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油画的感染力
表现性油画的感染力
表现主义产生于20世纪欧洲,是一场影响巨大的艺术思潮,它广泛涉及绘画、音乐、电影、戏剧、文学等文化领域,由德国艺术评论家、《狂飘》杂志编辑赫尔瓦纳?瓦尔登(HerwarthWaklen)于1911年首次提出,并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前卫艺术家,他将其与凡高、马蒂斯、蒙克、席勒、柯柯西卡等人的作品联系在一起。在绘画艺术领域,表现主义源自凡高的艺术探索,凡高被誉为“表现主义之父”。凡高用沸腾的生命活力和对事物特征与本质的敏感反应,宗教般虔诚地创造源于心灵世界的艺术作品,他以个人主观情绪为先导,以表现个人内心世界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启了现代表现艺术之路,是表现艺术倾向的开创者。凡高主张尊重内在的真实,反对作画者对自然奴隶般的复制,他认为:“画画不是画物体的原状……而是根据画家对物体的感受来画。”
表现主义绘画注重表现艺术家自我的主观精神,他们反对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通过绘画这一形式获取心灵的解放。在表现主义油画创作中,艺术家常常以一种强烈的艺术语言如狂野的彩表现、奔放的笔触、不安的结构、扭曲的变形等,表现人在探索与追求道路上的某种精神特质。表现主义的主题以强化自我意识、反对精神束缚、否定逼真再现、追求“内在真实”为特征,以展示一种视自己为人类精神载体的假定和对自我的病态崇拜与偏执确认。在相对自由的艺术形式中到一块,使我们透过艺术的形式了解人类审美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从而成为人们触及无限广阔精神世界的契机。“在表现主义艺术家对感情的狂热表现和对世界的悲剧性思考中,在其强烈的彩、粗犷的线条和夸张、扭曲的形态中,既
彰显着形式主义艺术理论的主观‘体验’,又传达出由时代的痛苦所引发的焦虑、恐惧和伤感的情绪。”[1](P386)
油画被引入中国百余年的历史中,中国艺术家并没有完全按照西方油画发展的历程来学习油画,而是各自按照自己的需要,从各家各派间吸取营养,相互渗透、彼此借鉴,形成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态势。中国艺术表现向来倾向于艺术家主观情绪的表达,油画的写意性便是这一创作类型的体现之一。本文论述的油画表现性语言,主要是指以追求“内在真实”为主的,以强调艺术家主观感情需要,注重油画表现的生动性和具有一定形式美感的油画语言。
形、、点、线、面、笔触、肌理等等形式语言,在不同的艺术家笔下所呈现的面貌有所不同,表现性油画与写实油画所表现的意境和意蕴,虽说作品都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出艺术家的情意,但表现性油画的“意”是显露于作品的一笔一划之间,具有直接性特征。而写实性油画所表现的“意”却隐显在形象的背后,具有间接性特征。油画表现性语言的形式美感,主要通过画面中的笔触、肌理、彩、线条以及节奏、韵律等外观形象来体现艺术家的内在情韵美。但是对于运用油画表现性语言的艺术家来说,单纯追求形式美感并不完全是其目的,表现性油画所表达的本质是寻求具有生命力的形式美感。这种生命力是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研究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借助适当的油画形式语言和艺术符号传达出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感动和认识。追求鲜活、写意和生命气息是表现性油画创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因为:“只有这种具有生命力、具有美感的形式,才能显示出油画表现性语言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也只有
这种具有生命力、具有美感的形式才能感染观众,也才是油画表现性语言的追求目标”。[2]
10万左右买什么车好思想认识决定表现形态,艺术家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家超越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一般性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是基于客观自然的物质性特征。同是一束鲜花,一般的众的看
法和艺术家的认识有很大的区别,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就超越了向日葵本身的自然属性,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意的工具和手段,吴冠中评价说:“他用前所未有的彩表达惊人的感情,他画的《向日葵》是一欲呼喊的人像”。[3](P286)凡高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自然风景还是静物都如同他的自画像,反映着艺术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即便是在艺术家体中,面对相同的题材、类似的对象,不同的艺术家的表现方式大相径庭。吴道子一日之迹与李思训数月之功,同是嘉陵三百里,不同的艺术手法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表现性油画从对自然生活中作品素材的提取,到作品中表现性语言的形成,都离不开艺术家的表现性意识。表现性意识促使艺术家从表现性的角度去思考艺术问题,也促使艺术家从表现性的角度去完善自己的油画作品。
