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品茗图》中所蕴含的茶艺精神及美学特点分析
2018年第10期
作者简介:高萍(1981-),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
六一儿童节有趣文案中国著名绘画作品《品茗图》乃明末清初时我国著名画家、诗人陈洪
绶所作。《品茗图》是一幅典型的中国画,其画面高雅大气,但又不失质朴简洁之感。通过描绘两位隐士在幽静的山水间饮茶的画面,展现出一幅超然洒脱、宁静致远的茶文化氛围。应该说,这幅画之所以成为中国著名的茶画,不仅在于其蕴含着极为深厚的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中国绘画作品的上乘之作,更重要的是其深刻反映出了我国茶文化的茶学思想和茶艺精神,这就将简单的山水画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甚至是哲学的境界。可以说,分析《品茗图》所蕴含的茶艺精神和美学特点,能够更好地感悟到我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茶画的深层次内涵,让人更好地领悟到茶学之美。1中国画与茶文化之间的关联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有着众多呈现载体和表现方式,其中与绘画艺术的融合是茶文化众多呈现载体的重要一种。从历史上看,我国茶文化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与中国画交融渗透,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品茗图》中窥出一二。
1.1茶文化与中国画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这集中体现在“至纯至精”上
无论是我国的传统茶文化,还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其在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上有着极高的契合度。在我国茶文化里面,注重的是“精行俭德”,强调要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种茶、制茶以及饮茶,这体现的是一个“精”字。这一点在《品茗图》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图中两位隐士相对而饮,铺在地上的是清新自然的芭蕉叶,而茶炉、茶壶、茶具、茶碗一应俱全,旁边还有用来欣赏的,插于瓶中的花卉。这充分体现了两位隐士对茶文化“精”的追求。其实,茶文化的这种“精”,不仅体现在茶事活动当中,更会影响到饮茶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价值,进而渗透到他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的为人处世产生很好的作用。这一点同样能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看到。我国历代画家亦崇尚暗中“至精至纯”的艺术和审美境界。还是以《品茗图》为例,通过欣赏这幅名画,我们能感受到画家在绘画过程中的“精”,图画的结构十分巧妙而严谨,疏密有致。而作者的用也非常讲究,典雅但又清淡,画面虽然有多种颜,但是却是艳而不俗。在线条的勾画上面,力量不过不缺,收放自如,柔和与硬朗相得益彰,处处都能体现出一个“精”字。
1.2茶事活动与绘画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方面,我国的茶画大多展现的都是人们饮茶的场景,或是身处青山绿水当中,又或是身处精致典雅的茶室当中,通过详细的描述,能让人看到古代茶人进行茶事活动的环节和过程,能看到他们所用的
茶具、茶炉、茶壶等物品。可以说这些展现茶事活动的绘画不仅有着极强的审美价值,更有着很好的历史价值。而古代饮茶者也喜欢通过绘画来记录和呈现自己的茶事活动,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品茗图》便是一个典型的茶事活动与绘画艺术相融合的绘画艺术品。另一方面,无论是茶事活动,还是中国绘画,都与水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国的绘画需要水与墨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协调的融合,水与墨需要在浓度、颜上达到完美的融合方可。而茶事活动同样离不开水,什么样的茶选取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水冲泡什么样的茶,都有严格的要求。总体而言,茶事活动
与绘画艺术有着很高的内在契合度,都追求气、韵、思、景等内涵。
1.3茶文化与绘画艺术都追求“和”的境界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有着很深厚的关联,因此“中庸和谐”的理念亦是茶学思想的重要内涵,再加上道家思想的影响,茶文化所追求的“和”,是人与人的和,是人与社会的和,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而我国绘画艺术同样如此,十分注重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和谐,追求整体画面的中和之美。在这一点上,《品茗图》便是很好的证明。其在构图上呈现的是上下结构,主人跟客人分别坐于图案的上方和下方,这就赋予了图案的整体和谐之美。另外,作者所呈现的视觉微微靠左,因此从观感上看,二人分别处于图案的左上方和右下方,这就让图案有了一些灵动之气,不刻板而生硬。而右上方是茶炉、假山等物体,为了不让图案整体“头重脚轻”,作者特意在右下方放置了花瓶和花卉,让整体浑然一体,没有偏沉之感。2《品茗图》所蕴含的美学特点
《品茗图》跟其他的中国传统绘画一样,十分注重图画的气韵,并将其当做绘画作品的灵魂。从历史上看,那些著名的画家往往会在追求气韵的过程时,去将自己个人的审美取向和对绘画的感性认识融入其中,这就使得我国绘画作品尽管在整体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比较相似,但是每一幅画所蕴含的气韵却各不相同。以《品茗图》为例,作者一方面将深厚的茶文化美学融入到创作当中,展现出了一幅古代高人的饮茶图。另一方面,作者还将自己的价值取向融入其中,赋予了作品以超凡脱俗、清新淡然的美学内涵。让人们可以通过素净淡雅的绘画,感受到茶文化以及作者那种宁静致远、悠然自得的气韵和风度。
从《品茗图》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画蕴含着十分深厚的茶艺美学价值,而二者的融合并非是生硬的,而是如水一样相互包容,相互熏陶,共同构成了协调而极具美学内涵的美学理念,我们仍以《品茗图》为例,来谈谈其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德”。中国画《品茗图》将茶事活动入到绘画当中,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引用了一些自然的元素,如花卉、芭蕉叶、怪石等形象。这些元素并非单纯起到映衬的作用,我们如果细细去观察,可以发现作者有着对茶文化美学内涵的独特解读以及诠释。《品茗图》的作者陈洪绶通过此画告诉大家,在将茶入画的过程中,首先要把“德”融入其中,绘画宾主所坐的位置,充满礼仪的动作和恭敬的神态,无一不是“德”的具体呈现。这种“德”一源自茶文化的“茶德”,茶德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三种思想流派融合的产物,以中庸和谐、与人为善、乐于待人、简朴勤俭、真美
