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_2007_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
中国加快以改善
———2007~2008年中国社
方迥异的思想观念已然在民间成熟。
清廷可以在半年前处死秋瑾,可是他们无法左右人们对秋瑾的怀念之情。清廷尚在,可人们已经不以朝廷的是非为是非了。被清廷宣布为“叛乱分子”的人,民间却要认定其为英雄,清廷以之为非的,民间却以之为是。
一个政权走到这一步,意味着它很快就要灭亡了。事实也正是如此,三年后,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轰然坍塌。
如果说隆起的秋瑾坟墓象征着革命势力的崛起的话,那么慈禧太后的死则毫无疑义地象征着清廷的末路。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死了。早她一天,光绪皇帝“驾崩”。慈禧太后是光绪皇帝的姨妈,在同治皇帝死后,慈禧太后让光绪继承皇位,自己“垂帘听政”。慈禧太后有极强的控制欲,一直想让光绪皇帝对自己百依百顺。可是,光绪皇帝“亲政”之后,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励精图治,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维新变法活动触动了以
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派的势力,慈禧太后镇压了变法运动,囚禁了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慈禧太后对他有过抚育之恩,可是,发生在1898年的戊戌变法,使得两个人的关系由亲人变成了敌人。十年之后,这对政敌几乎同时撒手人寰(相隔不到24小时)。
皇帝和太后相继死去,给世界留下的不仅仅有各种各样的谜团,更有其他人无法添补的权力真空。有学者指出,如果光绪皇帝此时不死,那么在慈禧太后死后,他可能会凭着自己的威望推进被中断的维新变法,清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如果慈禧太后此时不死,那么她凭着铁腕手段,勉勉强强还能控制得住局势,清廷可能还会多苟延残喘几年。可是,在1908年,在戊戌变法失败十年之后,主张维新变法的皇帝死了,阻扰维新变法的太后也死了,一个时代彻底结束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后,还不到三周岁的溥仪继承了皇位,朝廷大权落在了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的手里。载沣既没有光绪皇帝那样的民间威望,也没有慈禧太后那样的铁腕手段,朝政由此愈发不可收拾,等待清廷的只有迅速崩溃。
公司法务在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年份:从表面上看,这一年风平浪静,没有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实际上,这一年潜流激荡,日后的大变局已然注定。1908年就是这样的一年:秋瑾的坟墓在杭州西子湖畔隆起,慈禧太后的死讯从北京传出,两个历史细节南北呼应,所要传达的正是一个王朝的行将灭亡和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即将开启。
那一年,距今整整一百年。百年回首,感慨良多矣!2007年,中国社会经济继续高
速增长,已连续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保持在10%以上。
2007年,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发展战略基本形成。就业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国家对教育、缅怀革命先烈手抄报内容
沉默着走了有多遥远医疗、社会保境的财政投入大幅增加,社会秩序总体稳定。
2007年,食品和住房价格增长
过快,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仍未能扭转,众反映较大的医疗问题尚未根本改观,一部分低收入体的生活受到影响。
调查与研究
DIAOCHAYUYANJIU
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2007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
势。社会建设在许多领域获得快速推进,解决各种重大民生问题的力度空前加大。金秋十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十七大
报告提出和阐述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
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
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深化改革、协调发展、突出关
注民生、更加注重公平,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
2007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已经连续5年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保持在10%以上,为社会发展和建设提
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新进
展,特别是在若干重要民生领域形成了快速推进的
发展态势。
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发展战略基本形成
根据中共十七大报告的部署,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发展战
略包括六大民生任务:①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
中国好声音曲目DIAOCHAYUYANJIU
调查与研究
资源强国;②积极扩大就业和协调劳动关系;③建立健全公平合理收入分配制度;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通过完善社会管理来维护社会团结。这六大民生任务,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
2.经济继续超周期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成为主题
2007年是从2003年启动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第三次高速增长周期的第五个年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加快0.3个百分点,连续五年增速达到或
药物制剂就业前景超过1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食品、居住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已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主题,迄今为止,国家在年内已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5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的基准利率。
3.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村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近年来,在中央实施一系列利农、支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形势明显好转。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增长0.7%,成为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这是1985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4年增产。农村社会建设事业取得新进展,随着政府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长期困扰农村的义务教育要向农民收费的问题得到解决。国家还对农村教育给予财政投入的倾斜,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基本都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这项政策惠及了1.48亿农村学生。政府还加快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到2007年6月末,这项制度已经覆盖全国农村84.9%的县市区和82.8%的农业人口。与此同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快速扩展,农村养老保险也在积极试点。据各地调查,免除农业税以来,农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持续上升,农村社会比较稳定。
2007年社会发展基本形势
