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的特点是隐忍
南京人的特点是隐忍
《南京人》/ 宋羽
该怎么评价南京人呢?总觉得南京人似乎缺少什么特点,他们没有北京人的豪气,没没有杭州人的秀气、没有苏州人的文气、没有上海人的傲气,没有广州人的阔气,没有武汉人的痞气,也没有东北人的爽气、蒙古人的勇气、湖南人的匪气、陕西人的老气、山东人的义气、四川人的贵气,以及没有西北人的霸道气、山西人的谨慎气、重庆人的江湖气、天津人的圆滑气,但是南京人又似乎跟什么“气”都沾了一点边,这些“气”凑在一起,在南京人身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烟水气。
烟水气是什么气?就像刚刚睡醒,用一组词来概括,就是懒散、淡泊、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安于现状、不在乎、不讲究、不计较、不滑头。这些特质结合起来,让南京人获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外号——“大萝卜”。对于这个不怎么雅观的称谓,南京人似乎并不在意,还觉得很有趣,“大萝卜就大萝卜呗,多大的事啊……”南京人这样说。
大萝卜是什么意思?憨厚、朴实、不讲究外表,还略微有一点愚钝。他们想到一出是一出,
落井下石的儿子>开学第一课观后感800说干就干,不想干了就收,你说他无厘头,他觉得你想得太多。所以外人眼中的南京人,总有一些二五兮兮,摸不着头脑,难怪南京连区号都是025。当然,这是说笑了。
明朝的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说:“南都(南京)风尚,最为醇厚。”南京的老百姓自古就习惯踏踏实实地生活,日子不浮华,实惠是最重要的。
好比“大萝卜”的外号——
早些时候,南京的姑娘在夏天经常吃大白萝卜解渴,于是便成了南京人“大萝卜”这个特殊称谓的起源。想象当年繁华的街头,年轻漂亮的姑娘们旁若无人地啃着大萝卜,该会吸引外地人多少惊愕的眼光。在外人看来,江南的女孩子应该是矜持和优雅的,就算是吃水果也是兰花指尖拈樱桃一枚,怎么能肆无忌惮地啃大萝卜呢?好在南京的姑娘们并不在乎,大白萝卜最解渴嘛,有什么好做作的呢?
如今南京的大街上已经看不到啃大萝卜的年轻姑娘了,但是南京人实实在在过日子的方式依旧年复一年地传承着。
作家叶兆言说:“南京的特点是宽容,南京从来就是一个宽容的城市。”南京人也就像个大萝
卜,对土壤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随便往地里一埋,圆滚滚的萝卜就长出来了。南京是适合过日子的,南京的日子也最和普通的生活相近。很多外地人到了南京以后很容易就融入了这个城市,他们对南京最多的评价是:南京很适合生活。
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南京彰显着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南京人也乐于在这种低调的氛围中本分地生活。南京位于长江边上,由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南京人有些“不南不北”,北方人认为南京是南方,南方人认为南京是北方,四季分明的气候也让南京冬天冷得要死,夏天热的要命。所以南京人集南北特点于一身,恰如南京方言,南方人北方人都听得懂,这让南来北往的人们都觉得南京是个容易亲近的城市。
南京人不精明。精明是聪明加上斤斤计较,南京人聪明,但不斤斤计较。聪明的南京人创造了灿烂的六朝文化,不与人计较的南京人继承了超然脱俗的魏晋遗风,所以南京人总有一股闲适之气,仿佛天生的名士。这股气是学不来的,更是装不来的,学来的和装来的气是酸气,只有与生俱来的才是大气。
所起,南京人的“烟水气”说到底是传承了六朝的魏晋遗风。
叶兆言在散文《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里写:“南京大萝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六朝人物精神在民间的残留,也就是所谓'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自由散漫,做事不紧不慢,这点悠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普普通通的大萝卜在南京人眼中有了形而上的意义,有了惺惺相惜之感。
何谓魏晋遗风?在积极进取者眼中这是萎靡不振、苟且偷生、偏安一隅,只剩下半壁江山了,还有心情把酒啸歌、焚香诵经、吟诗作画、对弈抚琴。魏晋遗风是存在于乱世中的宁静、正统中的怪诞、克己中的放纵、礼乐中的异类、痛苦中的自娱、失落中的慰藉、正襟危坐中的一点嬉皮士式的小情调。
不要小看了这一点小情调,几乎从1600年前司马睿五马渡江开始,南京就被塑造成了实实在在的文人胚子,你看他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其实骨子里的清高和狂傲是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不能比的。
清高、疏狂,宽容、谦让。这两组词语看似矛盾,但是在南京人身上却是统一的。这四个词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词——隐忍。
隐忍,这才是“烟水气”的核心,也是能够概括南京人以及南京这座城的最恰当的词。
什么叫隐忍?
