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之青铜疑云
参考资料:纪录片《复活的军团》
《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
参考网站:wenku.baidu/view/5755c7d284254b35eefd345b.html
异地养老保险怎么转1974年春,干旱袭击了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村民们在挖掘地下水时,无意中挖出了一个真人一样的陶制武士头。消息传开后,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经过几十天的挖掘后,现场的考古学家袁仲一和他的同事们断定,这是一个古代的陪葬坑。发掘过后,兵马俑坑共占地面积14260平方米,规模宏大,初步断定,这是一位帝王的陪葬坑。而附近的帝王墓葬,只有距兵马俑坑西方1.5公里的秦始皇陵一座,所以,考古学家判断,这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兵马俑坑内现供游客参观的共有3个坑,其中共有陶俑7000余件,战车100余剩,陶马400余匹以及兵器数十万件。有意思的是,这数十万兵器都是青铜制的。众所周知,在战国末期,就已有铁器出现(在河南省西平县,考古人员发现了韩国冶铁中心的遗址),而铁器的杀伤力远远大于青铜器的杀伤力(在合肥出土了一把燕国铁剑,其锋刃部分已达到如今的高碳钢硬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兵马俑内连一把铁制武器都没有呢?难道当年战无不胜的秦军是依靠“落后”的青铜武器横扫六国的吗?
办公室半年工作总结
对于这个问题,现下有3个猜想:第一,该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坑,而是秦昭襄王的生母宣太后的,当时还没有铁器,或者说铁器并不普及;第二,兵马俑建成时,铁器作为战略资源,数量不多,需要用来装备军队,所以兵马俑内并没有铁器;第三,当时秦国的青铜技术已经登峰造极,而铁器技术才刚刚初出茅庐,并不成熟而且成本过高,所以当时秦国是依靠超出一筹的青铜兵器统一六国的。
大唐荣耀百度云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偏向第三个观点,前两个观点有些部分值得商榷。关于第一个观点,尽管当时宣太后可以说是权倾天下,颇有后世汉高祖之妻吕雉以及唐高祖之妻武则天之势,但毕竟只是一个女流之辈,在当时战国七雄逐鹿天下之际,秦国哪有余力倾尽全国之力为宣太后来建立规模如此之大的一个陪葬坑呢?况且兵马俑内出土的青铜器上很大一部分刻着“相邦吕
不韦”,可见这项工程是经过秦始皇时期的,那么试问秦始皇怎么可能为一个40多年前的女人建造如此规模的陪葬坑而不是为自己建造呢?关于第二个观点,秦始皇自视甚高,自认个人功绩超过了三皇五帝,统一天下后有倾全国之力筑长城,修驰道,建陵墓,又怎么会对自己的陪葬坑如此“小气”呢?况且,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聚天下之兵器于咸阳,又怎么会连一点点铁器都拿不出手呢?所以,我认为前两个观点都经不起推敲。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这当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当荆轲追杀秦王时,秦王绕柱而走,三次拔剑,居然“不可立拔”,最后靠着医官夏无且拿药箱扔向荆轲的间隙才拔出剑还
击,最终刺死荆轲。战国末期的青铜剑普遍宽而短,其中最富盛名的越王勾践剑也只不过55.6厘米长,因为太长的剑容易折断,那试问一把不到60厘米的剑怎么可能拔了三次都拔不出来呢?兵马俑内的青铜剑告诉了我们答案:原来当时的秦剑不同于其他六国的剑,兵马俑内的秦剑长度81-94.8厘米,其中剑身长64.2-73.2厘米。那么秦人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将剑加长呢?秦人又是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于冶铜时放的锡的多少,放多了那么剑就易断,放少了剑又太软,秦人应该是到了最佳的比例。根据检测,青铜剑中含铜73%-76%、锡18%-21%、铅0.17%-2.18%。单单如此还不行,秦剑的宽度呈阶段性,从剑柄开始分别为宽、窄、宽、窄、束腰、剑尖;对应的厚度为厚、薄、加厚、薄、剑尖。如此一来,剑的受力就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又有了充足的弹性,在刺杀的时候更容易刺破对方的铠甲,直达对方身体,确保一击使对方失去战斗力。19世纪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交战中,刺比砍更具有优势,而比普通青铜剑多了的30厘米长度更是确保了这一优势。一号兵马俑坑中出土了22把青铜剑,出土的时候青铜剑表面并没有被腐蚀,表层呈现灰黑光泽。据研究,这些青铜剑表面有薄薄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剑身却不含铬。北京钢铁学院专家对一支青铜剑进行多次电子测定,发现剑身表面铬含量为0.6%-2%,厚度为10-15微米。经过铬盐氧化处理的青铜剑具有很强的抗腐蚀
能力。这种氧化铬防锈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科学工艺方法,世界上的镀铬工艺仅有两种,分别是电子和
化学镀铬。电子镀铬由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人首先发明,而化学镀铬技术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国就已经发明了。可惜自汉以后这种工艺已经失传。
在兵马俑中出土做多的是箭头,由于并未发现其他弓箭的配件,所以考古专家断定,这些箭头是秦弩的,而秦弩的木质部分已经随着2000多年的岁月流逝而腐烂了,从兵马俑一号坑的前三排士兵的动作,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手中拿的是秦弩。根据遗痕复原出来的秦弩射程高达300米,有效杀伤距离高达150米,远远超过了当时弓箭的射程。更加令人胆寒的是,兵马俑中出土的箭头不同于当时普通的箭头,上面没有倒刺,而是呈三棱型的箭头,类似于如今子弹的流线型,这使得秦弩更具杀伤力和穿透力,并使箭在飞行过程中减少空气阻力干扰,使射击更加准确。
鲈鱼清蒸的做法步骤从兵马俑中,我们可以发现,各类兵器几乎别无二致,这种几乎标准化的兵器在现在看来都难以办到,在当时更是天方夜谭了。但是,制标准化式兵器的优势不言而喻,它使军队更加统一化,从而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当时的军队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湖北鄂州出土了一把秦青铜剑,它的长度同样超过了90厘米,各方面的数据都表明这把剑与兵马俑中得青铜剑几乎完全一样;在兵马俑中出土的40000多支箭头,它们的平均宽度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这一在如今看来都略显浩大的工程秦始皇在2000多年前又是如何办到的呢?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在兵马俑中出土的兵器上,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有许多的文字,除了“秦始皇XX年”的纪元之外,还依
次有4个人的名字,绝大部分兵器第一个人的名字是“相邦吕不韦”。在战国时期,由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中记载写道,工匠们被要求“物勒工名”,就是说在自己铸造的兵器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所以继“相邦吕不韦”之后兵器上依次刻有“寺工XX”,“丞XX”,以及“工XX”。据《睡虎地秦墓竹简?工律》记载,要求“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这表明秦代兵器的标准化生产已被列入法律。秦国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动以及秦朝严苛法律的监管,可能是秦朝标准化兵器产生的原因了。
潮汕人怎么样现在,从兵马俑出土的各种青铜兵器中,也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军备正是由“落后”的青铜而铸就的,正是凭借着远远超出当时六国的青铜兵器冶炼技术以及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才使秦国压制住当时并不发达的冶铁技术,使秦始皇一统六国,完成前无古人的伟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