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那么过秦论好的教案怎么写?以下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吸顶灯品牌1.理解并积累归纳“制”“亡”“利”“固”“遗”“度”等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
3.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4.认识“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5.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能大胆质疑前人的思想及观点,并敢于抒发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解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三种文言特殊句式。
本文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问题诊断分析
十堰怎么读这篇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盛”的文章。
教学这样的一篇经典著作时,除了归纳总结常规的文言现象之外,还应将本文的说理层次与对比论证手法作一分析。教师还可将本文与《六国论》等文作一对比,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观点。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在作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基本的文言现象,对疑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加以解决;对课文中作者的论述观点,可结合具
体的时代背景适当评价,更应结合当今时代背景,联系生活实际作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质疑。
课前布置学生自己预习翻译。另外,采用播放朗读材料(或者教师范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跟读,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范爱农读后感
菲谢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诗词导入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本诗写的是西汉伟大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所写的名篇《过秦论》。
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1)简介作者(结合注解①,教师适当补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
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2)背景简介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
逼迫农民破产流亡,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2.基础积累
(1)生字注音
腴(yú) 轸(zhěn) 镞(zú)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 瓮(wèng) 牖(yǒu) 崤(yáo) 镝(dí)
隳 (huī) 耰(yōu) 矜(qín) 谪(zhé) 絜(xié)
(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ò) 召(shào)滑 践华(huà)为城 劲(jìng)弩
不及中(zhōng)人 墨翟(dí) 蹑足行(háng)伍 将(jiànɡ)数百之众
度(duó)长絜大 比权量(liàng)力 万乘(shèng)之势 朝(cháo)同列
一夫作难(nàn) 氓(méng)隶之人
三、信息筛选
(一)课文解题
“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此处之“过”为名词用作动词,可解释为“指出……的过错”或“批评……的过错”。
“论”即“策论”,最初是议论时政的一种行为:汉代没有科举制,因此官员的选拔任用多采用举荐制,其中有一个程序便是让被举荐人做策论,内容多数涉及时政观点,以后渐渐成为一种文体,并一直延至后代。宋苏洵父子就曾同时做过《六国论》名篇,传为天下美谈。此为佐证。收到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怎么发朋友圈
(二)方法点拨
研读课文前两段。
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生齐读。
诵读指导:第一段朗读时应注意语势,体现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同时让学生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总而言之,第一段语速稍快。
第二段朗读时应注意两方面:①从“孝公既没……南……西……东……北收要害之郡”语调上扬,应有秦扩张领土、势力空前增强的气势。②六国攻秦、赂秦、服秦三部曲:“诸侯恐惧……叩关而攻秦”众诸侯约纵缔交,罗致人才,戮力攻秦,语势上扬,以诸侯之强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秦人开关延敌……争割地而赂秦”,强秦轻而易举,获得大胜,六国却不堪一击,语势由强到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应由低缓的语气读出。最后一句轻描淡写一语带过即可。
学生参照文下注释,自译第一段,遇有疑难则作好相应标记,为讨论做好准备。
提示:以口译为主,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第一段中“有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之心”这句及第二段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赵奢之伦制其兵”主要以意译为主。
交流讨论,小结重要的文言现象。
四、合作探究
难点分析(幻灯投影显示)
蛙组词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明确难点:此句中有两个“固”,后面的“固”可作副词“牢牢地”讲,而前面的“固”则有多解。其一,作形容词“牢固”讲,“固”前面的“之”作结构助词讲,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此,整个句子则释为“秦孝公占据了牢固的崤山和函谷关”。“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仅此例,《劝学》中即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例,其中的“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讲。此外,学生初中阶段在《岳阳楼记》中亦学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的句子,其中的“之”
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讲。其二,作形容词用如名词讲,译作“险要的地势”,如此,该句中的“之”则作常规的结构助词“的”讲。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这种解释主要是参考了后面的“拥雍州之地”的解释。“地”是名词,故而前面的“固”亦用作名词。
明确重点:“有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之心”是一个单句,浓缩后的主干为“有心”,而其中的“席卷天下,……并吞八荒”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定语。而句中的“天下”“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之意,而“席”“包”“囊”三词则都是名词用作状语,释为“像用席子……”“像用包裹……”“像用口袋……”。此句若直译,则可译作“(他)有好比把天下用席子卷起来,用包裹裹起来,用口袋装起来一样的野心”;若意译,则可释为“(他)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此外,“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一句中的“以”作连词讲,表目的关系。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