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艺术风格
2.品读吟诵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3.学会作者的诗词写作手法,领悟诗词内涵
4.品味诗词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对诗词的鉴赏方法的学习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在这灿烂的文化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一古诗文。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它虽然篇幅短小,却含义深刻。寥寥几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赏心悦目,令我们回味无穷。今天我们通过对几首古诗词的诵读学习,来感受一下古代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新课教学
(一)《静女》
1.简单介绍:《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但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2.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静女》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诵读时要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星期一祝福短信静女/其,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
静女/其,贻我/彤。彤管/有,说怿/女。
自牧/归,洵美/且。匪女之/为美,美人/之。
3.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主人公喜爱一位温柔娴静又美丽无比的女子。他早早地赶到了约会地点,却看不到心上人的倩影。等待中的他急得抓耳挠腮,不住徘徊,抚弄着姑娘送给他的彤管,还有一束荑草,它们在主人公的心里都格外得美丽,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感情。
浦西属于上海哪个区4.参考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4.诗歌共分三章,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语调或语速?
第一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兴奋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焦急苦恼之情。语速稍微轻快一些。
第二章前面两句要读出收到女子赠物的高兴之情,后两句则应表达出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语速稍慢一些。
第三章“洵美且异”要表现出对“荑草”的喜爱之情,此时之喜悦尤甚于彼时得到彤管,末句“美人之贻”则应当读出得意兴奋之情。语速稍快且语气加重一些。
5.说说“彤管”与“荑”在诗中有什么象征作用。
“彤管”与“荑”指的是同一类的小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怿”是男青年对荑草外在美的欣赏;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小草的“洵美且异”,是因为“美人之贻”。郎情妾意全都在一株小草上表现出来了。所以,“彤管”“荑”显然指的是有爱意的草,象征着一种清丽脱俗的爱情。况且,初生荑草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还含有爱情将更进一步发展的象征意义。
6.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反复、逆转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先“俟我于城隅”,又“爱而不见”。诗歌采用逆转的手法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一位俏皮、可爱的女子形象。“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能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让有情人反复借“彤管”和“荑”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写出了一个大胆勇敢地追寻自己幸福的女子形象。
(二)涉江采芙蓉
1.写作背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要产生沉重的乡愁。外有游子,内有思妇。因此,《古诗十九首》中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涉江采芙蓉》就是这类诗作的代表。
2.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本诗采用二三节拍断句,但在朗读时可适当延长第三个字的发音时间。
浪费粮食的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中考作文题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
3.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的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要送给“同心”的人,但他思念的人还在“旧乡”,长路漫漫,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全诗字里行间流露着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无奈。
4.参考译文。
渡江之时采莲花,兰草泽中多芬芳。
采来莲花要送谁?心上人儿在远方。
回过头来望故乡,长路漫漫长又长。
同心相隔在两地,衰老到死也忧伤。
5.冬至祝福语 简短如何理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诗的内容?
作者所思之人在故乡,长路漫漫,这份深情却无法寄达。“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令人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一种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6.“芙蓉”在《涉江采芙蓉》意境的营造上有什么作用?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美好、欢乐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之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7.朗读这首诗,出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句子,并分析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所思在远道”——刻骨铭心的思念。“忧伤以终老”——痛苦与惆怅的黯然情绪。
8.如何理解《涉江采芙蓉》“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语言特?
“浅而能深、近而能远”的语言特指的是用语浅显明白、朴素自然、凝练含蓄。《涉江采芙蓉》的语言体现了这种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①语言自然质朴。《涉江采芙蓉》如出水芙蓉,是优美的抒情之作,用语不粉饰、不堆砌、浅显明白,具有自然质朴之美。诗中许多地方是直白的口语,如“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等。这些日常生活的口语不仅没有丝毫的粗俗,反而增添了情趣和韵味。②语言凝练含蓄。诗歌通过化用前代典籍中的典故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里,不仅丰富了诗歌语言容量,更使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如本诗与《楚辞》紧密相连,“兰”“芳草”为《楚辞》诗句经常使用的意象。前四句是从《楚辞·九歌·山鬼》中的“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一句衍化出来的。“同心而离居”从《楚辞·离骚》中的“何离心之可同兮”一句变化而成。这些成语、典故的巧妙化用,暗示了其未申明的涵义,极大地丰富了诗的语言容量和情感内涵,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表现了一种含蓄美。
(三)虞美人
1.写作背景:宋太宗三年(978),李煜作《虞美人》,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时年41岁。这首词作为李煜的
绝笔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2.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诵读时,一定要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感情基调:凄凉哀伤。节奏:低沉缓慢。
春花/秋月/何时,往事/知/多。小楼/昨夜/又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雕栏玉砌/应犹,只是/朱颜/。问君/能有/几多,恰似/一江春水/向东开车闯红灯。
3.在诵读过程中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词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悲哀伤感的。词中有不堪回首的回忆,有痛苦难耐的现实,有诘问,有自问。通过写词人在秋月之夜登高望远,引发对故国的怀念,抒发怀念故国的悲伤哀痛之情和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腹愁绪。
4.参考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5.“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恶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感情之极端悲苦可以想见。
6.“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又”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
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