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视域下清初贰臣戏曲创作与心态探赜
文化艺术研究
Studies  in  Culture  & Art 2020年12月第13卷第4期
Dec. , 2020Vol.13 No.4文章编号:1674-3180 (2020) 04-0067-09
明清易代视域下清初贰臣戏曲创作
与心态探啧
冯瑾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明清鼎革之际,贰臣戏曲家在价值观念和心理认同等方面受到剧祖震撼,他们倾向于把戏曲
创作工具化,寄寓遗民情绪和亡国之痛、在仕清和守节之间抉择的艰难矛盾、对失节和仕清的愧悔、
怀才不遇和历经磨难的愤懑等复杂多样的心态。澎响清初贰臣戏曲家心态及创作的动因主要有:明
清鼎革的时代背景和统治者怀柔延揽的用人政策,儒道文化传统和个人入清后的际遇。贰臣的戏曲
移动停机保号
创作构成了清初戏曲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杂的情感内涵展现了一代文人的心灵景观,是一个不
可忽略的创作现象,具有明末清初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明清易代;贰臣;戏曲;心态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The  Playwriting  and  Mentality  of  the  Turncoat  Officials
during  the  Ming —Qing  Transition
FENG  Jin
(School  of  Theatre, Film  and  Televisio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Abstract: During  the  Ming-Qing  transition, the  turncoat  officials  suffered  from  great  distress  in  adapting
to  the  new  values  and  identity. They  tended  to  use  playwriting  as  a  tool  to  express  their  complicated
mentalities  such  as  their  pain  as  survivors, their  dilemma  of  choosing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Ming  Dynasty, the  guilt  over  being  disloyal  to  the  Ming  Dynasty  and  working  for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discontent  for  suffering  and  being  unrecognize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ir  mentality  and  writing
收稿日期:2019-11-03
作者简介:冯瑾(1988—),女,山西临汾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戏曲文学研究。
・68・文化艺术研究第13卷include the Ming-Qing transition,the Qing Dynasty's placatory policies,the Confucian and Taoist cultural tradition,and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in the Qing Dynasty.The works of turncoat officials we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opera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They revealed the complicated mindscape of the literati of the time,and were of significant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meaning and therefore shall not be ignored.
Key words:Ming-Qing transition;turncoat officials;Chinese opera;mentality
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权更迭历史中,贰臣现象层出不穷。明清鼎革,不仅完成了政权更迭、由乱到治,而且还夹杂着民族战争,并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原结束,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样貌,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段,生活于其中的贰臣文人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心理认同等方面受到剧烈震撼,并映射到文学创作中,受到学界的特别关注。①
