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目录
1、中国汽车市场步入成熟期 (6)
1.1 增速放缓,竞争加剧,汽车行业进入新常态 (6)
1.2 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消费升级引发结构变局 (7)
1.2.1 增购+换购,二次购车成未来新车增长主力 (7)
1.2.2 存量市场“轻量重质”,汽车配置再升级 (8)
2、零配件行业生态悄然变化 (9)
2.1 从历史看零部件行业“最好的时代” (9)
2.1.1 车市高景气,零部件企业盈利居高不下 (9)
2.1.2 自主崛起搅动产业链格局,零部件行业快速增长 (10)
2.1.3 探本溯源,零部件行业高景气有因可循 (12)
2.2 新常态下零部件行业何去何从 (13)
2.2.1 车市高增长浪潮退去,零部件行业困局待解 (13)
2.2.2 成长困局: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 (13)
2.2.3 价值困局:附加值较低,核心技术缺乏 (15)
2.2.4 成长为茅,价值为盾,看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 (17)
3、探索未来零部件企业增长动力之源 (21)
3.1 寻下一个福耀:企业成长路径之市占率提升 (21)
3.1.1 福耀成功之道:保持专注,锐意进取 (21)
3.1.2 寻下一个福耀:自主车灯龙头星宇股份 (23)
3.2 打造中国的“博世”们:企业成长路径之单车价值量提升 (33)
3.2.1 多元化是打造零部件“大象”的必由之路 (33)
3.2.2 打造中国的“博世”们:华域汽车+均胜电子 (35)
4、零部件行业投资条条大路通罗马 (58)
4.1 “市占率扩大+单车价值量提升”组合拳祭出,打通零部件投资之路 (58)
4.2 精选优质零部件企业 (60)
5、风险提示 (62)
图表目录
图1:汽车行业增速中枢下行 (6)
图2:汽车行业周期演变 (7)
图3:2016年各国千人汽车保有量 (8)
图4:2016年消费者购车情况 (8)
图5:零部件景气度与整车销量增速密切相关 (9)
图6:汽车细分行业历年毛利率 (10)
图7:汽车细分行业历年净利率 (10)
图8: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11)
图9:国产替代大势所趋 (11)
图10:零部件占汽车全行业收入比重持续提升 (12)
图11:零部件行业高景气驱动因素 (13)
图12:国内上市外零部件企业与国外零部件巨头2016年收入对比 (14)
图13:2017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100强全球分布 (15)
图14:国内零部件企业多处低附加值领域 (16)
图15:零部件企业研发费用率(2016年) (16)
图16:零部件企业低研发投入引发价值困局 (17)
图17:国内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市占率、毛利率维度) (18)
图18:国内零部件行业竞争格局(市占率、ROE维度) (19)
图19:福耀玻璃A股股价走势 (20)
图20:全球汽车玻璃OEM市场格局 (21)
图21:各企业汽车玻璃业务占比(2016年) (21)
图22:福耀玻璃与其他玻璃厂商毛利率(2016年) (22)
图23:福耀玻璃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 (23)
图24:福耀玻璃国内外产能 (23)
图25:福耀玻璃业务结构(2016年) (23)
图26:星宇股份业务结构(2016年) (23)
图27:福耀玻璃与星宇股份单车配套价值量对比 (24)
图28:星宇车灯客户结构 (27)
图29:全球汽车车灯市场格局 (28)
图30:国内汽车车灯市场格局 (28)
图31:福耀玻璃毛利率领先于竞争对手 (28)
图32:福耀玻璃净利率领先于竞争对手 (28)
图33:星宇股份毛利率领先于竞争对手 (29)
图34:星宇股份净利率领先于竞争对手 (29)
图35:星宇股份及时响应能力强 (30)
图36:博世重要技术革新节点 (33)
图37:博世历年研发费用 (34)
图38:国际零部件巨头营业收入 (34)
图39:国际零部件巨头研发费用率 (34)
图40:华域汽车产品梳理 (35)
图41:均胜电子产品梳理 (36)
图42:均胜电子前沿布局—智能车联 (37)
图43:均胜电子前沿布局—高度集成HMI系统 (37)
图44:均胜电子前沿布局—主动安全(ADAS) (37)
年审多少钱图45:均胜电子前沿布局—新能源汽车电子 (37)
图46:汽车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8)
图47:华域汽车并购整合大纪事 (39)
图48:均胜电子并购整合大纪事 (39)
图49:国内收入规模前20零部件企业(2016年) (40)
图50:全球收入规模前20零部件企业(2016年) (41)
图51:高田营收及增速 (42)
图52:均胜电子收入规模快速扩大 (42)
图53:A股市值前20零部件企业 (43)
图54:全球市值前20零部件企业 (43)
图55:华域汽车与全球30家零部件企业PE比较(2017年动态PE) (44)
图56:华域汽车PE自2015年股灾后持续上升 (45)
图57:均胜电子高端业务智能汽车电子收入占比高(2017H1) (46)
图58:全球零部件巨头的海外收入占比(2016年) (47)
图59:福耀玻璃国际化道路持续推进 (47)
图60:华域汽车国际化稳步推进 (48)
图61:上汽集团对华域汽车收入贡献趋势下降 (49)
图62:均胜与国内零部件企业研发费用率对比 (51)
图63:均胜与国际零部件企业研发费率用对比 (51)
图64:全球安全气囊市场格局 (52)
图65:KSS+高田的全球整合 (52)
图66:各车型汽车电子成本占比 (53)
2021国庆节是多少周年图67:各地区汽车安全配置单车价值量 (54)
图68:国内汽车安全市场规模快速提升 (54)