善乐等理念为主要内涵。这种“德”另一方面源自于中国绘画艺术的美学理念。从我国流传下来的古画来看,无论作者的审美观如何,其内容大多反映的真善美的正面形象内容,能够给人以良好的艺术及道德熏陶,这便是中国画的“德”,其与茶文化的“德”一脉相承,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其次是和。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我国的茶文化,都注重和追求“和”的境界。《品茗图》在这一点上尤为明显。一是构图上的和,作品中只有两个人物,构成了这幅绘画的主体。两个人一个位于右上方向,一个位于左下方向,恰好形成了一个斜角,让这幅图画变得十分饱满,没有偏沉之感,
中国画《品茗图》中所蕴含的茶艺精神
及美学特点分析
高萍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中国茶文化为何能在两千余年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壮大,而没有像其他一些文化一样消失不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茶文化有着非常强大的包容性和渗透性,其能够让自己与其他众多领域相互交融,并且不断博采众长,丰富和发展自己。在这其中,中国茶文化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就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极为深厚茶艺精神和美学价值的中国茶画,其中中国画《品茗图》便是其中作为典型的作品。
茶文化与绘画的融合,不仅让茶文化有了更好的呈现载体,更是为中国绘画艺术注入了深厚的文化乃至思想内涵,让中国绘画从简单的艺术领域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本文就从中国画《品茗图》谈起,对其所蕴含的茶艺精神和美学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画;茶文化;品茗图;茶艺精神;美学
历史·文化
361
2018年第10期
学术专业人文
茶趣
给人十分稳重的感觉。可以说,从构图上说其将和的理念运用得淋漓尽
致。二是在绘画内容上,《品茗图》同样突出一个“和”字,主宾二人共同举杯互敬,神态坦然而恭敬,充分体现了茶文化的和思想。可以说,《品茗图》将茶文化的和思想和中国画的和理念完美融合在一起,没有任何突兀之感。
第三是心境。从《品茗图》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将自己的心境通过十分巧妙的方式,融入到了作品当中,赋予了《品茗图》极强的美学价值。我们知道,绘画作品离不开意境的营造,而意境的营造其实就是心境,是作者藏于内心深处的意境。作者借助芭蕉叶、怪石、花卉、茶炉、茶具等事物,很好地将自己那种超然淡泊的出世心境表达了出来。另外,在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描绘上,也十分高超而巧妙,《品茗图》中两个人物的动作十分淡定而从容,似乎看不出喜怒哀乐,其实这就是茶文化的美学内涵:不喜不怒,有一种看穿一切的力量。3《品茗图》所蕴含的茶艺精神分析
在一些人看来,中国画的风格大抵相似,基本采用的是一些泼墨、留白等艺术手法。然而中国画并非如此简单,其对作者的构思、笔法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一点在《品茗图》上尤为明显,唯有充分运用不同的艺术表达手法,才能将茶更好的入画,让茶与画相得益彰。《品茗图》之所以成为名画,就是因为其完美地做到了茶与画的融合,蕴含着十分深厚的茶艺精神。
抽屉滑轨安装《品茗图》在将茶艺精神与绘画结合的过程中,将茶事活动作为绘画的首选,而进行茶事活动的是两位隐士,这充分体现了我国茶艺精神所具有的以茶会友的内涵。通过饮茶,让思想得到交流碰撞,并
且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另外,两位隐士饮茶的地方是室外,以芭蕉叶和怪石为凳,这更是体现了我国茶艺精神“天人合一”的内涵。茶是自然的产物,蕴含着清新、质朴、脱俗的气质,这也就让我国茶艺精神拥有了超凡悠然的特性。因此,在大自然中进行茶事活动,是很多茶人的最爱,这样能够更好地感悟到大自然的魅力,领略到茶艺精神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品茗图》蕴含着茶艺精神那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从《品茗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只有两个人饮茶,其所用的茶具也是一应俱全,如茶炉、茶壶、茶碗,并且十分精致而讲究。这与我国茶艺精神所蕴含的工匠
精神高度契合。我国茶艺精神十分注重工匠精神的涵养,比如说在采茶时,对采茶的天气、时间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冲茶时,对泡茶之水、茶具材质、茶具颜等方面亦有苛刻的要求。我们平时看一些茶艺表演和茶道演示,必然会对我国茶艺中的工匠精神深有感触。而《品茗图》对茶事活动的描绘,深刻体现出我国茶艺精神的这一重要内涵。
《品茗图》蕴含着简约而意境深远的茶艺精神。一幅《品茗图》,所描绘的事物其实并不多,两位饮茶之人以及其所用的茶具外,就是芭蕉叶、怪石、花卉等寥寥无几的事物。而绘画的背景则是大片留白,让人无法从直观角度得知其饮茶的具体环境。但是这就是茶文化及茶艺精神的魅力所在。我国茶艺精神注重简约,强调“少即是多”,这在《品茗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其所描绘的事物并不多,
但是所传达出的信息量却很丰富,隐士对饮,能让人感受到那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芭蕉叶、怪石等自然之物,可以让人领略到茶文化那“天人合一”的魅力;精致讲究的茶具,能够使人充分体会到茶艺精神一丝不苟的专注与认真……简约但不简单,这是我国茶艺精神的一大魅力所在。另外,《品茗图》的背景留白,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是在山间,还是在竹林?是在小溪边,还是在大江旁?这都会让观者浮想联翩,并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去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式的精神内涵,亦是我国茶艺精神的一大特点。
参考文献
[1]庄伟涛.中国画中所蕴含的茶艺精髓[J].福建茶叶,2017(7):100-101.