一、研究意义及范围
中国菜系笔者目前视野所及,学界从事贰臣文人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人②和词人③方面,与此同时,白一瑾的《清初贰臣士人心态与文学研究》m、范秀君的《论清初南北贰臣文人愧疚自赎心态的差异及成因》"I和蒋寅的《忏悔与淡忘:明清之际的贰臣人格》心〕等的研究范围可谓宏大,但其侧重点和论述过程都落脚在贰臣诗人及其作品上,几乎未涉及戏曲作家,不无遗憾。
现有的对贰臣戏曲家及作品的研究成果多局限于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多数是从个案角度进行微观研究,颇零散单薄,难成系统,均未在宏观上涉及整个体,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待进一步拓展。明清两代作为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段,学术界对明清易代之际的贰臣戏曲家及其创作的关注并不充分,鉴于此,把清初贰臣戏曲家及作品置于明清易代的政治大变迁和历史演变的背景中,进行专门考察研究,不仅能突破单篇、系列戏曲作品对明清易代的阐释,将明清戏曲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且可管窥清初贰臣体对易代问题的整体思索及其心态嫗变的轨迹,为戏曲作品和易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o
华为太空手表贰臣政治家与戏曲家的双重身份使其人格呈现出双重特征,表现出复杂的心态。作为政治家,他们长期在朝为官,都参与经历了清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因此视野较遗民更广阔;作为戏曲家,他们有故国与新朝的人生跨越,是那个特殊历史时空中敏锐的感受者,并在戏曲创作中书写和寄托这种经历和感受。他们的戏曲作品中所反映的时命之艰蹇、亡国之哀痛、政事之得失、民生之多艰,既是一部反映明清鼎革之际现实生活的史书,也是一部反映清初贰臣戏曲家复杂心路演变、精神沉浮的实录,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贰臣戏曲家及其作品不应忽视。本文立足历史与文本,力求对明清易代这一特定时空内的贰臣戏曲家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究,以期尽量还原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真实面貌。
考察清初贰臣戏曲家的基本面貌,须明确该体在历史舞台上的主要活动时限,本文所指的“清
①如刘艳萍的《熊文举贰臣心态和诗歌创作研究》(西南大学2018届硕士学位论文)从教材、专著、学位论文和单篇论文等4个方面对学界关于贰臣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爬梳。
②学界关于清初贰臣诗人体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如:刘丽的专著《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及其论文《论清初“贰臣”诗人的愧辱心态》[《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等。
③学界关于清初贰臣词人体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如:曹秀兰的《清初“贰臣”词人心态探微》[《山
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刘萱的《清初贰臣词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
第4期冯瑾:明清易代视域下清初贰臣戏曲创作与心态探啧・69・
初”,起于顺治元年(1644)五月清政权入主北京,讫于康熙十七年(1678),共35年的时间。在该时间段内,贰臣戏曲家均处于年富力强的盛年时期,其戏曲创作在这个阶段表现得最为完整成熟,充分体现了明清鼎革之际的剧坛风貌。康熙十七年(1678)后,一大批在朝野较有影响力的贰臣文人已相继去世①,或因自然年龄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该体及其创作在朝野和剧坛已无力发挥实质性作用。
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帝正式下令编纂本朝的《贰臣传》,该书分甲乙两编,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120余人,甲编多为以武功起家的清初开国功臣,如李永芳、洪承畴、祖可法等;乙编收录当时影响力显著的文职高官63人。本文的研究对象基本以《贰臣传》乙编上的一些著名戏曲家为主,经搜集整理,结合李修生主编的《古本戏曲剧目提要》m,阅读郑振铎、吴晓铃先后主持整理、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三集》《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基本确定清初的贰臣戏曲家主要有:丁耀亢(1599—1669)、王籬(1607—1671)、吴伟业(1609—1672)、宋琬(1614—1673)、尤侗(1618—1704),嵇永仁(1627—1676)、万树(1630—1688)、龙燮(1640—1697)、乔莱(1642—1694)等9人,现存传奇作品15种,杂剧作品13种(见表1)。