一、形、的感染力
油画从技术层面上讲,无非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素描问题,再一个就是彩问题。素描关涉造型,造型和彩是油画表现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各种不同风格流派艺术家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重要作用。素描是油画的基础,尽管表现性油画不以逼真再现自然
景物为目标,但也不意味着否定造型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凡高说:“素描是根本性的,较好地掌握了素描,就掌握了绘画的精髓”。素描和彩虽然是油画创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在整个油画发展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风格流派中形成不同的偏重倾向。
在西方油画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油画发展演变经历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印象派、新印象派、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分期,各时期的艺术家所处时代和对艺术认识的区别,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面貌和一整套形、结合的处理手法。在造型与彩的问题上,每个艺术家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或偏重于造型,或侧重于彩,或注重二者的兼顾。在古典主义的油画中,造型的严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彩以“光影”素描式的形式附着在艺术形体上,追求自然柔和过渡。古典主义绘画以造型见长,客观写实的造型成就了古典主义永恒的历史地位。而在浪漫主义绘画犹如狮子般怒吼划破古典主义的宁静,生动、活跃彩传达出作画者的情感,浪漫主义绘画的造型有别于古典主义绘画,意大利美术史家文杜里在谈到浪漫主义绘画的基本特征时指出:“浪漫主义的绘画以动态对抗静止;以不尽工整(往往变成了某种模糊是东西)对抗极端工整;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以空气对抗严密;以光线效果对抗物体;以变化无穷对抗僵化的完美。彩成了绘画的主要问题;彩淹没了造型,摒弃了对象的雕塑感。现实不分美丑,一古脑儿都被当作了艺术的素材,包括它的无限变化、种种热情和偶然性在内,完全摆脱了‘古典’法则的束缚”。[1](P258)如果说在浪漫主义绘画中,彩依然依附于造型,那么在印象派的绘画中,艺术家已经把彩作为主要的研究目标了。他们在画面中呈现
出的绚丽、斑斓的彩,是基于造型上的解放而取得的。但我们不能说印象派就不写实了,恰巧印象派追求光和的写实,实现了写实主义发展的最高峰。
在表现性油画中,主观表达成为艺术家的共同追求,表现艺术对人生、对环境、对社会等认识,他们不求自然景观的真实再现,而是追求对客观世界深入研究之上的内在真实表达。在造型和彩的搭配关系上,以符合主观上要求为尺度,而不是复制再现,具有很强的“写意性”特征。诺尔德(Emil Nolde,1867-1956)德国表现主义运动的先驱、桥社团体中最有才华的艺术家。受凡高和高更绘画表现的影响,诺尔德的艺术作品富有极强的想像力和艺术张力,明亮、厚重的彩,粗犷、野性的笔触,处处表现出激愤而紧张的情绪。诺尔德的作品是传达其内心感受的重要媒介。德国表现主义的哲学、美学基础源自菲德勒(C.Fiedler)的“内在需要”和立普斯(T.Lipps)的“移情作用”以及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等理论学说,
诺尔德的油画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哲学内涵。如《最后的晚餐》、《基督在孩子们中间》、《火的舞蹈》等,画面上耀眼的调和粗犷的笔触在沸腾,“表现出一种充满情与的癫狂,从而最典型地赋予德国表现主义所追求的‘内在冲动’以爆发式的力量,以及‘原始性’和中世纪的热情”[1](P391)。诺尔德的油画作品从技术的层面来讲,在造型上并没有古典主义绘画造型的严谨,如《最后的晚餐》。同一题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也画过,达芬奇笔下的《最后的晚餐》构图平稳、造型严谨、调和谐,富有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庄严感;同样以基督临刑前与门徒们共进最后晚餐的情景,