图69:新能源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快速提升 (55)
图70:均胜与国内同行企业ROE对比 (56)
图71:均胜与国内同行企业毛利率对比 (56)
图72:均胜与国际同行企业ROE对比 (56)
图73:均胜与国际同行企业毛利率对比 (56)
图74:国内最具前景的优质零部件企业 (59)
表1:汽车配置随车市走向成熟不断升级 (8)
表2:2015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前十家整车厂商的主要车灯配套供应商 (26)
表3:各大车灯供应商与整车厂的关联关系 (26)
公共平台登录表4:上市零部件企业的阶段分层 (31)
表5:电装与华域汽车都背靠优势整车企业 (49)
表6:国内汽车电子企业多布局于车载电子领域 (50)
表7:国内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测算 (53)
表8:精选优质零部件企业 (60)
表9: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及评级 (61)
有别于市场的认识:
我们认为,整车行业为零部件行业扎根生长提供了天然沃土,构成对其景气度最基础的影响,因此国内汽车市场过去10余年的高增速为零部件行业带来了“最好的时代”。然而随着汽车销量由21世纪前十年CAGR 25.3%下降至近几年CAGR 7.7%,行业逐渐步入缓增长的新常态,未来5-10年中国汽车行业销量复合增速或降至3%左右。由整车高景气带来零部件配套高景气的时代已远去,零部件行业压力陡增,急于寻新的增长动力。
未来零部件企业成长可沿两条成长路径:一是市占率提升的成长路径;二是单车价值量提升的成长路径。本文中,我们为市场首创从市占率与附加值两个维度分析了零部件行业的竞争格局,并创新地以市占率提升的成长路径与单车价值量提升的成长路径为框架,挖掘了国内最具前景的零部件企业。
以市占率提升的成长路径为指导,寻下一个福耀:沿市占率提升的成长路径发展壮大的典型是福耀玻璃,目前福耀国内市占率已达60%,全球市占率达20%,已成为国内最成功的零部件企业之一。谁能成为下一个福耀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将星宇股份与福耀玻璃进行全方位对比,认为具备福耀类似基因的星宇股份有望成为下一个福耀玻璃。
以单车价值量提升的成长路径为指导,打造中国的“博世”们:走单一产品提升市占率的路径可造就福耀玻璃,但单车价值量提升的多元化成长路径才是打造以博世为代表的零部件“大象”的必由之路。我们从国际的视角,对以博世为代表的国际零部件巨头与国内零部件企业进行全方位对比,认为华域汽车、均胜电子无论从规模上、技术上,都具备成长为全球巨头的潜力,有望打造成为中国的“博世”们。
投资评级与估值:
nikon d7000星宇股份:预计公司2017-2019年EPS分别为1.68元、2.17元、2.79元,对应PE 分别为31.4倍、24.3倍、18.9倍。维持“买入”评级。
10-15万买什么车好华域汽车:预计公司2017-2019年EPS分别为2.03元、2.18元、2.26元,对应PE 分别为13.3倍、12.4倍、12.0倍。维持“买入”评级。
均胜电子:预计公司2017-2019年EPS分别为1.29元、1.50元、1.85元,对应PE 分别为24.0倍、20.7倍、16.8倍。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不及预期;汽车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零部件企业受车企成本转嫁影响产品降价超预期;零部件企业产品与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1、中国汽车市场步入成熟期
1.1 增速放缓,竞争加剧,汽车行业进入新常态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中国汽车工业自21世纪初开始爆发,2001-2010年10年间汽车销量实现了25.3%的超高年复合增速。以2011年为节点,汽车行业增速中枢下一个台阶,由前10年的年复合增速25.3%下滑至近几年的7.7%。随着保有量提升,需求增长动能减弱,高基数压力同步显现,行业将进入低增速的新常态,未来5-10年中国汽车行业销量复合增速或降至3%左右。
1
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产能周期阶段、产品周期阶段、需求周期阶段。不同阶段的供需关系充分解释了业态与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也预示着新常态下,汽车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1) 产能周期阶段(对应21世纪最初10年)
:2002年国内汽车市场开始“井喷”,市场需求旺盛下是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此时行业关注的重点落于产能,而非产品力。这一阶段整车厂产品不愁销路,产能利用率极高。于整车厂而言,强产能周期意味着强盈利周期,行业竞争较为温和。
(2)
产品周期阶段(2011年至2025年):经历产能周期阶段后,整车厂纷纷扩产导致行业产能抬升至某一较高水平,此时行业总产能超过总需求导致供需关系反转,整车厂产能利用率开始下降,“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
过去,行业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产能,而是产品力。这一阶段市场竞争开
0%10%20%30%
40%50%0
500
1,000
1,500
2,0002,500
3,000
3,500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销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