表1明末清初贰臣戏曲家清初戏曲作品一览表
剧作家传奇数量杂剧数量合计
丁耀亢《西湖扇》《化人游》
《赤松游》《蜻蛇胆》
4——4
王離《双蝶梦》《秋虎丘》2——2吴伟业《秣陵春》1《临春阁》《通天台》23宋琬—《祭皋陶》11
尤侗《钧天乐》1《读离骚》《吊琵琶》
《桃花源》《黑白卫》
《清平调》
56
嵇永仁《扬州梦》《双报应》2《刘国师教习扯淡歌》
《杜秀才痛哭泥神庙》
《痴和尚街头哭布袋》
有没有好听的英文歌《愤司马梦里骂阎罗》
46
万树《风流棒》《念八翻》《空青石》3——3
龙燮《江花梦》1《芙蓉城》12
乔莱《耆英会》1一一1
奔流不息的意思
二、贰臣在戏曲作品中呈现的心态特征
明清鼎革之际,整个社会发生剧烈变动,多方势力激烈角逐,各类角粉墨登场,“贰臣”便是其中较重要的角之一。由于背负历史污点,贰臣士人体入清后的心态变化颇堪玩味,“这些人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伦理文化的熏陶,在失节之后可能会良心发现,自责自讼,从而表现出人性心理结构的深度与复杂性”[5]o
处于清初民族矛盾漩涡中的贰臣戏曲家,他们亲身感受两种不同民族文化思想的冲突碰撞,又徘
①钱谦益殁于康熙三年(1664),丁耀亢殁于康熙八年(1669),金之俊殁于康熙九年(1670),吴伟业殁于康熙十年(1671),周亮工与陈之遴皆殁于康熙十一年(1672),龚鼎孳殁于康熙十二年(1673),孙承泽殁于康熙十五年(1676),王崇简殁于康熙十七年(1678),曹溶殁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梁清标殁于康熙三十年(1691)。
•70•文化艺术研究第13卷
徊在进退失据的政治道德困境,因此心态较其他士人体更复杂深刻。虽然贰臣投靠了清朝,但是他们多数人并不欣喜于自己的政治选择,更不因此忘怀鼎革巨变带来的灾难和心灵震撼,而倾向于把戏曲创作工具化,把戏曲当作其哀怨之心的传声筒和“心史”①的载体,体验与表达着对生存处境的感知。
(—)遗民情绪、亡国之痛
吴伟业的《秣陵春》传奇和《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在题材上都着重写遗民的政治经历、痛苦感情,寓意作为“贰臣”的作者内心深藏的遗民情绪。[6]118且在《秣陵春》传奇中极尽可能地将剧中人物与亡国建立联系,不仅将剧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定位为亡国君臣,还特意把历史上的一些真实遗民充当剧中的次要人物,如:第三十一出“辞元”写殿试后的传胪唱名,选取卢多逊任押班官,窦仪任陪宴
官,卢和窦皆为前代遗民。不仅以入宋的遗民作为出场的次要人物加以描写,还有意将剧中出场的南唐遗民与并未出场的前代其他王朝遗民进行联系,如:第八出“仙媒”小旦扮南唐的花蕊夫人,老旦扮耿先生,由眼前的南唐花蕊夫人联想到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另外两位花蕊夫人,云:“咳!蜀中有两花蕊夫人,遭逢亡国,一般可叹。”"]⑵6所谓“蜀中有两花蕊夫人”,当指五代时前蜀高祖王建妃徐氏和五代时后蜀后主孟昶妃费氏。通过这样叠加的联系,作者的亡国之恨得到了更充分的抒发。
装修 多少钱贰臣戏曲家的遗民情绪不仅表现在亡国后为前代君王所遗弃的失落伤感和怀旧,还缘于为功名所遗弃的无所适从和愤懑。自少年时就心系科举功名的尤侗,自18岁补诸生后,五次应试皆不中,入清后连续三次应乡试,也没有改观,可谓一生屡试不第。他在《吊琵琶》中凭吊一代佳人王昭君带着一腔哀怨与愤恨客死异乡的命运,以佳人自喻来抒发自己抑郁不得志的苦闷。《清平调》中安排杨贵妃钦点李白为新科状元,设置悔过的楚襄王和贤明的洞庭君形象,映衬杂剧之外现实生活中作者的不幸境遇。这与王镰在《双蝶梦》中赞扬沈端、王森夺取功名,肯定张维翰顾恋门生、英雄不问出处的豪气,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清鼎革,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给贰臣戏曲家的心灵造成了无法抹平的创伤,这也是亡国之痛的一大诱因,他们往往以战乱作为戏曲创作的时代背景。王鐘的《双蝶梦》和《秋虎丘》虽以才子佳人为题材,并把历史素材引入其中,但与吴伟业戏曲创作的假托前代已有很大不同,他存世的两部剧作都以明中后、明末清初的转乱为创作背景,表明他更加正视社会动乱的现实。《双蝶梦》便以崇祯
十五年(1642)李自成攻开封为历史背景,“议攻”一出演绎了李自成围攻开封的情境,剧中李自成自报家门云:“自家闯将李自成是也,山陕横行,杀人如同削草,汴梁直捣,打仗浑似弄丸。”“]利用戏曲代言体的文体优势表达对大顺王朝的谴责。“出师”“客梦”“水变”三出都是围绕沈端讨贼展开的,抒发作者对李自成起义军荼毒生灵的愤慨和自身怀才不遇的块垒。此外,万树的《风流棒》中番兵侵扰、《念八翻》中虞卿云出兵讨吐蕃、《空青石》中朝鲜国王李拔山入侵的背景设置,也属此类。
(二)在仕清和守节之间抉择的矛盾心态