隐忍不是城府世故,不是韬光养晦,隐忍是一种对俗世的突破,对世事变迁和起落沉浮的更高层次的感悟。柴米油盐为“隐”,坦然面对为“忍”,大隐隐于市,大忍忍于忘。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幼儿英语水果名称
林徽因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纵观中国的古城,唯有南京做到了这些。
明代文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收录了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宁静致远的境界跃然于纸上,让凡尘中的人们读来心气顺畅,豁然开朗。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人,离“圣人”的标准也不远了,只可惜世人多为俗人,能够在为琐事困扰时用这幅对联开导一下自己已是豁达之举,至于真要做到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则是太不容易了。然而,南京人的骨子里倒有几分这样的豁达淡泊之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洒脱常常让外地人羡慕——“多大事啊!”南京人总会这么说。
多大事啊!在南京人眼中,生活就是平平常常,什么惊心动魄都是过眼云烟。
也许,只有经历了高空与低谷之间的频繁的起落,才会明白生命中的起伏其实就和河水中的涟漪一般平缓。集成灶前十名
南京的百姓正是从他们的历史中练就了这种特殊的气韵。
两千多年来,南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辉煌,不论是政治还是文化,南京都有过独领风骚的年华。虎踞龙盘的威名仿佛一个一厢情愿的希冀,一代代王朝在这里兴起,也在短暂的辉煌后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丰荣的背后,是刀光剑影的哀伤,每一次天子垂青后,留下的总是伤痛。在滚滚的江水中,在斑驳的古城头,流传着太多悲戚的传说。
漂流注意事项
南京古称“金陵”,多么雍容华贵的名字,然而这个“金”是来自于楚威王埋在紫金山里的12座铜人,目的是镇住南京的王气。与“金陵”对照的还有一个卑贱的名字——秣陵。秣是一种用来喂猪的杂草,秦始皇东游时为了打击南京的所谓“王气”,把金陵改名为秣陵。从贵比金玉,到贱如草芥,南京人第一次体味到了命运的大起大落。
楚王与秦王之举仿佛成了南京命运的一个谶语,随后在南京建都的朝代都很不争气,几十年的短暂寿命一次次验证着这个宿命般的传说。
当绮丽的六朝宫殿在隋文帝杨坚的烈火中化为灰烬,恢宏壮美的六朝文化灰飞烟灭,江南最繁华的都市在一夜之间回到了农耕渔猎的荒蛮社会。这是南京的百姓目睹的第一次浩劫,他们不敢相信这些绝美的建筑如此迅速地被付之一炬。浓烟散尽,他们在残垣断壁间寻到了一株幸存的桧柏,人们小心地呵护着这棵生命,直到今天,这棵1500多岁的古树仍然在东南大学的校园里传递着有关魏晋遗风的往事。
两百年后,南京成为了南唐的国都,挥毫写就了中国诗歌史上最唯美的篇章,然而不久城破,那个孩子一样多情和天真的李煜被押往开封,从此南京再度沉沦。小学生开学第一课
又过了六百多年,大明王朝将南京重新托向了政治中心,然而一场“靖难之役”,又让古城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及至近代,南京更是承担了太多的国仇家恨。1840年,下关江面上的英军舰船将南京推向了浪尖,一纸《南京条约》让这座风华正茂的古城承载了太多的负担。
十年后,太平天国在南京定都,大兴土木,建造王府。1866年清军攻陷南京,大肆劫掠,放火屠城,流血漂橹。
1912年,两千年的帝制伴随着南京城内五旗的升起悄然终结,一代先行者孙中山在这里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博爱的呼声从长江两岸传遍华夏大地。然而1937年的冬天却打破了这来之不易的繁华,林弹雨中,一具具孱弱的身躯在战栗中倒下。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警钟依然会在 12月13日那一天鸣响。
刀剑与烈火让一个城市变得坚强,而江南的风和水让一个城市充满诗意,在诗意与坚强中,南京人练就了隐忍的性格,他们学会了在内敛之中抒写生命的荡气回肠。南京人不怨恨,他们不埋怨命运的变化无常,他们知道,怨恨只会让人丧失创造的信心和勇气。南京人是自信的,一次次跌倒,就一次次站起来,拍拍尘土,继续绘制出让世界瞩目的辉煌。一座历经了诸多劫难的城市,依然保持乐观宽厚的心态,这本身就是一种让人崇敬的品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