诺尔德打破了传统庄严、神圣感,以基督为中心采用圆形构图,将人物满满地安排在画面的每个角落,人物的脸部表情十分丰富,且充满个性。如果说达芬奇笔下的人物具有神性,那么诺尔德笔下的人物则是个个都是流淌着热血的人。基督痛苦的表情,反映了一个临刑前的将死之人的“内在真实”和人性的本真,诺尔德将基督塑造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整幅作品的彩强烈,红、黑的衣服将人物痛苦而发黄的脸衬托的十分显耀,不安的笔触和略带变形的造型,使画面获得了灵动之感,如火焰般点燃了夜的深空。艺术家通过减弱造型的烦琐,通过强烈的彩对比和生动的人物表情刻画,生动地提供了表现性油画造型和彩表达的成功范例。
同样具有表现主义精神的中国艺术家罗尔纯,在艺术表达中,彩和造型成为他随意摆弄的符号,随着艺术家主观感受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特征。罗尔纯的油画作品兼有凡高的彩特质和苏丁的造型风格,是一位典型依靠情感来作画的艺术家,因此,他笔下的作品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油画创作,他说:画画的奥秘是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罗尔纯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题材多数来自他的家乡湖南,湖南的红土给予他热情和创作灵感。罗尔纯并不追求自然主义的表现,而是着重情绪和直觉的表达,他的创作总是凭着内心的感动和对对象的激情,充满人性的真实。他的画作彩热烈,笔触奔放有力,扭动震颤的画笔拖带出来的艺术形象,鲜活并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罗尔纯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使他动情的形象、彩和情景,他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装饰味,这些装饰元素并非来自艺术家刻意地表达,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于其画作中的真实。《九月》是一幅
以湘西一位苗族妇女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此张油画一经展出,在中国美术界引起极大的关注,作品以代表其家乡的颜——红为主体用,奔放、跳跃的笔触,透露出艺术家的性情。罗尔纯作画完全靠激情,他不习惯理性地、慢慢地作画,不拘泥于客观逼真的艺术形象反映了罗尔纯的率真,瞬间性、流畅性以及中国式的“写意”是其作品的特,因为他认为,慢慢地作画会使自己的感觉跑掉。
二、线条的感染力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说:“仅从一条线条的质量就可以断定该作品是否出自一位好画家之手。”在油画表现中,线条依据不同的艺术家之手而呈现不同的审美特性,它是判断艺术家艺术表现力好坏的标准之一。在表现性油画中,线条的作用不同于古典绘画,古典绘画中线条服务于造型,而表现性绘画中追求线条的生动性、独立性、情感性表达。
中国艺术向来注重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且并不是简单地作为造型意义上的线而存在。中国绘画中的线具有哲学味,属于中国独特审美体系范畴,因此,有人说中国的艺术就是线的艺术。线在中国艺术表现中已经“精神”化了,起、承、转、合中流露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研究与体悟。线有自身的情绪和表情的,吕凤子说:“凡属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无论其形是方、圆、粗、细,其迹是燥、湿、浓、淡,总是一往流利,不做顿挫。转折也不露圭角的。
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就显得焦灼和忧郁感。有时纵
笔如风趋电急,如兔起鹃落,纵横挥,锋芒毕露,就构成表示某种激情或热爱,或绝岔的线条。”[4]黄宗贤也说:“任何一条徒手的线条都有特定的感觉状态,或者是飘忽的,或者是稳重的,或者是迟滞的。飘忽的线条或能唤起灵动的心情;稳重的线条使人感到严肃、端庄;迟滞的线条传达了挣扎的艰难。每一根线条都敏感地传导了‘手’对‘心’的牵动,及‘心’对‘手’的控制,从而带出了最微妙的情绪,又以此触动观者的心。”[5](P190)在绘画表现中,由于每个艺术家对自然物象的研究角度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呈现出丰富多样、千变万化的艺术式样。
从表现主义画家凡高、马蒂斯、蒙克、席勒、苏丁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善于在作品中运用线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为了突出线条的组织和安排,表现彩的力量和价值,表现主义绘画打破传统的立体造型观念,排除光影对视觉形象的干扰,作品多数是在二维平面的视阈下,进行表现,兑现彩和线的独特美感。席勒(EgonSchiele,1890-1918)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受蒙克、克里姆特等画风的影响,作品注重线条的表现,注重线条的表现是席勒作品区别于其他艺术家作品的最明显的标记。席勒的绘画作品充满死亡、焦虑、痛苦乃至性意识的倾向,极具艺术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和充满震撼力量线条,使得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和对人生的反思跃然纸上。他的作品《死神与少女》、《自画像》、《干洗房》等以扭曲的人物造型、神秘的自然风景表达对人类生存、对生与死的思考,运用颤栗紧张的线条和夸张变化的彩加强感情的力量,致使画面笼罩着一种痛苦、憔悴、紧张和性压抑的气氛,体现出强烈的表现主义精神。[1](P388)