顺治九年(1652)吴伟业被清廷征辟,征辟前偶然看了夏存古叙南都之亡的《大哀赋》,恸哭三日,遂作《秣陵春》传奇以明心迹。②剧中吴伟业借徐适既仕新朝又不忘旧君表明自己出仕的无奈,在《秣陵春序》中吐露自己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
余端居无慘,中心烦懑,有所彷徨感慕,仿佛庶几而目将遇之,而足将从之,若真有其事
①“心史”之论由吴伟业于顺治十七年(1660)为徐映薇《且朴斋诗稿》作的序中正式提出:“观其(映薇)遗余诗曰:’菰芦十载卧蓬蓬,风雨为君叹索君。'出处相商,兄弟之情,宛焉如昨。又曰:'山中已着还初服,阙下犹悬次九书。'则又谅余此前浮沉史局,掌故之责,未能脱然。嗟乎!以此类推,映薇之诗,可以史矣!可以谓之史外传心之史矣!”参考文献[7],1206页。
②蒋瑞藻《花朝生笔记》云:"(夏完淳)《大哀赋》,庾信《哀江南》之亚也。其叙南都之亡……惨绝千古。吴梅村见之,大哭三日,《秣陵春》传奇之所由作也。”转引自尤振中、尤以丁:《清词纪事会评》,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2页。
第4期冯瑾:明清易代视域下清初贰臣戏曲创作与心态探啧•71•者,一唱三叹,于是乎作焉。是编也,果有托而然邪?果无托而然邪?即余亦不得而知也。[7]728
《秣陵春》第三十一出“辞元”写徐适得到宋朝皇帝的赏识,虽力辞不受官,但仍表示“谢当今圣上宽洪量,把一个不伏气的书生款款降”[7]1328,联系吴伟业曾被迫应荐仕清一事,可感悟到其中隐寓着他徘徊于旧恩与新遇、名节与功名之间的矛盾心理。《通天台》中吴伟业借沈炯自况:“俺这一个不尴不尬的沈初明站在那里,好像个坎井蛤蟆、霜后壶瓜。”「7山93创作《通天台》时,正是作者被征而又不愿应征的尴尬之时,可知,剧中沈炯的处境就是作者处境的真实折射,这都表现出吴伟业这类文人在出处问题上的困惑与无奈。
丁耀亢的《赤松游》传奇据《史记•留侯世家》及相关史料,叙写张良博浪沙椎击秦始皇,圮桥进履受兵书,辅佐汉灭楚后,辞爵访道从赤松游仙,白日飞升。该剧是为悼念挚友王子房而作,王子房是在剿灭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被杀的。作者借史言志,以张良椎秦扶汉复韩,喻灭闯辅清复明。作品突出张良报韩复国思想,后虽仕汉终不忘故国,不得不归隐出世。戏曲中的人物选择与创作者主体经历相
交织,作者借此剧寄托自己旧王朝复兴无望、回天乏力,而新王朝到处充满险恶诡诈和民族歧视,虽然憎恶但又不得不依附投靠的矛盾心曲,折射出清初文人彷徨的时代情绪。
与《赤松游》相比,《西湖扇》更能体现丁耀亢的矛盾心态。顺治十年(1653)定稿的《西湖扇》,假托北宋末年的战乱背景,由两条线索交错穿插组织叙事。主线以诗扇为媒介,写书生顾史与宋氏娟娟、湘仙二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副线写太学生陈东道因反对秦桧投降路线遭斥,出使金国,流亡辽东设帐授徒,最后赴试中举,持节南归。剧中的陈东道实乃作者化身,反映了其入世与出世的内在矛盾,剧中作者一面缅怀故国,同时又鼓吹“大道无南北”2232的华夷一家思想;一面赞赏陈东道坚守节操,想做个忠于故国的不贰之臣,另一面又沉醉于顾史“金榜题名,洞房花烛”[9]335的风流韵事中,表现出双重人格和矛盾心态。
(三)对失节、仕清的愧悔心态
“明清之际民族矛盾激烈,士人严守’夷夏之大防’,崇尚死节。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贰臣的负罪感普遍多于前朝”"叫同时,当时的学者体倾向于将坚持气节作为衡量个人政治思想的重要尺度,顾炎武实践《论语》所谓“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3〕的准则,王夫之拒绝接受满清的统治,对那些丧失民族气节的行为给予揭露和鞭挞:“无恒之人,富而骄,贫而谄,旦而秦,暮而楚,淄衣而出,素衣而入,蝇飞蝶惊,如飘风之不终日,暴雨之不终晨,有识者哀其心上之死,能勿以自警乎”[12\他认为在社会
巨变时,“唯为其臣子者,必私其君父,则宗社已亡,而必不忍戴异姓异族以为君”山]。在这种严酷的政治文化生态中,贰臣戏曲家多倾向于戏曲创作中抒发失节、仕清的愧悔之情。
这种愧悔心态在丁耀亢的戏曲创作中有集中体现,如:《化人游》第九出“龙会仙筵”云:“多少伤心事,泪珠儿不断也。只是为着天,为着地,为着你,为着我,簌簌梭梭。泪珠成垛,泪点成河。”卩山这段历代名姝的唱词写出了丁耀亢创作《化人游》的心境,即做了贰臣又愧悔做贰臣。《赤松游》剧写张良辅助刘邦建立大汉政权后,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刘邦却不思进取,上演“烹狗与弓藏”[91186的悲剧,对开国大将展开杀戮迫害,远征彭越,进而对其施以醯刑,斩杀韩信,萧何入狱,无所不用其极。“兔死狐悲”,张良见状,禁不住喟叹:“古来白起赐死,王翦就刑,大将成功,终难全命”,“古来将相,能全身远害,亦自有人,但世人不退步耳”[9:189,并清醒意识到“那少年场中争名夺利,分明是三春花柳,一转眼间有多少兴亡,如九秋霜雪,草木凋零了,,⑴逾,遂携妻子“相与共寻黄石去,遨游终结赤松缘”21193。丁耀亢借张良的始终为韩来表明自己始终为明的心志,借张良的出世归隐为自己因降清而愧悔的心理进行补偿,力求获得精神上的超越。
此外,万树在《风流棒》中塑造的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倪菊人形象,她的才华品貌只能藏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