现为社会机构的作用,而资本家不过是这个社会机构的一个主动轮罢了。这就说明,资本家只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为了追求利润从来不择手段。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是建立在对资本的本质作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如果说早期的资本主义是用比较拙劣、粗暴、野蛮的手段来获得最大的利润,那么,现在用的手段则很隐蔽。从表面上看比较文明,如金融衍生品这种令广大众感到莫测高深的东西,就是高科技的产物,实际上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不过是一种手段的翻新。美国总统奥巴马用“傲慢”和“贪婪”来形容华尔街,不自觉地点中了资本的要害。在列宁的《帝国主义论》那里,
更有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真知灼见。《帝国主义论》中指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即商品生产虽然依旧“占统治地位”,依旧被看作是全部经济的基础,但是它实际上已经被破坏了,大部分利润都被那些干金融勾当的“天才”拿去了。这种金融勾当和欺骗行为的基础就是生产社会化,但是人类这种社会化的巨大进步,却造福于……投机者。
就拿这次危机的成因来讲,现在很多经济学家指出,无节制的消费、缺乏监管等是造成危机的罪魁祸首。对这个问题到底怎么看?靠别人的廉价劳动来养活自己,寅吃卯粮,维持高标准的消费,利用经济霸权手段来搞金融勾当,所谓“空手套白狼”,不劳而获,大量地在世界市场上捞钱;当广大人民在经济危机下受苦受难,排队等待失业救济的时候,那些干金融勾当的“精英”,却照样瓜分高额的红利,过着奢靡的生活(连奥巴马都看不下去,斥之为“无耻”)。在某些人看起来也许这不算腐朽,不算寄生,而是天然合理合法,是金融手段的新成就。而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就是典型的寄生、典型的腐朽。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值得羡慕、不值得推崇的。
四、 关于马的古诗对当代国际形势的认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从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资本主义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其本质依然没有改变。而资本主
义到了帝国主义这个阶段,其活力已经在逐步丧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然而。我们还要看到,尽管资本主义已经在走下坡路,这次金融危机并不代表着资本主义制度会迅速终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一种社会制度的衰亡和退出历史舞台,往往是一个漫长和痛苦曲折的过程。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历史上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形态,当然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经过这样的危机不会一下子倒下去,这是可以肯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经过自身调整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资本主义在走下坡路的过程,不会一气呵成一直滑下去,是会自我调整,自我调节,中间会穿插着短暂的发展。
尽管如此,近年来的经济和国际形势向我们表明,传统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率已经越来越低。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已经在像新兴国家,尤其是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四国”和东亚各个国家倾斜。新兴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都不尽相同。同时,尽管西方资本主义的问题已经暴露的很明显,但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力量依然很强大,现在西方社会反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是存在的,但是并没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重新组合起来。而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首要任务依然是发展经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危机并不代表我国实践中不能学习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创立的一些先进和实用的理念,不能运用资本主义几百年来不断完善的一套市场体系和制度完善本国的
经济。作为经贸方面的本科学生,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一套经济学理念和知识本身是中立了,可以拿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计划和市场本身都是手段,关键是看什么人用来为什么服务。在资本家手里可以编程剥削工具,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运用就可以造福国民。同时,中国不能因为金融危机本身的问题就停止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因为中国现在的现状不是金融创新过度,而是金融创新不足,中国现在需要大力自主规范金融体系,适当发展金融创新,并且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到一定的话语权,才能防范金融风险,不再重蹈金融危机中我国大量对外投资损失的覆辙,和多年研究金融衍生工具的西方金融巨头抗衡。
本文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在《红旗文稿》发表的《从国际金融危机看当代资本主义本质》,以及朱光耀主编,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编制的《聚焦——全球与中国经济热点问题
2010年5月24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