扫雷技巧线条的意义不外乎两个层面,一是线条作为轮廓线,与形体结构、体面转折有关,即造型意义。造型意义是线条最基本的功能,西方现代艺术出现之前,线条在油画中所起的作用几乎都是为造型服务的轮廓线意义而存在。现代艺术产生之后,线条成为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线条的表情意义成为线条的第二层面的意义。尤其在表现主义绘画当中,线条成为艺术家情感意识的外在延展,弹奏着画家心灵的弦音。
好看的侦探片
三、笔触、肌理的感染力
艺术表现的感染力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除了彩、线条等绘画形式的作用,用笔的轻重缓急,肌理表现的适度也是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因素。笔触是手带动画笔在画面上运动所直接留下的痕迹,画面中任何可视的物象都是一笔一划地写出来的。作为油画表现语言的一种构成因素,笔触直言不讳地展露着画家对工具材料的驾驭能力和表现力,是画家艺术技巧、气质修养、情感状态的具体体现。作为油画表现语言,“它往往是艺术家在观审对象后,运用油画的工具、材料,在绘制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转化,自然界的物象中本无笔触、肌理而言,正像自然界中也没有旋律,而是在音乐家的提炼和加工后才产生了旋律一样,笔触和肌理也是艺术家通过主观处理后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2]。港片推荐
西方传统绘画主流是精确写实的,自印象派将笔触凸显出来,画家才逐渐开始关注笔触的独立意义。当然,西方绘画对笔触的有意识呈现从提香就开始了,伦勃朗、鲁本斯、委拉兹贵之等艺术家在他们
作品中借助笔触和肌理的运用,使其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伦勃朗是运用肌理表现的高手,他实现了油画除了可视美外的“可触摸”的美。伦勃朗通过厚塑或者堆积等方法,将油画质感表现推向了“可敲打”出声响的极致。他的代表作品《戴金盔的男子》,在男子头盔的亮部通过厚堆和罩染表现,头盔的金属质感表现十分强烈,凸起的头盔
花纹在光的作用下,金光灿灿,看上去好像能够发出铿锵的金属之声。
如果说伦勃朗等人利用笔触和肌理是为了表现对象的质感,印象派利用颤动的笔触抓住瞬间的真实,那么他们依然停留在写实的范畴。笔触的独立性意义与艺术主体的情感是分离的,表现主义绘画以表现艺术家内在情感为基础,突破传统造型的束缚,追求内在的真实。表现主义绘画关于笔触的表现类似于中国写意绘画中的“写”,写出的是精神,是韵律,是节奏,是艺术家对自然物象体验,并产生真挚情感的转换。
蒙克,挪威油画家、版画家,北欧表现主义的先驱。蒙克的作品充满强烈的精神意识,这与他生活的环境和人生境遇有关。他说:“疾病、精神错乱和死亡这个恐怖的黑三角,从我摇篮时代便跟随了我整个一生。”“我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蒙克的艺术反映了欧洲人在世纪末时期的精神危机,其作品是表现其对现实看法的心灵表现。疾病、死亡、恐惧和性爱是他重复表现的主题,《呐喊》是蒙克最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作品表现了当时社会中人的极端孤独和痛
不大的单机游戏
苦的情感。也是艺术家本人面临各种压力所发出的人生呐喊。他曾经回忆说:“孤独,由于剧烈的痛苦而战栗,我开始意识到一个发自人类本能的无法遏制的呐喊”。整个画面笼罩在不安的、回旋式的被拉长的笔触和略带死亡恐怖的血红之中,前景中扭曲的犹如骷髅般造型的脸,在惊恐中发出了最后一声呐喊。“画家一个人的体验和独特的视觉方式把人类隐藏着的惊惧与恐慌如此动人魂魄地传达出来”,他仅用线条和彩以及近乎抽象的形式来表现内心深处的信息,使他的画面不像是用笔画出来的,而像是艺术家以高昂的激情叫喊出来一样。作品中人物形象无性别信号正是艺术家所追求象征、隐喻与表现的美学倾向,蒙克被称为“心灵的写实主义”者,他的作品犹如一张张发人深省的控诉书,扣击着人类灵魂深处,对西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
四、结束语
无心上班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表明,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由不可抗拒的内在力量所决定,这是艺术中唯一不变的法则。凡是有内在需要产生并源于心灵的东西都是美的。油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用不同的方式和技巧来表现艺术形象,创造不同的艺术式样。表现性油画强调表现艺术家主观情感,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通过具体的且个人的艺术语言,传递出他们源于内在需要的东西,构成鲜明、真挚和畅快淋漓的艺术美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