4.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农民收入增长显著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这是1997年以来近11年间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年份。随着收入增长以及国家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居民消费信心指数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提高3.1个百分点。不过,物价上涨比较显著,出现需要警惕的通货膨胀苗头。消费的增长和股民的增加导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速放慢。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2007年,进入股市的居民人数大幅度增长,居民储蓄更多地向股市转移,持续的股市热一方面增加了股民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股市的风险。
5.教育投资显著增加,教育公平得到促进
2007年,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小学净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左右。为了实现上述教育发展目标,政府将逐步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
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2007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预算为6461亿元,比2006年增加1053亿元,增长19.5%,高于全国财政支出增长幅度。2007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学起,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项大政策。为了建立这一新的资助政策体系,中央和地方财政2007年上半年投入的经费达154亿元左右。2008年全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将在此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08亿元左右。这项大政策将惠及全国1800多所高校约400万名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约1600万名学生。
6.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保障水平继续提高
中国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截至2007年9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676万人、18896万人、11473万人、11530万人和7327万人,比上年底分别增加4.6%、16.7%、2.5%、10.9%和11.8%。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截至2007年9月底,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447万人和2903万人,分别比上年底增长26.4%与18.5%。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快速推进。到2007年9月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2237.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0万人;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人数达到2781.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559.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全国79个试点城市大多数已出台了试点方案,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
7.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基层公民社会不断发育成长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随着中国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公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大大加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截至2007年9月底,全国登记注册的民间组织达到36万余个,比2006年同期增加12.1%,其中,社会团体19.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4万个,基金会1245个。民间组织的发展,对提供社会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国社区建设快速发展,推动基层公民社会不断发育成长,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的综合平台,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部门和业主委员会的互动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8.劳动关系调节走向制度化,维护劳动者权益
调查与研究DIAOCHAYUYANJIU
的力度加大
2007年国家相继出台《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并于2008年1月1日生效,这是中国劳动领域的两个重要立法,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将起到重要作用。劳动者报酬增幅显著加大。各级工会加大农民工入会的工作力度。在维护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方面,各地也进行了各种尝试,全国有十几个省市签订了《省际农民工法律援助合作协议》,推进农民工融入流入地社会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为150万农民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资17.35亿元。2004~2007年7月底,全国累计追回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433.2亿元,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工作重心已由“清理旧欠”向“预防新欠”转变。
2007年,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工作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对这些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妥善加以解决。
1.食品和住房价格增长过快,低收入体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12月上涨6.5%),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5.4%。物价上涨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既有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上升的因素,也有国际市场农产品、原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食品价格上涨虽然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但使城镇低收入体的家庭生活水平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在政府大力抑制房价
上涨势头的情况下,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低收入体住房困难问题短期内仍难以缓解,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需要加快完善。
2.就业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继续同时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瓶颈亟待破解
