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要说安康
端午节为什么要说安康
  端午节为什么要说安康
  俗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每年农历五月,天气湿热多病毒疫疾,一直被古人认为是“恶月”,古人形容此间“五毒尽出”,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中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所以,祛病防疫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内容,饮雄黄酒、佩香囊、挂菖蒲和艾草、拴五丝线、挂五毒图、挂钟馗像等端午节民俗都有驱除灾害瘟疫、祈求平安健康的寓意,端午节也算是我国最早的“全民卫生防疫节”。因此,端午节大家见面的祝福语是“端午安康”,而不是“端午快乐”。
铠甲勇士黑犀侠  1.百药浴。《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有:“蓄兰为沐浴。”《九歌·云中君》有:“浴兰汤会沭芳。”此中之“兰”并非兰花,而是带香气的佩兰或香草。这种习俗传承至今,多采用菖蒲、艾蒿等草药搭配,经过沸水熬煮成药水洗澡,俗称“百药浴”。
电影小兵张嘎观后感
  2.插艾悬蒲。古时民间驱邪祛毒有“三宝”:菖蒲、艾草和蒜,故此又称“端午三友”。每逢端午,人们都会在自家墙上挂一些艾草、菖蒲和蒜,以避邪气、预防瘟疾。
  3.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以酒喷洒。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
  4.采茶、制凉茶。在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对健康有益。
小狗的小房子故事
  端午节的传统智慧在于,居安思危的中国人将避疫、防疫意识巧妙融入一年四季的节庆之中,并将其上升为一种仪式化、审美化的民族文化,用一代代的传承告诉我们要用心生活。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
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夜书所见的诗意 解释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XX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XX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及寓意解析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
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
中国邮政银行个人网上银行  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 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这片草原歌词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
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葫芦的枝“
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6、系五线
  五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当天把彩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多且艳丽,用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少则二三种。用什么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就用什么。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线。
  7、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
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