[2]费明燕.香茗清馨———中国画中表现的茶艺[J].荣宝斋,2015(12):234-239.
[3]张娟.小议茶道与水墨画[J].艺术时尚:理论版,2014(10):41-41.[4]窦萍.透视中国画“斗茶图”及其茶文化内涵[D].浙江农林大学,2011.
[5]杨春玲.茶文化在中国国画艺术中的体现与传承[J].福建茶叶,2017(5):400-401.
空调的一匹二匹三匹是什么意思
作者简介:金立元(1980-),女,讲师,硕士,湖南株洲人,研究方向:英汉翻译,英语教育。
国人爱茶。茶结合儒、释、道精神,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种茶、
采茶、焙茶,茶农于辛劳中体味茶事。煮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文人在茶香中品味茶韵。兴之所至,他们或诗,或词,或歌,或咏,颂茶之纯美,人之真朴。在众多茶诗中,《春园采茶词》可谓声名不显,鲜为人知。然其受早期来华传教士和官员的青睐,予以英译推广,在西方颇受关注。它见证了中国茶文化西行的过程,直至今日,仍担当着西方表述中国茶文化的角(江岚,2015)。《春园采茶词》为何能在西方传播?西方对神秘东方国度的好奇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英译本的形式和质量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论文从变译理论的角度研究该诗的英译,探索译者所用的变通手段及其翻译效果。1《春园采茶词》及其英译
《春园采茶词》,又名《采茶词》、《松萝采茶词》,是一组描绘徽州松萝地区茶事活动的竹枝词,共三十首。在中国历代诗歌中,《春园采茶词》并非精品,但结构清晰,层次井然,语言通俗,清新活泼。它以采茶女自述的口吻,描绘出松萝茶区的景物,气候,民俗,更真切地呈现了采茶,焙茶,
煎茶的过程和情境;以采茶女日常生活为主线,细致刻画了她们的内心
情感,展现了中国近代农村劳动妇女乐观积极向上的形象。
温州南麂岛好玩吗
因在本土鲜受关注,《春园采茶词》的发现和传播之路稍显崎岖。据江岚(2015),郑毅(2015)研究发现,这组诗的原文和英译最早见于1840年《中国丛报》第八卷。译者茂叟,本名W ·T ·Mercer ,曾是英国驻香港总督府的高级官员。刊发时配发的原文注明作者为“海阳亦馨主人李亦青”,十九世纪
屯溪知名茶号“李祥记”的主人。1848年,卫三畏在其代表作《中国总论》中完整收录茂叟《采茶词》译文,使其迅速进入更大范围读者视野。后来,汉学家约翰·戴维斯(Sir John Francis Davis ,1795-1890)再译《采茶词》,并将原文和译文均收录在其1870年出版的著作《汉文诗解》中。至此,《春园采茶词》有两种译本。茂叟译本选取字词对应简单直译,注重诗中文化信息的传递,但忽略了诗歌形式之美,导致译诗不似诗,译文刻板生涩,无法使读者欣赏到原文之形式和内容美。尽管如此,他的译文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扮演了译本的媒介角,对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戴维斯则以韵体翻译《采茶词》,运用增、
变译理论视角下《春园采茶词》英译研究
金立元
(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广东珠海519041)
摘要:《春园采茶词》是一组描绘徽州松萝茶区风情的竹枝词。虽在本土声名不显,在海外却倍受推崇,对中国近代茶文化西行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戴维斯英译《春园采茶词》,采用增、减、改等变通手段,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变译,译文明丽流畅,贴近原文的民歌风格,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需求。
关键词:《春园采茶词》;英译;变译理论;变通
362
星期一英文怎么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