目前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依然是就业工作的焦点人,中国每年仍有1000多万个就业缺口,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主要矛盾。而且,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继续下降,2007年前三季度实现GDP增长11.5%,实现新增就业920万人,意味着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刚刚能够增加80万人,比2006年同期减少近10万人。但与此同时,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现象日益明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近500万人,到10月底尚有140多万高校毕业生未能到工作。如何在保持高校招生人数合理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较低
2007年,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仍然是人民众关注的一个热点社会问题。另外,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下降的趋势值得注意,从过去3年的情况看,在按支出法统计的地方GDP构成中,劳动者报酬比重不断下降,
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2004年降至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降至40.6%。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虽然有所增强,但贡献率仍然较低。2007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6%,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4%,而国内消费的贡献率只有37%,远低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水平。
4.劳动关系不和谐问题仍然突出,落实《劳动合同法》面临挑战
目前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①劳动合同书面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②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③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甚至强迫劳动者签订“生老病死与用人单位无关”之类的违法条款。目前劳动争议、劳资纠纷出现几个重要特DIAOCHAYUYANJIU
调查与研究
2007年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征:①综合性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增长,在一些地方这种争议占全部受理争议案件的90%以上;②劳资纠纷出现体化,并且由于诉讼程序复杂,劳工更多地倾向于采用把问题“闹大”的方式来求得解决;③由于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种种缺陷,仲裁审理难度加大。从2007年7月份起,由劳
动保障部等9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以山西省“黑砖窑”事件为戒,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以乡村小砖窑厂、小煤矿、小矿山、小作坊为重点的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但据估计目前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只在20%左右。新的《劳动合同法》尚未生效,一些用人单位就开始想方设法规避《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或辞退工作年限较长的员工,或要求员工签订新的短期劳动合同,尤其是10月份以来,全国出现了一股裁员风。这些现象表明,落实新的《劳动合同法》任重道远。当然,也应当看到,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大量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用工单位的产生,以及大量农民工的产生,都是新事物,如何处理好劳资关系还在探索当中,因而一些矛盾很容易演变成对抗性冲突。对此,我们应当积极推进劳动关系方面的制度建设,努力建立劳资两利、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5.医疗卫生问题尚未根本改观,医患矛盾呈现增加之势
2007年下半年,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其标志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由此,一个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组成的三层次公立医疗保障体系开始形成。但是,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迟迟未能出台,实质性的体制改革尚未能启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1亿多进城农民工的基本医疗还没有被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全社会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真正实施充满期待。另一方面,由于“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引发民众对医疗卫生机构不信任、部分医卫人员医德欠缺、医患沟通机制和医患矛盾调解机制不
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医患纠纷继续呈增加趋势。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方向,实际上涉及整个中国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关键是如何建立一种坚持公益目标、分类管理、有预算约束、能够为众提供廉价高质服务的非营利机构运作体制,能够兼顾国家、医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多方利益,这是一项不同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更加艰巨的改革任务。
6.社会秩序问题出现新变化,经济犯罪案件持续攀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基本制度安排,市场经济的秩序因而也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内容。2007年,在各种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案件立案数总体减少的大形势下,经济犯罪案件却持续攀升。1~10月,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6.2万起,同比上升9.1%。在这些案件中,扰乱市场秩序案件2.7万起,同比上升29.2%;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904起,同比上升31.5%,其中,假冒注册商标案件同比上升49%,假冒专利案件同比上升33.3%,销售侵权复制品案件同比上升134.8%。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维护市场秩序成为关系民生的重要社会安全问题。
7.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涉及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多
2007年,在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环境保护理念实现历史性转变,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政府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严格环境
执法监督,着力解决危害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在2007年GDP增速超过11%的情况下,中央政府“节能减排”的既定目标继2006年未能完成之后,实现2007年“节能减排”目标再次面临空前巨大的压力。中国目前环境损失占当年GDP的8%~13%,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4个国家中排在第133位。而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涉及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增多。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致使江苏无锡市数百万居民中断数日正常饮用水供给,敲响了突发性环境问题危及民生的警钟。这有可能成为今后涉及民生的环境问题增多的先兆,必须痛下决心扭转饮用水安全环境恶化的趋势。传记怎么写
调查与研究DIAOCHAYUYANJIU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